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肾癌的原因。方法回顾我院1993年3月~2004年3月肾脏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肾癌22例,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结果误诊为肾癌的良性占位病变22例,其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出血7例,局灶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6例,肾多发性囊性肾瘤4例,肾平滑肌瘤2例,肾脓肿2例,肾纤维脂肪瘤1例。其中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6例,肿瘤剜除术4例,肾部分切除术2例。结论熟悉肾脏良性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者,术前B超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B超检查79例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9/103),CT检查86例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6/103),32例行MR检查者28例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8/32)。75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肾肿瘤剜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其中8例直径小于4 cm者行后腹腔镜肿瘤剜除术。肾切除术18例,10例患者临床观察。随访3~36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临床观察患者肿瘤生长缓慢。结论 B超、CT及MRI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主要手段,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理想方法,应从严掌握肾切除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17例肾脏肿瘤声像图和彩色血流。结果:17例肾脏肿瘤中,透明细胞肾癌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肾母细胞瘤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肾脂肪瘤1例,出血性肾囊肿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各种肾脏肿瘤的声像图和血供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是一种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该病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虽然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影像学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在临床上仍不易与其他肾脏肿瘤尤其是肾癌相鉴别。本文对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为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肾脏小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 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小肿瘤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 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的诊断结果.结果 共收治肾实性占位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17例,肾错构瘤2例,肾囊肿伴淋巴细胞浸润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结论 肾脏小肿瘤的偶发率和良性率较高,常规CT鉴别其良恶性有一定难度,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肾脏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CT检查结果与31例体积相似的肾癌进行了比较.结果 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在超声上肿瘤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彩色多普勒可见肿瘤内有血流信号.在平扫CT上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等密度或高密度肿块,没有脂肪成分,其平扫CT值高于肾癌[分别为(48±9)Hu和(31±10)Hu],但增强程度低于肾癌[分别为(60±9)Hu和(80±20)Hu](P<0.01);92%的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强化均匀.结论 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检查上没有特异性表现,难以准确诊断.应谨慎处理均匀强化的肾脏高密度病变以避免不必要的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um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7例肾EAML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术前经超声、CT或MRI检查,7例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前考虑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肾癌4例,肾盂肿瘤1例。17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0例、肾根治性切除术6例(其中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4例,开放肾根治性切除术2例)及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1例。结果 17例患者均病理诊断为肾EAML,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HMB45(10/17),Melan-A(9/17)、SMA(16/17)、Ki-67 ≥ 10%(2/17)。平均随访65(8~168)个月,14例患者肿瘤无复发及转移,1例失访,2例死亡(1例患者术后36个月出现双肺转移,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术后42个月死亡;另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发现大网膜占位,外院手术病理提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网膜转移,第2次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肝脏、腹膜转移,给予介入栓塞阿霉素化疗,第2次手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肾EAML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亚型,确诊需要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的手术,由于它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故有必要长期随访,肿瘤组织Ki-67高表达或P53突变多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8.
