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胃肠运动必须有神经肌肉的高度协调,才能有效完成其正常的动力功能。胃肠运动调控的复杂性,给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提出了挑战。目前,根据药物作用机制,促动力药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直接胆碱能作用;②多巴胺受体拮抗剂;③突触前5—HT4受体激动剂;④胃动素受体激动剂。本文就新一代促动力药西沙比利对胃肠运动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 西沙比利的作用机理 具有胃复安的中枢抗多巴胺能作用或者直接拟胆碱能效应。Cis能促进全胃肠动力,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和食管体部平滑肌蠕动性收缩,减少胃酸反流;增加胃窦十二指肠收缩的协调性,加速胃排空;促进小肠和大肠推进性运动。  相似文献   

2.
胃肠正常的蠕动对于完成其食物的机械、化学消化和吸收等具有重要作用。当胃肠动力发生障碍时,就会引起胃肠运动功能失调。临床上的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痉挛、假性肠梗阻和肠易激综合征等。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多采用促动力药物来增强胃肠...  相似文献   

3.
胃肠起搏在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Cajal间质细胞(ICC)是胃肠道的电起搏细胞。ICC自发发放的节律性慢波决定着胃肠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目前胃肠起搏已应用于胃轻瘫综合征、病态肥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本文介绍了胃肠起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和非溃疡型消化不良(NUD)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动力障碍性疾病。Colin-Jones〔1〕等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后者分为五型,即反流型、溃疡型、胃排空障碍型、吞气型和混合型。其中反流型NUD具有与反流性食管炎同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并无反流食管炎的粘膜改变。用SGY-3型消化道多功能检测仪与健康志愿者对照观察了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型NUD患者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以期对这两种症状相同的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内镜和病理检查变化。方法对206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行胃镜诊断,并进行活检病理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 206例中,胆汁反流合并反流性食管炎33例,Barrett食管15例,食管溃疡4例,胃溃疡25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十二指肠炎56例,胃息肉10例,十二指肠息肉28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189例,糜烂106例,黏膜下出血88例,疣状糜烂67例,萎缩性胃炎35例,颗粒样增生48例,幽门功能不全45例(闭合不全弛缓),胃底体黏膜皱襞增粗38例,胆汁由幽门进入胃窦66例;内镜下胆汁反流分级:Ⅰ级88例,Ⅱ级69例,Ⅲ级49例;慢性炎症176例,急性炎症32例,活动性炎症77例,肠腺化生56例,上皮内瘤变39例,萎缩性炎症37例,淋巴细胞增生33例,炎性息肉1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66例,占32%,低于同期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的61.9%。结论胆囊切除术与胆汁反流有关,胆汁反流可以造成多种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疾病,内镜和病理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较好手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没有明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33岁,右上腹部间断性疼痛1年余.体检: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钡剂通过顺利,轮廓光整,未见狭窄及充盈缺损;黏膜纹正常,蠕动可.胃呈鱼钩形,位置正常,无滞留液,胃腔蠕动对称.张力中等.胃窦大弯侧局部轮廓欠规整,胃壁柔软,黏膜纹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可,无激惹及变形,十二指肠“C”圈内见反“3”字压迹,肠壁柔软,黏膜纹正常.考虑胃窦部壁外占位性病变累及十二指肠降部可能(图1).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是由反流到食管的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刺激所致 [1 ] 。众所周知 ,食管粘膜过度酸暴露是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主要发病机制。近年来 ,人们对 GERD的发病越来越重视 ,相关报道也较多 ,但人体在运动状态下胃食管反流情况研究甚少。为探讨海上工作人员在航行状态下胃食管反流 (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采用食管p H即时监测的方法 ,观察航行中 p H相关参数的变化 ,为GERD的防治提供依据。一、…  相似文献   

8.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甚至有食管黏膜的病理损害———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近年来,我国GERD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北京、上海成人统计发现,GERD患病率为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胸部小切口进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左胸第7肋间切口6~8cm,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 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1 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 d,无手术死亡.1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黏膜完整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 d进食.术后随访,66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明显;2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经胃镜扩张后缓解.全部病例无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26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并导致食管黏膜组织损害。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我们将西沙比利与奥美拉唑合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 6例,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4 6例,男3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和食管功能的障碍。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用自拟经验方“旋乌愈流汤”联合西药(奥美拉唑、西沙比林)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60例,对近期疗效、复发及预防治疗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单用西药治疗对比观察,总结出完整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式建成3种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运用贲门成形+幽门结扎+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全胃切除+食管十一指肠吻合术,及单屯食十二指肠吻合术,分别制作 单纯胃液食管反流(G)、单纯十二指肠内容物食管反流(D)及十二指肠胃内容物混合食管反流(DG)3种大鼠模型。于不同病程分批取得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非糜烂性反流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类型,具有反酸、胃灼热、胸痛等典型GERD的症状,内镜下食管黏膜未见损伤的反流病。其病因多数学者认为食管收缩功能异常,食管敏感性增加,精神因素,食管黏膜组织抵抗力异常。目前检查手段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4 h食管pH值检测,组织学检查和细胞间隙测定。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现就目前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心绞痛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RE)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上常出现烧心、反酸、反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非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特别是在以阵发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易误诊为心绞痛。现将抗震救灾中巡诊期间四川省汶川县半坡村、绵丰村8例反流性食管炎误诊为心绞痛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阮晖 《西南军医》2013,(2):221-22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通常分为无糜烂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Scan染色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结合i-Scan染色确诊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Scan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观察食管下段近贲门处黏膜,于异常黏膜所见处靶向取活检,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患者经i-Scan染色,依据镜下特异性表现符合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结合病理检查确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结论通过i-Scan染色可初步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可以发现许多白光下不易发现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反流物对食管上皮屏障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及十二指肠胃内容物混合食管反流(DG组)动物模型,对食管标本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镧示踪法电镜检查,以研究不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上皮屏障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G组见表层细胞脱落,细胞间桥粒明显减少,镧颗粒进入上皮细胞间隙,但未见进入细胞内;D组损害较严重,细胞表面微褶明显减少、不规则,细胞膜不连续,细胞器变性,镧颗粒可进入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大鼠胃肠道胆碱能神经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及胃窦和小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的变化。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及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技术观察胃窦及小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的变化,并对其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肝硬化组大鼠胃肠动力明显减弱(P<0.01),胃肠道肌间神经丛胆碱能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纤维变细,分布较稀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胃肠运动功能减退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胃二十指肠食管反流的大鼠诱癌过程中食管组织内p53,p16,p21等抑癌基因的mRNA表达,制作3种食管反流动物模型及对照组,术后均注射致癌剂,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术后20,26周时食管组织中p53,p16,p2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各反流组食管上皮中p53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其中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组(D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DG组)的表达较胃食管反流组(G组)更强,D组与DG组结果相似;D,DG组的p16,p21基因mRNA表达较C组减弱,而G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胃液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可改变抑癌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促进大鼠食管肿瘤的发生,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0.
陈曦  张正 《西南国防医药》2003,13(4):443-444
碱反流,亦称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noden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GE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偶有发生,对机体无损害;消化道手术或某些疾病导致胃肠结构异常或动力紊乱,DGER发生频率增高,持续时间延长。与Barnett食管、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由内镜证实的Barrett食管,食管癌的发生率为0.8%/年,是正常人群的30倍-50倍。伴有肠化的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发生的重要因素。DGER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原因之一,胃大部切除后的患者,食管癌多发生于食管下段1/3,多发生在Barrett食管的基础上,多为腺癌。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