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病例72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性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涉及有结、直肠切除术、永久性回肠造瘘术;全结肠、直肠黏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结论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预防性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5号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目前尚无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的报道。我们最近对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实施了折刀位结直肠全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3年,Waddell和Loughry首次报道,苏灵达(sulindac)使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sis polyposis,FAP)患者直肠腺瘤性息肉消退。近10年来,一些动物癌发生模型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 matory drugs,NSAIDS)治疗的结果支持上述的报道。而且,一些病例报告和有关人的对照性研究也证实NSAIDS可使腺瘤消退,虽然有几种假说已取得了某些进展,但NSAIDS化学预防结直肠癌的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直肠腺瘤消退主要在FAP患者中得到证实。FAP及一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家系调查登记的意义。方法对10个家系的患者及高危亲属进行登记、随访、结肠镜检查。结果普查Ⅰ、Ⅱ级亲属共45例,发现患者26例,其中新突变者3例,有症状者19例,已癌变者3例,5例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先天性肥大(CHRPE)。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开展患者登记家系调查是早期发现患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外显率高,并有极高的结肠癌发病率。本文拟对FAP及其几种变异体的临床特点、遗传学、筛检方法、治疗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1 临床特点1.1 结肠腺瘤和结肠癌 FAP是一种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在结肠内发生成百上千个具有高度癌变危险的腺瘤性息肉。发生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6岁,而几乎所有罹患者在35岁时均将发生结肠癌。未经治疗的FAP患者,70%在21岁时发生结肠癌,而39岁和45岁结肠癌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90%。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在具有症  相似文献   

6.
肠道“息肉”是指肠子里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后一种息肉不是肿瘤,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它们与癌没有什么关系。一般来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可能性最大。这种腺瘤可以引发腹痛、腹泻、便血,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癌变后才被发现。有研究发现,80%的这类病人会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高危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是否患有该病的线索。同时,在这类“腺瘤”中,有些会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肿瘤,有的合并有皮肤和黏膜黑斑块(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仍然可以根据上面的那些信号,提醒患者及时就医。由于这种病有家族聚集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除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过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腺瘤是“绒毛状腺瘤”,也会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  相似文献   

7.
刘存平  林春花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14-114,1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内镜下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的11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14例患者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本试验中114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根据病理分型:管状腺瘤93例(81.5%),绒毛状腺瘤17例(14.9%),混合性腺瘤4例(3.5%),随着年龄的增大,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的比例逐渐增多,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息肉位置分布为:直肠39例(34.2%),乙状结肠19例(16.7%),降结肠18例(15.8%),横结肠9例(7.9%),升结肠9例(7.9%),回盲5例(5.4%),多发15例(13.2%),分布在左半结肠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明显多于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有9例并发出血,未出现穿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经随访6~30个月,有4例复发(老年组3例,中年组1例),其中2例为多发性息肉,2例为恶性患者。结论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手段,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长期、定期随访,是控制其恶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左云领 《中国校医》2010,24(8):589-589,591
直肠是息肉的多发部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发于5~10岁小儿或40岁以上成人,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病理上常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瘤和混合性腺瘤。发生在直肠者以单个较多,有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阻断息肉癌变进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结直肠息肉电切术病例103例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0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分布部位、病理类型、巨大息肉癌变的不同特点.结果:老年组便血明显高于中年组,中老年组在直乙结肠的息肉分布、腺瘤性息肉数目、巨大息肉癌变均较青年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结直肠息肉的老年患者便血的发生率较高、腺瘤性息肉的数目较多、直乙结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巨大息肉癌变较多,故对老年患者应适当放宽结肠镜指证,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对早期发现结肠癌并阻断其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FA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检查等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中28例(80.O%)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最为多见,占74.3%(26/35);直肠及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结论 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大肠内发现成百上千枚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肠外表现有助于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为APC基因或Mut YH双等位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临床经验表明,虽然APC基因突变携带者其终生癌变率几乎是100%,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完全可以预防癌变恶化~([1])。简要整理目前经证实的FAP的临床特点及有效预防手段可为临床FAP早发现、早诊断、早防癌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息肉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结直肠息肉是指上皮源性隆起性的赘生物。日本第53次消化器病学会建议提出消化管息肉的定义为非癌性的上皮粘膜隆起性病变。大量资料证明大多数结肠癌来自腺瘤样息肉 ,但不能预测哪一位患者的哪一个息肉发生癌 ,为此临床医师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及干预治疗的研究 ,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1 发生率结直肠息肉内镜的检出率 :国内 14 8~ 17 8% ,国外在日本高达 4 0 % ,应该说明国内资料主要见于有症状性的结直肠息肉。尸检报告腺瘤样息肉的总流行率 30~ 4 0 % ,同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50岁内 30 % ,6 0岁 4 0~ 50 % ,70岁则高达 50~ 6 0 %。…  相似文献   

