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峡两岸砷暴露及健康危害研讨会在台北召开马亮鉴于中国大陆与台湾省均有砷暴露所引起的健康危害问题,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研究所及公共卫生学会主办,于1996年3月16~23日在台北市举行了“海峡两岸砷暴露及健康危害研讨会”。应邀参加的专家学者来自北京...  相似文献   

2.
砷的皮肤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毒物,长期暴露于无机砷可以引起人体多个系统与器官的癌性与非癌效应,对砷病区居民的健康及经济的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地方性砷中毒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最常见的砷的毒性效应为皮肤损害,其对砷病区人群砷中毒状况的评估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从砷的皮肤毒性角度做一综述,阐述了不同剂量砷暴露对人体皮肤的危害及其作用机制,为今后砷中毒的防治及其巩固提出了建议,也提出了地方性砷中毒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慢性砷中毒     
多种研究表明,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慢性砷暴露对人体都有严重的危害,长期中毒可导致慢性毒性,引发各种与砷有关的癌症和疾病。慢性砷中毒临床常用螯合剂治疗。由于砷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有害元素,对砷暴露根源要积极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慢性砷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疾病,其中毒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的砷暴露筛查尤为重要.找到一种快速、简便的砷暴露检测标志物是预防砷中毒的关键.由于唾液有采样方便,无创伤,易储存,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适合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唾液标本已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疾病及有害因子的诊断和检测当中,包括砷暴露...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我国环境有色金属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有色金属镉、铅、砷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和冶炼是环境镉、铅、砷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产生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继而危害暴露人群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病症.但环境有色金属镉、铅、砷污染与暴露人群肿瘤等相关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累积暴露量需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性描述对该类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作出危险度评价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砷作为一种类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由于砷污染而导致的健康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长期慢性砷暴露与机体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包括多组织器官的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关于砷暴露对脂代谢相关指标影响的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间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长期慢性砷暴露可以引起全身多系统的病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慢性砷暴露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该文从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方面出发,对砷造成的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做一综述,并为今后砷中毒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近2亿人通过饮水和饮食暴露于具有毒性危险的砷,慢性砷中毒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砷作为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其毒性作用具体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氧化应激是目前被广泛接受与研究的砷毒性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砷诱发活性氧的生成、相关生物标志和砷对抗氧化酶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含砷矿物自然风化后释放砷进入自然环境,尤其易进入水体中发生迁移。卫生部在1992年将饮水中砷过高发生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和室内生活燃煤砷污染所造成的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认定为一种新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砷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毒性能对人体产生全身性损害,砷是国际肿瘤机构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之一,长期暴露可引发皮肤、肺脏等的肿瘤。近10年来,在预防医学领域以砷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多领域、多学科广泛开展,为预防医学研究与疾病控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环境砷暴露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多器官不同程度损伤,还会引发或诱发肝、肺、皮肤或膀胱等组织癌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文章拟从环境砷暴露代谢基本过程、相关酶代谢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等方面阐述近年来环境砷暴露血清代谢及其引发的肝、肾和皮肤损害的研究概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病区居民健康的地方病.根据砷源不同,分为饮水型职业性砷中毒、燃煤型职业性砷中毒和职业性砷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饮用水中的砷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饮水中的砷还可以通过农田灌溉等引起粮食、土壤等砷浓度的升高,间接危害居民健康.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饮水型砷中毒地区饮用水砷超标,不...  相似文献   

12.
金属和妇女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镉、镍、铅、汞和砷等金属暴露和健康效应的性别差异。镍暴露的性别差异使女性镍过敏和手湿疹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体内铁贮备低时会增加胃肠道镉的吸收率,女性体内镉水平一般高于男性;为防止对胎儿和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必须控制孕妇铅和汞的的暴露;成年以后暴露甲基汞对女性的危害较大,而男性对发育早期的暴露更敏感;砷在体内的甲基化以及有关癌症的易感性也有性别差异。目前,关于金属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环境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低浓度长期砷暴露引起的慢性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arsenism,简称地砷病)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是世界上地砷病大国,除著名的台西南乌脚病流行区外,新疆、贵州、内蒙及山西等地也相继出现世界上罕见的病区。人群砷暴露可引发肺癌、皮肤癌及多种脏器肿瘤。砷对人类具有肯定的活性,且较啮齿类动物敏感,砷对人类的致癌效应主要是来自环境砷污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啮齿动物的致癌模型仍不能重复。由于其高发的远期致癌效应,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重要环境污染物潜在毒…  相似文献   

