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正> 心肌梗塞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塞(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及有关指标,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塞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2.
<正> 心肌梗死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死(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旨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又有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就QMI和NQMI及几种少见类型的MI心电图诊断进行论述。 一 Q波心肌梗塞(QMI)和非Q波心肌梗塞(NQMI)的心电图诊断 早在四十年代就将MI分为透壁型和非透壁型两大类。这种传统分类法经实践验证,透壁型心肌梗塞(MI)属QMI,但也有少数是NQMI。而非透壁型MI是心内膜下MI,  相似文献   

4.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依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和非Q波心肌梗塞(NQMI)。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确诊的24例NQMI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改变作一分析,并与同期的30例QMI作比较。  相似文献   

6.
根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AMI)分为Q波心肌梗塞(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和无Q波心肌梗塞(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NQMI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NQMI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现将我院1991年开院以来确诊  相似文献   

7.
无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有逐年明显增加趋势,虽然其急性期并发症少且急性预后较好,但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发生率比 Q 波型心肌梗塞(QMI)高,又容易猝死。说明无 Q 波型心肌梗塞是不稳定的,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根据心电图(EKG)有无病理性 Q 波,将急性心肌横塞(AMI)分为 Q 波心肌梗塞(QMI)及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随着近年来对NQMI 的重视,临床报道亦逐渐增多。过去认为 NQMI 范围较小,病死率低,但近年来越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 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形成率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 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无Q波心肌梗死 (NQMI)的临床特点 ,将近 10年来我院和住院的 40例NQMI的临床资料 ,与同时期 90例有Q波心肌梗死 (QMI)对照。结果NQMI发病前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者明显多于QMI患者 ;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低于QMI患者 ;近期病死率亦低于QMI ,NQMI因临床症状轻、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11.
近十余年来,大多数学者将AMI分为有Q波心肌梗塞(QMI)和无Q波心肌梗塞(NQMI)。两者在病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方法并不相同,但因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彼,心电图仅有ST段压低和T被倒置——易和“心肌缺血”混同.易发生延误诊断。本文分析NQ-MI的诊断及延误诊断的原因。豆.临床资料1988年到1998年.AMI患者351例,其中QMI患者280例,男性203例.女性77例。40岁到49岁29例,50岁到59岁143例,60岁以上96例。死亡57例,死亡率20.3%。NQMI71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9例,40岁到49岁3例,50岁到59岁41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心肌梗塞(MI)病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并非MI穿壁与否的敏感或/和可靠的标志。人们渐趋摒弃穿壁性和非穿壁性抑心内膜下MI之称谓,而倡用Q波梗塞(QMI)与无Q波梗塞 (NQMI)。藉以避免由于命名上的不严谨而造成的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临床结论上的误解,并有利于治疗的选择和评价。QMI已为临床熟知,然而NQMI常易忽视,导致漏诊、误诊。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NQMI在MI率及远期病死率皆甚高,预后并非一向认为那么乐观,实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NQMI的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薛虹  袁光善等 《铁道医学》2001,29(6):385-386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了50例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NQMI)和60例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QMI)的临床特点。NQMI病人有心绞痛史、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较多,而有室壁瘤者较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峰值(分别为325.6±247.9,20.9±10.7Iu/L)较QMI(分别为140.7±1098.2,56.1±38.5Iu/L)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恢复期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07)较QMI(0.43±0.14)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其梗塞面积较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NQMI病人三支病变者(57.1%)较QMI(22.5%)多,而单支病变者(14.3%)较QMI(51.6%)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5.
cTnI与CK-MB检测在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AM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 5 0例Q波型心肌梗塞 (QMI)患者及 12例非Q波型心肌梗塞 (NQMI)患者 ,分别于发病后极早期 (8h内 )、急性期 (2 4h)及亚急性期 (5d后 )抽取静脉血标本进行心肌肌钙蛋白 (cTnⅠ )检测 ,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测定作对照 ,比较两者阳性检出率。结果 QMI及NQMI组 5d的cTnⅠ阳性率明显高于CK -MB阳性率 (P均 <0 .0 5 )。结论 AMI后 5dcTnⅠ阳性率高 ,cTnⅠ检测对AMI的亚急性期诊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分两型,即有Q波型心肌梗塞(QMI)与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其诊断标准如下: 一、有Q波心肌梗塞(QMI)的诊断: 1.典型的症状: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其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性质,伴大汗、烦躁不安,持续时间可长达半小时~2时至10多小时。用硝酸甘油无效。症状不典型者,约有10%的病人疼痛部位涉及剑突下及上腹部,可放射到左上肢或颈、背部,偶而到下颌、咽部及牙齿处。约25%患者无疼痛。也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出现,如急性左心衰竭或休克等。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超急性损伤期可出现ST段抬高及高而尖大的T波。急性期表现:(1)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也可呈水平型),反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NQM)的临床特征。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49例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与NQMI两组,对比两组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心肌酶、并发症、病死率、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等方面的差别。结果:NQMI比例逐年增多,最高达53.3%,在胸痛、心肌酶、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QMI较NQMI明显增多,在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方面,NQMI明显增多。结论:NQMI与QMI在发病比例及临床表现上相似,并发症及病死率更少,再梗塞率及梗塞心绞痛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变率高于QMI,前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差。  相似文献   

19.
Q波型心肌梗塞(QMI)病理性Q波是其主要诊断条件之一,一旦形成,常持续存在。本135例QMI心电图多导联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Q波,其中6例病理性Q渡逐渐消退,其消失发生率为4.44%.本进一步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塞(AMI)基于ECG上有无病理Q波而诊断为透壁或非透壁心肌梗塞。尸解显示,Q波不能作为累及透壁的证据。1983年Spodick提出AMI应根据ECG上相应的表现称为无Q波心肌梗塞(NQMI)和Q波心肌梗塞(QMD),已得到广泛的承认。本文旨在对NQMI的诊断、临床和预后方面的一些进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