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和蜕膜组织中miRNA-29c和miRNA-30b及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探讨mi RNA-29c和mi RNA-30b在子宫内膜蜕膜化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14例(分泌期组),正常妊娠早期蜕膜组织16例(早孕组)和自然流产蜕膜组织18例(流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技术检测3组中mi RNA-29c和mi RNA-30b的表达量,以及候选靶基因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kinase 1,SGK1)和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的m RNA表达量,分析mi RNA-29c和mi RNA-30b表达与SGK1和LEPR的关系。结果:流产组中mi RNA-29c的表达量高于分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mi RNA-30b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K1和LEPR在早孕组表达最高,流产组中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 RNA-29c的表达变化可能通过靶向SGK1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SGK1和LEPR在蜕膜中的差异表达对维持早期妊娠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瘦素和瘦素受体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表达及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组32例与子宫内膜正常对照组30例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结果:瘦素在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的表达高于异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与对照组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腺上皮细胞的表达: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在位内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内膜容受性的降低其瘦素及瘦素受体系统起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3.
Bcl-2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异位内膜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同期因宫颈癌Ⅰ期,输卵管节育术患者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7例的在位、异位内膜Bcl-2蛋白表达及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对照组子宫内膜的Bcl-2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浆和/或细胞膜上.增生期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分泌期(P<0.01).②内膜异位症组在位内膜的Bcl-2蛋白亦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和/或胞膜上,增生期Bcl-2蛋白表达与分泌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位症组异位内膜增生期、分泌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异位症组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分泌期比较Bcl-2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内膜异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分泌期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分泌期(P<0.01).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凋亡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细胞AP峰明显低于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结论①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有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凋亡有关.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组织的抗凋亡性越强.②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低于在位内膜,更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分泌期抗凋亡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黏蛋白-1(mucin-1,MUC1)的表达及相关意义。方法:采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膜MUC1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并统计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孕激素受体B亚型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在分泌期的表达未见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位内膜的PRB与MUC1表达趋势相一致,PRA与MUC1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MUC1表达的减少与内膜PRB表达变化紧密相关,其表达变化可能是内异症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Bcl-2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3):34-36
目的 :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异位内膜 Bcl-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0例同期因宫颈癌 I期 ,输卵管节育术患者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47例的在位、异位内膜 Bcl-2蛋白表达及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对照组 :子宫内膜的 Bcl-2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浆和 /或细胞膜上。增生期 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分泌期 (P<0 .0 1)。 2内膜异位症组 :在位内膜的 Bcl-2蛋白亦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和 /或胞膜上 ,增生期 Bcl-2蛋白表达与分泌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异位症组异位内膜增生期、分泌期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3异位症组 :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分泌期比较 Bcl-2蛋白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4内膜异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分泌期 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分泌期 (P<0 .0 1)。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凋亡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细胞 AP峰明显低于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结论 :1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与 Bcl-2蛋白表达水平有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凋亡有关。 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 ,组织的抗凋亡性越强。 2异位内膜细胞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中lncRNA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标本30例(其中分泌期13例,增生期17例)为实验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0例(分泌期7例,增生期13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UCA1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在位内膜、增生期内膜和分泌期内膜中UCA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相同时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组内增生期与分泌期的子宫内膜中UCA1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位内膜中UCA1基因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UCA1的表达水平可能不受内膜月经周期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COX-2及KGF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异位组织、在位内膜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分期、临床表现及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卵巢异位组织及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环氧化酶-2的表达.结果 环氧化酶-2在正常内膜(53.3%)、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70%)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中(93.3%)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环氧化酶-2表达受月经周期影响,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71.4%,84.6%)高于增生期(37.5%,5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环氧化酶-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有关(P<0.05).