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余利娜 《全科护理》2014,12(7):664-66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回肠膀胱造口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行回肠膀胱造口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普通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能自行更换造口袋、造口相关知识认知合格率、病人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能自行更换造口袋、造口相关知识认知合格率、病人满意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回肠膀胱造口术病人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王永媛  魏青 《全科护理》2014,(20):1879-1880
[目的]探讨结肠灌洗对结肠造口术后病人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结肠造口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结肠灌洗法,对照组采用自然排便法,采用造口自我效能量表评价两组病人的自我效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自我效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灌洗可以提高结肠造口术后病人的自我效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直肠癌病人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实行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病人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给予自我效能干预护理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问卷(QLQ-30)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病人SAS、SD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SAS、SDS评分更低(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QLQ-C30功能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6个月,观察组造口相关自我效能问卷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总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SD延续护理在肠造口病人造口周围皮肤损伤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首次行肠造口术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接受肠造术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接受TSD延续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和皮肤损伤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延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SD延续护理对肠造口病人实施皮肤管理,有利于降低该类病例的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率,促进已发生的皮肤损伤的愈合,提高延续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造口病人术后早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将306例肠造口病人分为对照组133例,观察组17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造口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传统的造口护理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造口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采用传统的造口护理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护理方法护理肠造口术后早期病人,可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减少造口早期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直肠癌肠造口术后病人居家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直肠癌肠造口术的122例病人,按照病人是否愿意接受出院后延伸护理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出院时两组病人均接受出院指导,其中试验组61例病人施行延伸护理6个月,对照组61例病人中断医院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肠造口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伸护理能够减少病人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与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史亚丽  吴爱须  李彦平 《护理研究》2014,(14):1685-1688
[目的]了解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因结直肠癌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95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由专业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以电话访问、家庭访视、网络视频指导、专家讲座、组织造口联谊会等形式进行延续护理干预,以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中文版)、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中文版)评价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时两组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延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结直肠外科门诊和造口门诊复诊的136例临时性肠造口病人为调查对象,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对其进行调查。[结果]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总分为(93.96±15.47)分,处于中等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特征的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是否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是否放化疗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及是否发生并发症是影响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有待提高,故需聚焦于提高临时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研究,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行化疗治疗的胃癌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应用癌因性疲乏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简易健康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癌因性疲乏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胃癌化疗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其自我效能,改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群在肠造口术后病人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因结直肠癌行肠造口(包括永久性造口及临时性造口)手术的病人95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均进行相同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出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书面指导、电话回访、定期复查;观察组利用Q群互动、定期复查。评价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造口适应得分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造口适应得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Q群进行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肠造口病人的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适时护理干预对肠造口患者皮肤问题、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肠造口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适时护理,比较两组术后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造口患者自我效能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定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造口周围皮肤疼痛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及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1周、2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量表评分、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肠造口患者临床干预中采用适时护理可减少肠造口相关皮肤问题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微信随访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微信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的饮食效能、性生活信心、性生活满意度信心、重体力劳动信心、造口自理信心、保持活力的信心、造口照顾效能、社交效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造口自理信心、保持活力的信心、造口照顾效能、社交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联合微信随访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自我效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连续腹腔双套管抗生素液体灌洗 ,低负压吸引引流 ,治疗结肠癌、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疗效。