13.
纤维肠镜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最佳方法,镜下摘除息肉,特别是腺癌性息肉可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是大肠癌二级预防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本院用纤维肠镜诊治406例结直肠息肉,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1998年10月~2000年2月本院肠镜室共行电子肠镜检查2649例次,发现结直肠息肉406例次(15.33%)为分析对象。本组病例不包括结肠息肉病病人和同时有镜下明确的结直肠癌表现需限时剖腹手术的病人。 2.仪器:日本富士能200型电子肠镜及其附件圈套器,活检钳,电热活检钳。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2016年,上海)》指出:大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占全部大肠癌癌前病变的85%~90%,甚至更高。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不过,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极其缓慢,发展到早期大肠癌常常需要5~10年。这就给我们阻断大肠癌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越早发现并切除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就能越有效阻断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建议从50岁开始,无论有无症状,做一次肠镜,如果没问题,可以3~5年复查;如果发现息肉等癌前病变,就及时干掉它,并定期复查,让它根本没机会变坏!为普及相关预防知识,本期编辑部走访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王翔,请王主任给大家科普一下肠镜筛查和治疗肠息肉阻断大肠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1983年,Waddel和Loughry[1]首次报道,苏灵达使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患者直肠腺瘤性息肉消退。近十年来,一些动物癌发生模型应用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治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硬纤维瘤,又称侵袭性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比较罕见的良性肿瘤.据估计每年在百万人口中发生3.7例新病例.它发生于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处,十分坚硬. 目前,病因并没有完全弄清楚,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外伤,临床发现某些硬纤维瘤患者发病前,发病部位有外伤史;②雌激素水平升高,硬纤维瘤好发于女性,有些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硬纤维瘤可自然消退,提示硬纤维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升高有关;③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报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致病基因——APC基因,与硬纤维瘤的的致病基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此为结直肠息肉后续早期诊断、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鄂托克旗人民医院行肠镜检查的5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是否发生结直肠息肉分为无息肉组(384例)与息肉组(16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息肉组中男性、年龄≥50岁、有吸烟史、BMI≥23 kg/m2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无息肉组,外周血尿酸(UA)、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高于无息肉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吸烟史、BMI≥23 kg/m2、外周血UA水平高、外周血ApoB水平高均为影响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OR=1.397、1.510、1.471、1.456、1.464、1.408)(均P <0.05)。结论 男性、年龄≥50岁、有吸烟史、BMI≥23 kg/m2、外周血UA水平高、外周血ApoB水平高均为影响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后续临床中可根据上述结果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90%都是40岁以上的患者。年龄越大患癌风险越大,多数患者在五六十岁时被诊断患有此病。其高危因素包括乳腺、子宫或卵巢癌病史,炎症性肠疾病(溃疡性或克隆性结肠炎),有结直肠息肉或癌症家族史。大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肠内的单个  相似文献   

19.
肠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队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肠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989年5月~1990年4月,参加浙江省嘉善县大肠癌筛查的10个乡镇30岁及以上人口为研究队列,按是否具有肠息肉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从1990年5月~2000年1月进行随访,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结直肠癌发病率进行分析,并作相对危险度(RR)估计.结果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年龄因素后,肠息肉史仅在男性结肠癌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有肠息肉史者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较无肠息肉史者高10余倍,RR为10.79,95%可信限为3.802~30.605.结论肠息肉史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肠息肉史是结肠癌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HNPCC) ,也称Lynch综合征,占结直肠癌发病总数的2%-3%。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主要是MLH1,MSH2,MSH6,PMS2)突变导致,携带一个HNPCC突变基因的个体终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度为80%。HNPCC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肿瘤发病年龄早,通常在50岁前发生结肠癌,好发于近端结肠(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