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韵岱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4):I0001-I0001,2-10,17
心血管介入冠脉介入技术发展至今日,随着上世纪70年代始创的经皮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和90年代冠脉支架术的开展,以及随后相继涌现的冠脉内斑块切除、放射治疗及药物涂层支架,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新器械的发明和应用,重要的是,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上述诸多技术是否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器材的选择和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韵岱教授在本期专题中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心脏介入器械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药物洗脱支架已经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选择,在显著降低再狭窄的同时,仍然存在发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刘健博士介绍了新一代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爱克塞尔支架解的设计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创新特点,并着重描述了该支架所进行的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其临床应用的近期和中期的有效性,以及具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安全性特点。房颤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是导致临床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栓塞的常见病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其发病率也随之增高,从而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带来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著名的心脏病学权威Braunwald教授将房颤列为21世纪心血管界首先要攻克的两大疾病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陈明龙教授指出导管消融治疗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介入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相比较,导管消融治疗最大优势是如果手术成功是可以将房颤彻底根除,而且不需要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近年又成功引进磁导航系统,使得房颤的治疗又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自1977年第一例经皮冠脉内扩张成形术(PTCA)成功用于临床以来已经25年,冠脉介入治疗从初期的单一球囊扩张技术,发展到目前的多种介入方法并用,使介入治疗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即使对冠脉复杂病变也能获得与简单病变相同的成功率,术中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急剧增长的心脏病患者刺激了中国心脏介入手术和冠脉支架需求的快速增长,PCI手术、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数量也大幅增加.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器械的应用及其技术指标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内主要器械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第一例经皮冠脉内扩张成形术(PTCA)成功用于临床以来已经25年,冠脉介入治疗从初期的单一球囊扩张技术,发展到目前的多种介入方法并用,使介入治疗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即使对冠脉复杂病变也能获得与简单病变相同的成功率,术中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也明显降低。 冠脉复杂病变是指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分叉处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弥漫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正>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始于1978年,开始是经皮肤穿刺,插入一根带球囊的导管至冠脉狭窄处,扩张狭窄的冠脉,叫作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简称PTCA。PTCA可以立即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因而风行一时。但是,这一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很多患者冠脉扩张后由于冠脉的弹性回缩,不能很好地解决冠脉狭窄问题,很多患者做完PTCA后心绞痛症状依旧。另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信息     
《大众医学》2014,(11):79-79
中国首部冠脉介入治疗记录影像——《介入人生》隆重首映 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指导下,由赛诺菲公司支持拍摄的中国首部冠脉介入治疗记录影像——《介入人生》在第十六次全国心血管大会(CSC2014)暨第八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大会上发布。自1984年首例冠脉介入手术在中国实施.我国介入治疗已经走过了30年风雨历程。纵观30年。冠脉介入治疗在我国经历了艰难开创期、探索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现已成为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最为成熟的学科之一。《介入人生》是中国冠脉介入治疗30周年纪念活动重头戏之一.邀请到我国老、中、青三代百余位冠脉介入专家的倾情讲述,跋涉近万公里,收集了长达6000分钟的素材整理而成。这部口述史是常年坚守在冠脉介入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为这项技术的发展奉献青春与智慧的成长史,也是他们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带来健康希望的开拓史。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冠脉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等心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挽救了大量的心脏急症患者。由于心脏导管介入治疗的特殊性,其对治疗的技术及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为了解导管室的环境卫生学对介入治疗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医院感染科对导管室环境及同期手术患者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
王斌 《大众健康》2011,(9):42-43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介入冶疗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PTCA)、置入支架、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等等,最常用的技术还是置入支架,所以人们统称介入治疗为“放支架”。  相似文献   

9.
