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铁岭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规律,为预测疫情的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铁岭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我市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仍主要集中在老疫区,以秋冬峰为主,多为青壮年男性农民。结论:继续加强灭鼠和宣传教育工作,巩固和扩大以往成果;加强监测工作及出血热疫苗的推广和使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烟台市50多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变迁,分析流行特点及影响流行的因素,为今后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有关资料,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50—80年代以虫媒传染病为主,流行乙型脑炎居首位,90年代以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居首位。结论:烟台市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抓好重点人群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灭鼠防病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兰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开展城区大面积灭鼠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和粉迹法等;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及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1994-2005年兰州市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例,其中5例为外地感染,1例为本地感染。疫源地鼠密度18.03%,鼠间带毒率10.94%,人群隐性感染率2.53%。0.05‰溴敌隆玉米毒饵现场灭鼠效果96.81%。2004年灭鼠前城区鼠密度32.65%,灭鼠后鼠密度1.65%,灭鼠后与灭鼠前相比鼠密度下降94.95%;2005年灭鼠前城区有鼠房间阳性率20.86%。灭鼠后阳性率1.68%,灭鼠后与灭鼠前相比,阳性率下降91.93%。结论2004年兰州市首次报告1例本地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城关区被判定为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城区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采用化学防治法开展灭鼠防病活动,使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加强监测,采取灭鼠、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6.
胶南市是青岛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流行较严重的疫区 ,为了更好的预防EHF的流行 ,并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胶南市 1982~ 2 0 0 1年EHF的疫情动态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及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胶南市疾病控制中心疫情室法定传染病报告和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汇总。对其资料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1982~ 2 0 0 1年全市共报告EHF3676例 ,年平均发病率 2 2 .16/ 10万 ;死亡 2 61例 ,死亡率为1.5 7/ 10万 ,病死率为 7.1%。从发病情况来看 ,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82~ 1987年 ,共发病 …  相似文献   

7.
潍坊市历史上为出血热高发区,2001年我市有三县市区列为全省出血热重点管理县。为此,我市制定《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重点管理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我市出血热防治工作,全市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85例,报告发病率8.12/10万,比去年上升9.08%,发病数居全省第一。为全面了解我市2004年出血热疫情上升因素,2005年3月开展对全市2004年上报的出血疫情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俊  王业成  李雪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1246-1246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规定的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居高不下,为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规律、进一步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对淄博市周村区2001—2003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以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由于目前发病的特点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2001年5月1日—2006年4月1日我们收治外院转来误诊的出血热患者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通辽市科尔沁区监测点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情况和宿主动物的带毒情况,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9月12日~10月30日对科尔沁区建国镇五家子村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疾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2005年—2012年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及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铜川市印台区2005年—2012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2005年—2012年全区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03例,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16.55/10万,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区7镇3个街道办;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8∶1;发病人群中农民占48.54%;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岁~65岁,占发病总数的85.42%。结论印台区流行性出血热从2012年发病呈明显抬头趋势,有明显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今后应针对性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疫区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市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区,几十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疫区范围广,灭鼠难度大,很难控制发病。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为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几年来一我们接种疫苗十余万人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监测其疫苗的免疫学及流行病学效果,我们在钢河市永丰乡长兴村进行了现场接种观察和免疫学效果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接种对象系流行性出血热的易感人群,按照随机原则,选择长期从事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我市各级医疗机构接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从发病至诊断、诊断至报告时限的详细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招远市卫生防疫站对2001年1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肝炎个案调查表、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兰州市鼠间带毒、鼠密度及鼠种构成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群发病的关系,为今后更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疫情,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和粉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原、抗体。结果1994—2006年兰州市报告HFRS病例7例,死亡3例,发病年龄在25—58岁,职业以农民为主,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5:1。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占46.10%,鼠带毒率11.86%,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53%。2004—2006年灭鼠前鼠密度20.86%~32.65%,灭鼠后降至1.53%~1.68%。结论兰州市成为家鼠型HFRS新疫区,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控制HFRS疫情。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了解青岛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季节性规律。②方法 采用圆形分布法对青岛市 1995~200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时间的季节性规律进行分析。③结果 青岛市流行性出血热近 7 年来的发病高峰日是1月4日,发病的高峰时段是9月19日至次年4月 19 日,各年发病高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42,P>0.05)。④结论 青岛市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高峰日是 1 月 4 日,应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并加强对易患人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海林市1997-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海林市1997~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8年海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164.0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27/10万。发病率前五位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五种疾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88.36%。死亡率前三位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2.86%。结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淋病、细菌性痢疾是海林市的主要传染病;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性传播疾病、布病、麻疹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鼠带毒指数对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对2008—2014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年平均发病率为1.796/10万,非监测点发病率为0.435/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发病率=1.591×带毒指数-0.825。结论根据鼠带毒指数预测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水平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可为流行性出血人疫情的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 3月 2 0日接淄博市某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该县某一中等专业学校发生一批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其中 3 9例在县医院住院治疗 ,被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市、县卫生防疫站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往疫情现场调查处理 ,现报告情况如下。1 疫情发生经过首例于 2 0 0 2年 3月 1 8日发病 ,临床症状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鼻塞、住县医院治疗。 4月1 9日又发生 4例类似症状的患者 ,3月 1 9日病例猛增 ,4月 2 1日病例开始减少 ,共发病 1 94例 ,其中 46例住院治疗。该医院经调查询问该校曾发生过 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班级学生居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1983~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8年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在0.04~1.41之间,死亡率在0~0.07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市发病91例,发病率为0.8443/10万(91/1004.58万),2008年全市共发病69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0.6777/10万(69/1018.20万),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9.73%,检测疑似出血热患者血清891份,检出阳性126份,抗体阳性检出率14.14%(126/891),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447份,未检出阳性标本,在五个区县级市进行了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布笼2751次,捕捉小兽数量501只,平均鼠密度为18.21%。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疫情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科学防鼠灭鼠,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保留前免疫是预防疫情发生、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