方法对 17例结肠癌和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患者 ,给予连续腹腔双套管抗生素液体灌洗 ,低负压吸引引流治疗。结果 17例经治疗 15~ 3 8天 ,平均2 2天后 ,均治愈出院 ,全部随访 3个月以上 ,无吻合口狭窄及肠梗阻并发症。结论连续腹腔双套管抗生素溶液灌洗 ,低负压吸引引流 ,简单易行 ,是治疗结肠癌和直肠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高龄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治疗的高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护理宣教及门诊随访;针对观察组患者,科室成立导管管理小组,出院后给予患者定期家庭访视及电话随访。在干预一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导管并发症情况,并评估患者照护者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患者及照护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一年内,观察组患者的造口感染、堵管、腹泻、造口旁渗漏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照护者的导管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延续护理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控制高龄PEG/J患者出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照护者的家庭护理能力,进而促进提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疗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在断指再植患者延伸性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再植指功能恢复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59例断指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29),对照组使用常规延伸性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医疗APP进行延伸性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疾病共性管理、症状管理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等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vs 26.67%)(P<0.05);观察组业务水平、服务管理、服务态度、关爱患者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医疗APP进行延伸性康复护理,能有利于恢复患者的再植指功能,提高自我效能、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行动研究实践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8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基于行动研究实践理论开展健康教育,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调查量表以及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造口照顾、饮食选择、社交、劳动信心、生活自理信心、性生活信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技能、自我责任、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实践理论的健康教育通过观察、反思,不断改进行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护能力与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造口护理方法在回肠造口术后早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直肠低位前切除加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62例,以2016年1—12月的33例为观察组,以2015年1—12月的2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次护理均使用肠造口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内置卫生棉条,第1次护理使用防逆流尿路造口袋,第2~3次护理使用肠造口袋。比较两组患者单次护理所需时间及发生底盘渗漏、粪水性皮炎情况。结果观察组单次造口护理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底盘渗漏、粪水性皮炎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造口护理方法,明显缩短了回肠造口护理时间,有效降低了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Patients who have a temporary loop ileostomy have impaired quality of lif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a loop ileostomy or ileostomy closure will impair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urther and require extended enterostomal therapy.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audit of loop ileostomy to ascertain the nature of the workload that may be created with ileostomy-related complications. PATIENTS AN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 patients (67 males, 73 females, median age 50 years, range 5-90 years) who received a temporary loop ileostomy were analysed after completion of proformas on a prospective basis between 1999 and 2006. RESULTS: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for rectal cancer 100 (71%),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14 (10%), ulcerative colitis 21 (15%) and for trauma or Hirchsprung's disease 5 (3%). Complications of loop ileostomy were: retraction 1 (0.7%), ileostomy flux 11 (8%), stomal prolapse 1 (0.7%), parastomal hernia 1 (0.7%), paraileostomy abscess 4 (3%) and severe skin excoriation 9 (6%). The loop ileostomy was reversed in 117 (83%) at a median (range) of 13 weeks (1-60). Ileostomy clos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small bowel fistula 1 (0.9%),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5 (4.3%) and a stitch sinus in 1 (0.9%). Five women developed recto-vaginal fistula (n=3; 2.6%), pouch-vaginal fistula (n=1; 0.9%) and pouch-anal fistula (n=1; 0.9%) that required extended enterostomal therapy, after loop ileostomy reversal. CONCLUSION: Nineteen percent of patients following creation of a loop ileostomy and 10.5% of patients after reversal of the ileostomy required extended enterostomal care by a specialized enterostomal therapist, which supported resumption of a normal lif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造口自我护理水平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造口患者自我护理量表对177例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得分(36.10 ±10.54)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自理能力、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年龄是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关注非在婚、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家庭人均收入低及高龄的临时性回肠造口患者,并给予相应的措施,改善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d the feasibility of umbilical diverting ileostomy for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Four patients who were overweight or obese (BMI > 27 kg/m2) were initially scheduled for the creation of a conventional loop ileostomy. Intraoperatively, however, this was considered too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ick subcutaneous fat, bulky mesentery, or both. Instead, patients received a diverting ileostomy with the placement of an umbilical stoma. All patients had protruding umbilical ileostomies. No severe stoma‐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 One patient had minor skin dehiscence, and another had paralytic ileus but resumed oral intake after a short time. Performing a temporary loop ileostomy at the umbilicus was safe and feasible in this small group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This stoma placement may avoid the problems inherent to conventional loop ileostomy in obese su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