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共收集该医院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454株,有45.15%阴沟肠杆菌分离自痰液,居首位;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主要来自老年医学科和骨科,分别占21.37%和18.94%;检出产β-内酰胺酶株菌187株,占41.18%;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5年共检测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26株,占5.73%。结论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明显增加,应加强耐药性监测,防止其在医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医院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的阴沟肠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共498株,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和骨科,分别占26.10%、18.67%和12.65%,检出率分别为23.13%、10.79%和6.66%。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和分泌物等标本,构成比依次为58.23%、16.67%和13.05%。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碳青霉烯类的敏感率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共检测出耐碳青霉烯菌株43株,检出率为8.6%。结论 该医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增长趋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增加,应加强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创伤骨科患者感染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院创伤骨科患者送检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 结果 该医院连续5年从创伤骨科患者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阴沟肠杆菌228株,分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鉴定出产酶菌株102株,占检出阴沟肠杆菌总数的44.74%。创伤骨科患者感染阴沟肠杆菌主要分离自伤口分泌物,构成比为73.2%。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普遍高于非产酶菌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5株。 结论 创伤骨科患者感染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应加强耐药性监测,防止其在医院内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筛查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利用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VIM、NDM)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SHV、TEM、CTX-M-1组、CTX-M-2组、CTX-M-9组);利用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分析(ERIC-PCR)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通过接合试验验证碳青霉烯酶基因是否能水平转移。结果共收集29株阴沟肠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检测抗菌药物耐药率90%的有3种,分别为头孢他啶(93.1%)、头孢西丁(100%)和氨曲南(93.1%);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3.4%。改良Hodge试验阳性率为79.3%(23/29)。29株实验菌共检出23株含有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IMP基因阳性17株、KPC基因阳性1株。29株阴沟肠杆菌可分为23个不同的型别,其中1株未能分型。接合试验成功率48.3%(14/29)。结论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以IMP基因较常见。  相似文献   

5.
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阴沟肠杆菌在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出的阴沟肠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共分离出199株阴沟肠杆菌,菌株来源主要为痰液、尿液,分别占64.8%和12.6%;菌株分布于多个病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对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其耐药率较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127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张和平  薛克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62-3362,3364
目的 了解该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伤口分泌物(47.24%)、痰液(34.65%)、中段尿(6.30%),药敏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替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高达90%以上,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仅为1.57%,显示出高敏感性.结论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增加,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菌株,建议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某医院阴沟肠杆菌中产碳青霉烯酶菌株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方法分离鉴定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临床送检标本中阴沟肠杆菌,运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应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阳性株携带相关酶基因情况。结果分离出的298株阴沟肠杆菌中33.2%来源于呼吸科,21.8%来源于重症医学科。共鉴定出26例产碳青霉烯酶的阴沟肠杆菌菌株。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美唑等头孢类抗生素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耐药率为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制剂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和76.9%,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相对较低,为30.8%;26株产酶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以blaKPC为主,blaIMP和blaNDM-1也有检出。结论该院分离的产碳青霉烯酶阴沟肠杆菌主要为产KPC、VIM和NDM-1酶菌株,且耐药性较强,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强化耐药菌监控。  相似文献   

8.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临床分布及产碳青霉烯酶情况。方法采用改良Hodge 试验确认 CRE 菌株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乙二胺四乙酸(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筛查 CRE 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并对 CRE 菌株的临床分布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科室经仪器法筛查,标准琼脂扩散敏感试验(K-B 法)复核证实,检出37株CRE 菌株,检出菌株数从2012~2014年呈逐年递增趋势。从细菌种类看,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16株),其次是大肠埃希菌(6株)、黏质沙雷菌(6株)、阴沟肠杆菌(4株)。CRE 菌株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室和老年病房。痰液、尿液、血液是检出 CRE 菌株的主要标本来源。经改良 Hodge 试验证实,36株 CRE 为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株、阴沟肠杆菌3株、阿斯布肠杆菌1株,经 EDTA 协同试验筛查出产金属酶。结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是 CRE 院内感染易感人群,是防控重点对象,该院 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碳青霉烯酶,其中部分菌株产金属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该院阴沟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情况,以及其对常用抗菌剂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做体外药敏实验,并同时进行AmpC酶及ESBLs的检测。结果 91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检出产酶菌株39株(42.8%),其中产AmpC酶21株(23.1%),产ESBLs 13株(14.3%),同时产AmpC酶及ESBLs 5株(5.5%)。产酶菌株感染分布以老年病科及ICU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抗菌剂耐药性严重,除亚胺培南100.0%敏感外,产酶菌株对其他抗菌剂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P<0.05)。结论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剂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剂,加强对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监测,碳青霉烯类抗菌剂可作为阴沟肠杆菌严重感染的首选抗菌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集的171株耐药菌株,所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与此同时部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取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采用FDA标准进行相应判定,采用WHONET软件、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7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有91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3.22%)、30株大肠埃希菌(占17.54%)、2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12.28%),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主要标本是:痰液;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标本来源为呼吸道,一共有52株(占30.41%);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以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小于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其中有57.31%(98/171)的标本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77%(15/171)儿内科普通病房、7.02%(12/171)老年科病房。