<正>1支架的发展支架的概念起源于心血管介入术,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77年)。冠状动脉血管经球囊扩张后,能迅速扩张血管,有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狭窄行介入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食管狭窄患者在X线监视下采用介入性球囊导管扩张技术和带膜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前做好物品准备、病人准备,术中给予密切配合,术后加强并发症观察与护理、饮食指导。结果:32例患者单纯行球囊扩张18例,共扩张32次;14例患者行球囊扩张后立即放置食管支架成形,共放置带膜内支架19枚,均一次置入成功,位置准确,无腹痛、消化道大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成形术治疗食管狭窄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科学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和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 选择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45例,采用经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下腔静脉造影血流情况.结果 球囊扩张后造影显示下腔静脉再通,血流通畅,部分患者术后24 h内术前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患者合并急性血栓,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1枚;2例因闭塞段过长,手术失败;2例术后复发.未出现肺动脉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尤华彦  羊镇宇  王强  李坚  曹华明  冯健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910-4911,4913
目的 通过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cTNI)的浓度变化,分析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及损伤的原因.方法 92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在PCI术前及术后30 min,2h,6h,24h抽取静脉血检测IMA、hs-CRP、cTNI,同时对手术中球囊扩张时间、扩张次数、扩张平均压力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IMA升高者占63.04% (58/92)、hs-CRP升高占50% (46/92),IMA在术后30 min即有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峰值出现在术后2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CRP峰值出现在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cTNI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A、hs-CRP与球囊扩张时间、扩张次数、扩张平均压力密切相关(P<0.05).结论 虽然PCI术对患者造成的心肌缺血及损伤是轻微和短暂的,但PCI术中仍应避免不必要的球囊扩张,尽量减少球囊扩张时间及压力以减少心肌缺血及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在临床已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已成为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栓塞弹簧圈与辅助颅内支架、液体栓塞材料、颅内覆膜支架以及新型的血管重建装置等颅内瘤介入器械的治疗方法与原理、设计特点、技术改进方向及最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入院时肌钙蛋白-I(cTnI)阴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cTnI水平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介入操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行PCI的ACS患者106例,术前和术后24 h测定血浆cTnI水平,记录手术操作中的各项指标,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支架长度、球囊扩张总时间和总次数在cTnI升高组及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列入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球囊扩张总时间、UAP及糖尿病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I升高组MACE发生较多。结论:①UAP、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病变和球囊扩张总时间、总次数及支架长度等因素与PCI相关心肌损伤有关;②cTnI对ACS患者行PCI术后早中期发生MACE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介入放射学的设备、材料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更好地掌握介入放射治疗的方法,减少介入放射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介绍各种影像设备DSA、CT、MRI等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以及介入放射线设备防护知识,分析产生介入治疗不良事件的原因,给出避免介入治疗不良事件的方案。结果:介入放射医生在介入放射线诊疗中增强了放射线设备防护意识,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介入放射治疗应用中存在不良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会损害医生与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导致临床诊断事故,为此应做好防犯工作,使介入放射治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镍钛合金材料在脑血管介入器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镍钛合金材料的发展与现状、材料性能、医学基础研究、在脑血管介入医疗器械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介入医疗器械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医疗器械领域,采用介入医疗器械开展的微创介入手术代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心脑血管介入器械方面,以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为代表的介入器械已经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应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医学界认可,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发展迅速。在电生理介入导管方面,以射频消融导管治疗各类心动过速的技术也正得到普及。本文综述了以心脑血管介入器械为主的器械技术发展现状,对主要器械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A Kónya 《Orvosi hetilap》1992,133(37):2357-2361
Two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biliary strictures (one with anastomotic and another with iatrogen stenosis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alloon dilatation are presented. The patients have been symptom-free for 24 and 14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author deals with the indication of the procedure including all the benign stenoses where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is not feasible. It is also emphasized that the balloon dilatation needs rather long-time manipulation during which both the patient and the personnel are exposed to significant amount of scattered radia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creasing the need for manipulation is the availability of adequate devices (a series of high pressure balloon catheters).  相似文献   

19.
Small vessel size (<3 m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of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hen using bare metal stents (BMS).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whether BMS placement in small vessels has an advantage over balloon angioplasty in terms of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The advent of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either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PES) 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SES), has strongly impacted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by significantly reducing restenosis and the need for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Therefore, it was also expected that DES c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restenosis in smaller vessels. However, even in the DES era, small vessel size remain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tenosis. To date, only a few studie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ES placement in small vessels. In addition, some potential issues with the use of DES have been raised, such as late stent thrombosis and late restenosis. In order to (i) establish the superiority of DES over BMS; (ii) verif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S; and (iii) critically assess the superiority of one DES over the other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oronary arteries, further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with larger sample size ar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