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35髋)接受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定期随访拍摄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估及髋关节功能检查。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5年以上,终末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2.5分,术后X线片1年内出现股骨柄假体下沉(均<2mm)者5髋。所有股骨侧假体术后1年内复查在Gruen2区、6区上段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终末随访股骨柄假体未出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表现。术后X线片髋臼初始固定良好,终末随访5例髋臼假体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伴松动,并行髋关节翻修术。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中期未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表现。但髋臼假体出现多例假体周围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微创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108例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DAA组46例,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采用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后侧入路组62例,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术后假体角度、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各阶段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27个月,平均(25.5±3.2)个月。DA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后侧入路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于传统后测入路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传统后测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81)。DAA组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443,P=0.457);传统后侧入路术中、术后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中医“筋骨并重”理论指导,微创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传统后侧入路术式,能够避免对关节周围“筋”的损伤,具有减少软组织损伤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但远期康复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9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反应指标及髋臼假体位置。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与对照组(93.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CRP、IL-1、TNF-α及CK均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髋臼前倾角与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与常规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疗效相当,且髋臼假体位置差别不大,但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减轻患者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Ribbed解剖型股骨柄假体植入并发股骨近段骨折的原因,探讨股骨髓腔解剖因素在股骨近段骨折中的重要影响.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采用德国Link公司解剖型股骨柄假体Ribbed柄对213例(254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213例患者的髓腔形态归纳分析,随访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5年,平均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入路与Hardinge外侧入路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该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其中,直接前入路(DAA)组患者76例,Hardinge外侧入路组患者84例,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指标,随访记录并比较术后Harris评分、股骨柄位置、髋臼外展角、疼痛感受和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情况等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完整随访,DAA组手术时间长于Hardinge入路组(P0.05),Hardinge入路组住院时间长于DAA组(P0.05),DAA组髋臼外展角小于Hardinge入路组(P0.05),术后6周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中疼痛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治疗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A入路手术虽然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但其术后早期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好,疼痛反应轻,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大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股骨近段的形态学改变并以之为基础指导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假体选择。方法 将24例(36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设为强直性脊柱炎(AS)组,所纳入患者术前已出现关节强直,并进行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共30例(45髋),均系非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且进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术前髋关节正侧位片,并且测量Singh指数、髓腔张开指数、皮质形态指数和皮质骨指数,分析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假体的髓腔占有率。并且进行组间计量资料t检验,对髓腔占有率和Singh指数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间在Singh指数、髓腔张开指数、皮质形态指数以及假体髓腔占有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皮质骨指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股骨近段出现比较显著的骨质疏松以及形态学改变,髓腔形态更接近于直立,髓腔开口处张口角度更大,骨皮质变薄。结论 在没有定制型假体的情况下,对于由于严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股骨近段髓腔形态呈现烟囱型改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选用传统水泥型假体并且应当按照关节翻修术来处理;对于对髓腔形态没有出现显著改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仍然可以选用传统生物固定型假体;由于其年龄较轻预期生存时间较长,对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期望值较高,根据患者髓腔形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备特殊设计的个体化水泥型假体应比现有类型假体更加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改良的髋外侧手术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健侧卧位,从髂前上棘外下4cm通过大转子外侧,转向股骨上段外侧,长约15cm。于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之间分离,在大转子部骨膜下剥离臀中、小肌,显露小转子及股骨颈基底部。牵开臀小肌即可显露髋关节囊,将其十字形切开,撬开股骨头,用板状拉钩置于股骨颈前后侧,即可使股骨头颈及粗隆部充分显露,完成 股骨颈截骨、扩髓吸置入股骨假体。髋臼侧手术的完成是将股部伸直,于髋臼前后缘用髋臼拉钩牵开,即可完成去除臼唇、白软骨及固定臼杯等操作。结果:1年以上随访者,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85.1%,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优良率80.0%,未发生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改良髋外侧切口术中出血少,显露快,手术创伤小,适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低位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低位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17位患者18例髋关节进行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仰卧位,自大转子上2 cm为顶向前下切口,纵行切开髂胫束和臀中肌前部着点,由髋关节囊前方分离至髋臼前外缘.不脱位,经股骨颈截骨和取头,处理髋臼植入假体.患髋内收外旋股骨颈基底脱出切口外,股骨扩髓后植入假体.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10.5±2.1)cm.切口长短与体重正相关,髋臼病理改变和翻修者更长.手术时间平均为(101.7±14.6)min,术中出血量110~600ml,平均(302.2±77.3)ml;双侧髋关节置换1例.术后2~5 d患髋均可负重行走.随访7~2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术前44;术后6个月85.假体位置理想.无并发症.结论:经低位的前外侧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特殊的髋关节拉钩和牵开技术.有创伤小、不损伤臀上神经、假体位置理想、术中可以处理较复杂病理改变、准确测量两侧下肢体长度、术后外展肌有力、早期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扩大对股骨骨折局部血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成年新西兰兔20只,打断股骨后分别制作扩髓与不扩髓模型。并用髓内钉固定。于术后3d和1、2、4周。分别注射185MBq ^99Tc^m后在放射性核索断层扫描计算机(ECT)上进行显像。观察局部血供,并于术后1、2、4、8周处死动物后,取骨痂进行组织学电镜观察。结果 股骨扩髓组^99Tc^m摄取比明显下降,组织学研究显示扩髓组骨痂成熟缓慢。结论 股骨扩髓后早期局部血供降低。骨折愈合过程延迟。  相似文献   