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CT鉴别诊断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意义。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肾癌和19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资料。③结果 在CT图像上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密度特点不同,小肾癌动态增强扫描均呈“快进快退”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时均显示脂肪成分。④结论 CT检查(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抗原 66(CML66)在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 155 例肾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肾脏组织、36 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中 CML66 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肾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肾 脏组织、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的 CML66 阳性表达率,并分析肾癌组织 CML66 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结果 肾癌组织 中 CML66 阳性表达率为 83.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脏组织的 35.5%(P<0.05);但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的 80.6%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肾癌组织病理分级Ⅲ、Ⅳ级,临床分期Ⅲ、Ⅳ期的 CML66 阳性表达率均分别高于Ⅰ、Ⅱ级 / 期,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 结论 CML66 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助于明确诊断,可作为评估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指标,可能对肾癌术 后辅助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3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问题.结果术前误诊为肾癌3例,23例均行不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或术中低温下阻断肾蒂可显著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肾切除.结论B超、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彩超具有较好的良性疾病提示率,术中诊断不明者行多点取材冰冻切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原则是尽可能保留肾单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在8种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用于鉴别诊断的新型肿瘤标志物。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肾肿瘤(包括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嫌色细胞癌3例、嗜酸细胞腺癌1例、多房性囊性细胞癌2例、肾盂尿路移行上皮癌3例、后肾腺癌1例、集合管癌1例)及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ApoA-Ⅰ的表达,癌旁正常组织取自除外23例肾癌组织的其他5例肾肿瘤的切缘外非癌组织。结果:23例肾肿瘤中,ApoA-Ⅰ阳性21例(阳性率91.3%);肾癌旁组织5例,阳性2例(阳性率40.0%),ApoA-Ⅰ在肿瘤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9,P=0.003)。比较不同组织学分型的肾肿瘤,11例肾透明细胞癌中,阳性9例(阳性率81.8%), ApoA-Ⅰ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有关,透明细胞癌Ⅱ级、Ⅲ级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0,P=0.038);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癌、多房性囊性细胞癌、肾盂尿路移行上皮癌、后肾腺癌、集合管癌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着色。结论:ApoA-Ⅰ在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异升高,可作为区分不同组织学分型肾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后肾性腺瘤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持征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后肾腺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主要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状、乳头状腺体构成,其间含有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Leu7( ),Vimentin( ),CK7灶性( ),EMA( ),CK(-)。结论:后肾性腺瘤是肾胚胎残留发生的罕见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肾母细胞瘤病和肾源性残余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叶锋  谢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83-84,F0003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后肾腺瘤由紧密而规则排列的圆形小管状、乳头状腺体构成,含有圆形细胞巢的实性区域相间构成,偶可见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CK阳性及EMA阴性为特点。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治疗及效果,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0年收治的5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经CT检查诊断为肾肿瘤,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后肾腺瘤。行手术治疗,随访4个月~5年均无瘤生存。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剜除术或肾切除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长期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450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0例患者中,男287例,女163例,平均年龄54.2岁。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375例,颗粒细胞癌40例,其它类型肾细胞癌35例。临床分期为T1NOM0267例,T2NOM0142例,T3期以上(含乃期)41例,其中偶发肾癌263例,有症状肾癌187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37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8例,其中静脉癌栓取出术8例,术后行α-干扰素治疗161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4个月~60个月)。结论:B超、CT是目前肾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对于局限性小肾癌而言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尤其适合对侧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联合生物治疗对肾细胞晚期病人的作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偶发性小肾癌的诊治水平,对31例偶发性小肾癌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检中B超发现20例,因其他疾病行B超或CT检查发现11例.术前诊断明确,术后病理证实27例;术中快速切片证实4例.29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孤独肾、1例总肾功能不正常者行肿瘤剜除术.提示偶发性小肾癌虽多属早期癌,但也有多中心性发生及转移可能,需多种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治疗上应采用肾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96-98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肾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肾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24例,乳头状肾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嗜酸细胞腺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肾炎性假瘤合并化脓性炎症1例。不同肾占位病变CT表现不同。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典型的肾脏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31例肾偶发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行肾癌根治术107冽,其中肾偶发癌31例(29%)。资料分析发现:肾偶发癌具有肿瘤体积小、病理分期低、生长局限、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的特点。B超在肾偶发癌检出中有突出作用,可作为得癌检查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肾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5年8月~2005年7月在我院实施NSS的66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为双侧肾肿瘤,分别施行了两次肾部分切除术。结果肾部分切除术63例,肾肿瘤剜除术6例,术中阻断肾蒂45例。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围手术期无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42例肾细胞癌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5·4个月,5年生存率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3%和90·7%。结论对于适合的肾肿瘤患者,NS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保留患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临床、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我们报道2例MA并结合文献总结MA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方法。结果MA通常没有典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但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其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查。肾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但仍有必要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