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呈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战,医院应该做好院感监测且合理使用抗菌药能够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阴沟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近4年内临床上分离出的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年期间共检出98株阴沟肠杆菌,菌株分布于多个病区;标本来源以痰及咽拭子(75.5%)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次是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分别为91.8%和85.7%;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吩均为100%耐药。结论阴沟肠杆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其耐药率较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实验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环丙沙星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谱特性分析。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离出的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5年共分离出235株阴沟肠杆菌,菌株来源主要为痰液、尿液,分别占42.1%、23.4%。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3.2%,环丙沙星耐药组中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了50%,环丙沙星耐药组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安曲南、头孢曲松等11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环丙沙星敏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尿路感染;耐喹诺酮类药物阴沟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且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I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入住新生儿科且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的5486份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998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结果998例培养阳性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231株(23.1%),大肠埃希菌212株(21.2%),金黄色葡萄球菌194株(19.4%),阴沟肠杆菌84株(8.4%)。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但与酶抑制剂联用可以降低其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达78.4%;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46.7%和46.5%);有7株(3.0%)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1.2%)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23株(13.6%)肺炎克雷伯菌、1株(0.7%)大肠埃希菌和1株(2.5%)阴沟肠杆菌对厄他培南耐药。97.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低(11.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口杆菌为主,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7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分子型别和耐药特征,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热休克蛋白基因和肽指纹图谱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琼脂药敏纸片法分析耐药表型;利用PCR扩增法对20个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运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分为2个分支9个基因群,以分支1(基因群Ⅲ、Ⅵ和Ⅷ)菌株为主(50株,69.4%)。临床菌株对一至三代头孢、氨苄西林/舒巴坦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另外9种抗生素较为敏感。共检测到8个耐药基因(mir-act、dha、shv、tem、ctx-M、qnrA、qnrB和qnrS)。通过组内统计学分析发现,各型别菌株的临床分布、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率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两种分型方法,阴沟肠杆菌临床菌株中存在优势型别,不同型别的菌株在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率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肺结核患者合并肺感染菌种的分布及临床特点、耐药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5月月期间我院结核科的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为首位,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分别为32.5%和41.8%;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等敏感。[结论]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应予重视。控制医院克雷伯菌感染并防止ESBLs的产生应及时进行痰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细菌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新生儿病区新生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新生儿病区新生儿细菌感染患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01年以前新生儿细菌感染检出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随着年代推移,CNS、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呈增加趋势。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和诺氟沙星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耐药率相当高;大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诺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卡那霉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的耐药率较高;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钠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呈现耐药。结论:CNS、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机会致病菌成为新生儿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新生儿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抗感染是有效治疗新生儿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细菌感染临床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院内获得性细菌感染的病原分布概况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院内获得性细菌感染及其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院内获得性细菌感染,其中G-菌占46.95%,G+菌占29.89%,真菌占22.56%;G-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西菌、克雷伯菌属菌株,G-杆菌仍对亚胺培南保持着较高的敏感率。G+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菌株,万古霉素保持着对革兰阳性感染菌100%的抗菌活性。结论:根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临床资料,合理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心血管病医院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常见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内外科所有病房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分类,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常见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与相关报道相似。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的菌株占49.3%,大肠埃希菌产ESBL的菌株占67.0%,总产酶率为55.4%,高于相关报道。亚胺培南仍是治疗肠杆菌科的最有效的抗生素;非发酵菌中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外,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甙类,多种头孢菌素及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呈现敏感,但出现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结论]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至2006年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变化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菌株鉴定采用Vitek-AMS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阴沟肠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呈现耐药性增高。对头孢他啶与头孢噻肟的不敏感率为45.3%及52.9%。头孢吡肟、亚胺培南,仍然对阴沟肠杆菌保持较高活性。结论阴沟肠杆菌已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因此临床应有效地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征并对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泗县中医院感染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67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利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培养出的纯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88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76株,占71.1%,前5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占31.2%,大肠埃希氏菌占15.6%,阴沟肠杆菌占12.7%,铜绿假单胞菌占10.9%,鲍曼不动杆菌占6.5%;药敏结果显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很低,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耐药率很高。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不同菌种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差异较大,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