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内膜(50%)、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66.7%)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中(93.3%)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受月经周期影响,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85.71%,92.3%)高于增生期(18.75%,47.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环氧化酶-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二者密切相关(r=0.52).结论 环氧化酶-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异位组织、在位内膜中的变化及其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的卵巢异位组织及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根据CD34在血管中的表达计算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3组比较H=31.02,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受月经周期影响,分泌期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期(正常内膜中两组比较P=0.001,卵巢巧克力囊肿中两组比较P=0.017,均P<0.05)。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加(H=79.13,P<0.01);正常内膜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泌期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增生期(正常内膜中两组比较t=5.2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二者密切相关(r=0.73)。结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增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密切相关,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56肽酶蛋白家族(DJ-1)和张力蛋白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术后经病理学确诊的患者40例,取其在位子宫内膜(在位内膜组)及异位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另收集同期在该院因子宫畸形、卵巢冠囊肿和不孕症行手术治疗并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3组内膜DJ-1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用SP法检测3组内膜所处月经周期中DJ-1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J-1在3组内膜中表达强弱依次为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3组内膜中表达强弱依次为异位内膜在位内膜正常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J-1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中,其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EN在正常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异位内膜中增生期与分泌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J-1和PTEN两者在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865,P0.01;r=-0.746,P0.01),在正常内膜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43,P=0.798)。结论 DJ-1和PTEN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J-1可能负性调控PTEN,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价TrkB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卵巢异位内膜、盆腔腹膜异位内膜和深部浸润结节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17例)及子宫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9例,其中4例为增殖期内膜、5例为分泌期内膜);对照组(9例)为因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病变或浆膜下肌瘤等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其中增殖期内膜4例,分泌期内膜5例.RT-PCR技术检测TrkB 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rkB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1)对照组内膜组织(增殖期和分泌期)以及在位内膜组(增殖期)不存在TrkB mRNA的表达;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TrkB mRNA的表达分别为(23.51±0.51)%、(35.29±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rkB蛋白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在位内膜组(分泌期)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TrkB前体蛋白)、异位内膜组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部分细胞膜(全长TrkB蛋白);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TrkB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12±0.02)%和(0.3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不表达,于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结论 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的表达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宫-腹腔镜联合治疗,持续随访24个月,记录患者术后妊娠率,整理患者社会性资料(年龄、BMI),疾病资料(不孕类型、不孕年限、盆腔手术史),手术及治疗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类型、r-AFS分期、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5例(56.25%)患者成功妊娠,其中术后6个月内妊娠31例(38.75%),术后7~12个月成功妊娠12例(15.00%),术后13~24个月成功妊娠2例(2.50%)。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分期(Ⅲ期、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妊娠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辅助用药及促排卵用药是患者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r-AFS分期与术后妊娠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与术后妊娠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Ⅲ期与r-AFS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的高危因素,建议患者尽早及时开展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用药、促排卵用药,加强术后管理,提升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Id)-1在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6月因不孕症或盆腔包块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并住院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EMS的在位及异位内膜标本各50例(分别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28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22例)纳入实验组,同时,以23例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14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9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d-1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在各期EMS及月经周期的差异。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5,P=0.009;t=13.585,P=0.000);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EMS异位内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0,P=0.020;t=0.485,P=0.001)。对不同分期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9,P=0.020;t=9.708,P=0.000);对不同分期EMS异位内膜的Id-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0,P=0.018;t=9.577,P=0.000)。