12.
30例正常维吾尔族成人胫骨骨髓腔的X线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正常成人胫骨骨髓腔的 X线解剖特征 ,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拍摄30例正常维吾尔族成人右侧小腿正、侧位片 ,对胫骨骨髓腔全长、狭段长、下段定点高、出入口矢状径和横径、狭点矢状径和横径及骨髓腔弧度等一系列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30例维吾尔族正常成人胫骨骨髓腔各参数间无性别差异 (P >0 .0 5 ) ;男女合为一组得胫骨骨髓腔全长为 (30 .6± 2 .5 ) cm,胫骨骨髓腔狭段长度为 (8.0± 0 .6 ) cm,髓腔上开口指数为 11.7± 4 .6 ,髓腔下开口指数为 8.9± 2 .7,胫骨髓腔中心线向后的弧度为2 .7°± 0 .4°。 结论:维吾尔族正常成人胫骨骨髓腔各项参数间无性别差异 ,有种族差异 ;选择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时 ,应考虑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排球、体操、铅球和射箭等不同专项运动负荷下运动员近节指骨形态变化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静力性负荷(挤压力)对铅球、射箭运动员近节指骨横径的增加、管状骨骨皮质的增厚有明显的影响,且二者成正比,但骨髓腔径则随管壁的增厚而缩小。动力性负荷(冲击力)对排球、体操运动员近节指骨的横径、髓腔径增加有明显的影响,但骨壁则较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髓腔减压加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效果。方法 应用直径8mm的自制打孔器先行股骨头颈部髓腔减压,3d后再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并介入疗法治疗18例20髋股骨头无菌坏死.结果 疼痛消失及明显减轻18髋(90%),随访6个月~3年功能明显改善17髋(85%)。DSA检查提示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局部循环改善。结论 应用髓腔减压并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创伤小,易于操作,效果肯定,尤其对中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一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髓腔狭窄的股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近3年来采用普通交锁髓内钉治疗的18例髓腔狭窄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分析,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6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2例术后因骨折断端吸收,髓内钉动力化后骨折愈合。无髓内钉折断、松动脱出。结论普通交锁髓内钉可以治疗髓腔狭窄的股骨骨折。  相似文献   

16.
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 乙状窦后 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 :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 ,降低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力学方法,对离体牙不同洞缘角进行抗折力的实验研究,探讨洞缘抗力的最佳设计。方法将48颗离体牙分为4组,洞缘分别被设计成45°、70°、90°和弧形,并由复合树脂充填,每颗牙齿做抗折力测试,得到抗折力和抗折强度。结果采用70°洞缘角离体牙的抗折力要优于采用90°、45°和弧形洞缘设计离体牙的抗折力。结论为改善复合树脂充填牙齿的修复质量,应该将洞缘角设计成70°左右的短斜面。  相似文献   

18.
经乙状窦后入路CPA区内窥镜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神经内窥镜下桥小脑角区的解剖,为内窥镜辅助下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和1具新鲜成人尸头标本上进行桥小脑角区的窥镜解剖学研究,在窥镜下分区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内窥镜能清晰地显示颅神经及其附近的血管,桥小脑角区从头侧至尾侧被血管神经束分为三个间隙:间隙Ⅰ、间隙Ⅱ、间隙Ⅲ,其中间隙Ⅰ又分为ⅠaⅠb亚间隙(Subspace),间隙Ⅰ、间隙Ⅱ是内窥镜主要的观察通道。结论神经内窥镜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效果和显微解剖结构的识别,对显微外科手术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收治并行2D和3D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各1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2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呼吸情况、声带功能、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腹腔镜经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手术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到达小脑桥脑角区及岩斜区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 ,即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进行评价。方法用正常成人尸体头颅标本按照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途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解剖学研究 ,借助内窥镜技术对操作过程各层次中的组织解剖结构进行细微观察 ,并与枕下入路及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内耳孔的最近距离为 (19 18± 0 6 5 )mm ,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 (13 96±1 0 4 )mm ,操作角度为 (11 4 1± 0 6 2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后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37 74± 1 11)mm、 (2 5 91±0 95 )mm、 (16 72± 0 75 )°,常规枕下入路途径的相应指标为 (49 95± 2 5 3)mm、 (34 94± 0 5 9)mm、 (2 3 0 9±0 5 7)°。与后 2种手术入路相比 ,前者操作距离明显缩短 (P <0 0 5 ) ,小脑被牵离的程度明显减小 (P <0 0 5 ) ,术者对小脑桥脑角区的血管、神经及脑干前外侧面的结构能直接清晰观察 ,静脉窦损伤可能性小。结论 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与传统入路比较具有优势 ,是一种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