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血液系统是常见的受累系统之一[1].SLE合并白血病可增加死亡风险[2],然而因合并白血病早期常缺乏典型症状,难与SLE活跃期相鉴别,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故临床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现报告...  相似文献   

2.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可浸润全身各个脏器组织,消化道浸润亦占一定比例。据国外文献报告,白血病的胃肠道损害发生率高达62.1%,中山医科大学通过155例白血病病人尸检,发现胃肠道浸润者在50%以上,病变可波及全消化道^[1-3]。近年来由于白血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白血病的消化道损害日益多见,逐渐受到临床血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经治的急、慢性白血病合并消化道损害32例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对白血病患者消化道损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外周血涂片镜检两种检查手段在初诊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日本东亚公司NS-1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外周血涂片镜检作瑞氏染色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结果:148例恶性血液病中,用NS-1500一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外周血涂片镜检幼稚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83.7%(124/148)、79.9%(118/148),P〉0.05。外周血涂片镜检未检出幼铁病人中,有2例M2  相似文献   

4.
血气分析仪是用来测量血液中的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氧分压(PO2)的机器,并根据上述几个参数,依靠分析仪本身的计算,得出血液中的其他参数,用以了解人体血液的酸碱平衡情况和输氧状态,从而为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院检验科和ICU病房,成为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医疗设备之一.……  相似文献   

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血液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根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惟一方法[1].  相似文献   

6.
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护理学杂志》1999,14(5):299-299
白血病及血液疾患病人,因反复多次输血易发生输血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我科1997年1~5月对42例病人采用不同方法预防输血反应,结果显示,采用地塞米松和白细胞过滤器、X线照射法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效果佳,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42例病人(输血244例次),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7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混合性白血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其它血液疾患3例。1.2 方法 根据医嘱将输血病人分为…  相似文献   

7.
曹红  江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82-383
目的:针对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大体性能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以两种定值质控血液、正常人血液以及随机20份患者血液等,分别进行测定,统计分析。结果:定值全血各项结果 s值在0.025~0.71之间;批内、批间精密度和总重复性CV值均小于3.0%;携带污染率小于1.0%;BWC分类同手工比较具有相关性,r值在0.5739~0.8680之间;对异常形态细胞的筛查,特畀性为95%。结论: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较全面的血细胞分析仪,特别适合在医院门诊检验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时间对血液标本血液细胞各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ED-TA-K2抗凝血液标本旋转不同时间后,应用XT-20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WBC、RBC、HB、RDW、PLT、PDW,同时与手工法计数结果比较.结果:血液标本旋转不同时间后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细胞,其中WBC、PLT,计数及血小板系列偏差较大,结果不稳定,RBC系列参数偏差很小,结果较稳定.结论:血液标本在室温下不同保存时间对检测血液细胞各参数有影响,其中WBC计算应在4h左右完成,PLT计数及PLT系列参数检测应在2h内完成,RBC计数及RBC系列参数检测最好在6h内完成.  相似文献   

9.
正尿毒症透析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且部分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增加,严重感染时可致血小板减少,临床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混合存在,导致病情掩盖,易造成漏诊、误诊。本例以曲霉菌肺炎为首发表现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最终确诊为合并急性白血病,诊疗过程曲折,延误诊断,希望通过此病例引以为戒,减少漏诊,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0.
胰腺及十二指肠损伤因其复杂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术前漏诊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及时全面的手术探查是预防胰十二指肠损伤漏诊及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术中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是预防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胰腺及十二指肠损伤因其复杂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术前漏诊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及时全面的手术探查是预防胰十二指肠损伤漏诊及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术中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是预防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筛查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0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及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法联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对幼稚细胞、异常血小板及异型淋巴细胞筛查时,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白细胞减少、核左移及红细胞异常筛查时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筛查IM、ALL、CML及MM时,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筛查ANLL、TH、ML及EO时,三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可有效筛查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以单克隆淋巴细胞积聚为特点的血液系统肿瘤。细胞积聚发生在骨髓、淋巴结、肝、脾,偶为其他器官。慢淋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3)。我国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患者在病程中接受过多种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9例,观察其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不良反应:血液性毒性3例,非血液性毒性17例,其中水钠潴留6例,胃肠道反应7例,皮疹2例,转氨酶升高2例.结论:临床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及消化系统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做出相应的处置.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中出现造血功能性障碍的一类恶性疾病,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男性居第6位女性居第8位,但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白血病治疗需漫长的的过程,西医治疗主以化疗为主,因此白血病患者需承受长期的“折磨”,病人常常产生一些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的转归及愈后影响很大.现将我们近几年对白血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门诊内科护士负责骨髓穿刺技术的操作。笔者1988~1992年共进行1164例骨髓穿刺,除26例出现干抽或血液稀释外,其余均获满意骨髓标本。一般资料1164例中男596例,女56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5岁。骨髓检验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4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6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7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6例,转移癌1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5例,感染性骨髓象126例,增生性贫血124例,低血色素贫血106例,其它病变(疟疾、伤寒等)10例,正常骨髓象275例。干抽2例(因骨质纤维化)血液稀释24例(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幼稚白细胞大量增生,严重破坏体内正常免疫功能;同时,化学药物的应用影响了机体造血功能,使体内粒细胞严重缺乏,易致感染,鼻部是易感部位。因此,白血病患者的鼻部护理非常重要。我科自1988年9月~1992年9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16例,其中11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鼻部感染,现将主要护理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6岁,急性淋巴细胞减少白血病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8.
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伴发急性阑尾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科收治急性白血病伴发急性阑尾炎患儿共12例,其中11例采用外科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2岁。全部患儿均经儿内科血液组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术后治疗过程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患者移植失败但白血病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可能原因。结果患儿首次脐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2013年11月行脐血输注,后因为经济原因未针对原发病进一步治疗,然而该患者脐血移植术后15个月造血功能恢复,至2015年9月,脐血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结论脐血移植或输注可能具有修复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且无需通过成功植入发挥作用。儿童高危白血病进行脐血移植植入失败并不意味白血病治疗失败,患儿有可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20.
自70年代起,应用乙双吗啉类药物治疗银屑病发生血液系统异常,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临床和实验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收治的7例银屑病患者患急性白血病M3的临床表现、血液学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作一简要汇总,并就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