正常子宫内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I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1高表达与E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3在内异症患者的腹膜红色病变和卵巢巧囊两种异位内膜组织及同期在位内膜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探讨两者与内异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分别检测38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腹膜红色病变16例和卵巢巧囊22例)、20例内异症患者的同期在位内膜,以25例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比较不同组织中MMP-3、TIMP-3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并将结果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①两种异位内膜组织中MMP-3和TIMP-3 mRNA的差异表达:腹膜红色病变中的MMP-3 mRNA含量高于卵巢巧囊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的表达(P<0.05);卵巢巧囊中TIMP-3 mRNA的含量高于腹膜红色病变及对照组子宫内膜(P<0.05);腹膜红色病变中MMP-3/TIMP-3显著高于卵巢巧囊及对照组子宫内膜(P<0.05)。②在位内膜组织中MMP-3和TIMP-3 mRNA的表达:内异症患者的同期在位内膜中MMP-3mRN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P<0.05),TIMP-3 mRNA的含量与对照组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位内膜组织中MMP-3/TIMP-3 mRNA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P<0.05)。结论:①MMP-3 mRNA在疾病早期的腹膜红色病灶中高表达,使异位内膜的侵袭性增强,与内异症的发生有关;TIMP-3在卵巢巧囊中表达上调,能抑制病灶的活动,故内异症发展至巧囊时侵袭力不及早期红色病变。②在位内膜中MMP-3 mRNA高表达,可能是内异症发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诊治不孕症14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在诊断、治疗不孕症的价值。方法:对2000年3月~2006年5月我院的142例不孕症患者住院进行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检查、诊断,并视术中的不同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142例中发现输卵管病变95例、盆腔粘连6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多囊卵巢24例、子宫肌瘤5例、卵巢肿瘤6例。共实施了332项操作:双侧输卵管插管通液术142例,输卵管成形术及造口术8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减灭术33例,多囊卵巢打孔术24例。统计比较原发性不孕者卵巢囊肿发生率(9·30%)高于继发不孕者(2·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壶腹部、伞部阻塞术后再通率(84·71%)明显高于间质部和峡部阻塞者(7·14%、15·0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1)。术后随访到的65例患者妊娠率为27·69%,没有输卵管阻塞者的妊娠率(45·0%)明显高于输卵管阻塞者(20·0%),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能集二者之长处,同时进行宫腔、盆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成功率高,尤其适用于输卵管远端阻塞和盆腔粘连者,是不孕症重要的检查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吉林市汉族妇女中CYP1A1基因Exon7位点即Ile-Val位点的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在2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16例对照人群中CYP1A1基因Ile-Val位点多态性的表达。结果:Ile-Val 3种多态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Ile/Val、Val/Val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e/Val、Val/Val基因型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分别是Ile/Ile基因型的1.901倍和3.056倍。结论:CYP1A1Exon7的Ile/Val、Val/Val基因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性有关,可望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人群筛选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整合素(Integrinαvβ3)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收集经腹腔镜确诊的18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和20例确诊仅为男方因素的不孕患者(对照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ntegrinαvβ3和PR的表达。结果:子宫腔上皮细胞Integrinαvβ3表达H-score平均分内异症组较对照组低,内异症组腺上皮细胞PR表达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腺上皮细胞Integrinαvβ3及间质细胞PR表达H-score平均分比较无显著差別(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内膜Integrinαvβ3和P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与不孕不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就诊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合并不孕症),根据妊娠结局将其分为妊娠成功组69例与不孕不育组5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17β-E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SDF-1/CXCR4在介导雌激素促进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17β-E2(10-12、10-10、10-8、10-6mol/L)处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2 h、24 h、48 h,利用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别检测17β-E2处理前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趋化因子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法分析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 I182780(10-8mol/L)对SDF-1/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17β-E2作用于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2 h、24 h、48 h后,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不同程度增高,于10-10mol/L作用最明显。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 I182780能明显抑制17β-E2的作用。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SDF-1/CXCR4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激活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激活物(HGF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及与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27例异位内膜、27例对应的在位内膜及25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HGF和HGFA的免疫表达水平。结果:HGF和HGFA主要在内膜的腺上皮阳性表达,在间质仅弱阳性表达。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HGF和HGFA阳性表达最强,异位内膜次之,正常对照组在位内膜腺上皮最弱(P均<0.05)。对照组内膜腺上皮HGF和HGFA的表达增殖期强于分泌期(P<0.05)。HGF和HGFA两者在各组内膜腺上皮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HGF和HGFA的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20.
范蕊  马楠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8-333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表达水平和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在该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Ⅰ、Ⅱ期19例,Ⅲ、Ⅳ期21例)为病例组,选取4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包括单纯性卵巢囊肿患者,因不孕症行腹腔镜检查的患者和行输卵管结扎术的患者,均排除内分泌疾病,不合并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及乳腺增生等激素依赖性疾病,且半年内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这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有无相关性。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浓度比对照组浓度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Ⅳ期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浓度比Ⅰ-Ⅱ期患者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GF-I和VEGF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9,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清中VEGF和IGF-Ⅰ水平密切相关,且两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都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VEGF和IGF-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中的协同表达可能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