14.
环境砷暴露对机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及其化合物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的人类致癌物。砷的广泛分布及其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使得砷中毒已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笔者综述了长期砷暴露引起机体多系统的严重损害,可造成肝脏、肾脏、肺脏、皮肤、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的相关疾病甚至癌症,并对研究长期砷暴露对机体损伤的机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防治措施全面落实,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推荐标准和我国日人均氟允许摄入量与饮用水砷含量限值标准, 我国居民进入了低氟、低砷剂量暴露的时代。但是, 迄今国内外对低氟、低砷剂量暴露的远期健康效应的研究不多, 更忽视了对非靶器官的研究, 结论也不尽一致, 亟须开展系统的研究, 予以阐明。据此, 本文提出了建立低氟、低砷暴露人群队列, 系统开展低氟、低砷暴露健康远期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和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国防治经验的建议, 旨在为我国新形势下地氟病、地砷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通辽地区属松辽平原地区之一,是地方病的重灾区。从2005年开始,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号项资金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砷中毒调查项目技术方案》,为全面掌握松辽平原地区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现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对所辖区内重点地区开展了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砷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砷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有毒的类金属元素。有关砷与人体健康以及砷的致癌机制,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就近年来有关砷的研究资料,从砷的暴露及毒性、砷的代谢、砷的流行病学以及生物动力学、剂量效应和砷致癌的分子机制等六个方面加以综述,阐述砷对健康的毒性影响,并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职业砷暴露作业工人健康指标及尿总砷(TAs)、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初步揭示人体内形态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铅冶炼、锡冶炼各1)砷暴露作业工人(暴露组)137人为研究对象。暴露组中铅冶炼组40人,锡冶炼组97人;无砷接触者(小学教师)42人为对照组,进行尿总砷及尿价态砷测定及健康监护,并测定作业场所砷化合物浓度。并对尿总砷、尿价态砷与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暴露组锡、铅两冶炼厂检测岗位平均砷化合物浓度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别为0.52 mg/m3、0.20 mg/m3;暴露组的TAs、DMA(二甲基砷酸盐)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露组及对照组尿中价态砷主要以DMA为主,均占形态砷含量的90%以上;车间空气中的砷化合物浓度与砷暴露工人尿总砷、DMA成正相关关系。随着总砷、DMA浓度的升高,转氨酶升高、血红细胞下降趋势;肝脏B超及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亦随之升高。结论砷暴露的作业工人随着接触砷浓度增高,体内总砷、DMA随之增高,形态砷(特别是DMA)对肝脏、心脏、肾脏、红细胞等损害作用越明显。说明形态砷(特别是DMA)与砷暴露作业工人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进一步阐明形态砷的毒性作用,有必要在砷暴露作业工人职业健康体检中行尿形态砷检查。  相似文献   

19.
砷与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砷对动物和人体是致癌物,砷剂与皮肤、肺、膀胱癌的发生有关。慢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为非癌性色素沉着过多和不足、角化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饮水砷浓度超过50μg/L会超出公共健康保护作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水砷浓度为10μg/L,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饮水砷值仍在50μg/L。评估了上千万的人群因使用天然来源的砷污染水和含砷煤,处在暴露和过高砷水平的风险。并对砷健康危害可能的干预对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青岛市市售海产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水平以及居民的海产品膳食摄入量,对本市市售海产品中的砷污染状况及人群无机砷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在全市采集215份海产品样品,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测得总砷及无机砷含量,并根据青岛市居民海产品平均摄入量,利用靶器官危害系数(THQ)对青岛市居民海产品中无机砷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总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贝类、鱼类,无机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贝类、甲壳类、鱼类。2 007名青岛市居民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每日海产品摄入量均值为1.68 g/kg·bw。海产品中,贝类是居民摄入无机砷的主要来源。45~59岁男性组中,由于摄入较多的海产品,摄入水平较高的居民THQ值>1,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结论 青岛市居民海产品的食用健康风险在安全范围内,但对于45~59岁年龄段中海产品摄入较高的男性居民而言,存在健康风险,应注意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