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103例原发性肝癌的舌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通过三年来的临床观察,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舌象与病情变化,治疗用药,预后估计等均有密切关联。为此,兹将我院确诊(符合1977年12月全国肝癌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的103例肝癌的舌象作一分析,以供临床参考。资料分析一、性别:男性92例,女性11例,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8.36∶1。二、年龄:20~30岁者11例,31~40岁者29例,41~50岁者33例,51~60岁者24例,60岁以上者6例,以青壮年为多。三、症状:有腹胀、纳呆、乏力、肝区  相似文献   

2.
外敷双柏油膏在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外敷双柏油膏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止痛效果。方法:将63例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外敷双柏油膏)33例和对照组(口服止痛西药)3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止痛效果方面,两组止痛疗效相近,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均略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仅个别患者有局部皮肤潮红、轻度瘙痒反应,发生率极低;对照组则见有头晕、呕吐、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对于肝癌TACE术后肝区疼痛患者,使用双柏油膏外敷能够简单、有效地控制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 2 0 0 0~ 2 0 0 1年 4月在临床中应用微波热疗结合中药贴敷治疗肝癌患者肝区疼痛 2 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2 0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性 1 8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8~ 72岁 ,平均 5 1 .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 3例 ,转移性肝癌 7例 ;瘤体直径最大 1 5 cm×1 7cm,最小 3 cm× 3 cm;疼痛明显者 9例 ,轻度疼痛者 6例 ,隐痛者 5例。除肝区疼痛外 ,患者的主要症状有纳差、乏力、消瘦、腹胀、发热、黄疸等。治疗方法使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生产的微波治疗机 ,将温度传感器引线头放于肝区体表 ,以感觉疼痛明显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将受试者分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组30例,西药对照组30例。结果在止痛方面,两组均有很好疗效,中药穴位敷贴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肝癌肝区疼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96.67%,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冰片酒剂外涂肝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肝癌肝区疼痛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寻找临床上对肝癌肝区疼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用冰片酒外涂肝区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柔肝止痛作用的中药内服的方法对,42例肝癌进行了临床观察,并与国际抗癌联盟推荐的“3级止痛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该方法对肝癌肝区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后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发现该治疗方法对湿热内阻型及血瘀型肝癌的止痛效果较好,而对阴虚型及脾虚型肝癌的止痛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加味小柴胡汤在肝癌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发性肝癌术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主要为发热、自汗、失眠、神疲、乏力及腹胀纳差等。我院肝胆外科在1986年10月至1991年6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188例原发性肝癌,其中134例在术后配合中药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本组134例中,男98例,女36例。其中11~20岁3例,21~30岁7例,31~40岁48例,41~50岁39例,51~60岁28例,61~70岁9例。行右半肝切除者26例,左半肝切除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二步治疗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作深  陈学中 《中医杂志》1998,39(11):668-669
探讨原发性大肝癌二步切除的新途径,第一步将放疗技术改良为全肝移动条野照射、缩野技术和分段放疗,放射总量达50~60Gy,并结合健脾理气中医疗法,第二步放疗后3~4周时行手术治疗。结果10例肝癌经术前放疗加中药治疗后,肿瘤最大径由11~15cm缩小为6~8cm,其中CT示肝门淋巴结转移灶2cm、癌旁多个卫星灶1~3cm者各1例,放疗后病灶消失;1例AFP转阴者病理仍发现存活的癌细胞。无手术死亡者,未见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 1992年~ 1999年 12月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所载肝癌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12例 ,女性 3例 ;50~ 60岁者 11例 ,61~ 72岁者4例 ;原发性肝癌 B期者 7例 , 期者 5例 , A期者 3例。有乙肝史者 14例。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 (1)服用中药自拟抑肝汤 ,组方 :柴胡、炒白芍、枳实、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竹茹、丹参、黄芪、皂刺、山慈姑、姜黄、生薏仁、生牡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干姜 ,每日 1剂水煎服 ,腹水者加用硝矾胶囊。 (2 )静脉滴注保肝液一组。(3 )根据感染情况配合应用抗生素。(4 )…  相似文献   

9.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肝叶切除,由于肝癌病人大部分合并肝硬变,因而术后保肝、护肝、密切观察、预防肝功能衰竭至关重要。我院近3年来行各种术式肝癌肝切除37例,现将其术后应观察及护理的问题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995~1998年我院共收治肝癌行肝叶切除者37例,其中男31例,女6例。年龄45~73岁。合并肝硬变者32例,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12例。肝局部切除29例,左半肝切除3例,左外叶切除5例。术前均行保肝治疗。2术后观察及护理2.l生命体征监测:病人回到监护室,密切观察呼吸、血压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以…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介绍 2 0 7例患者实施经皮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晚期肝癌的方法 ,提出护理相关配合诸要素 ,目的提高患者介入治疗之效果 ,延长寿命 ,改善其生活质量。1 临床资料1.1 适应证 :各种原因认为不能手术切除或患者不接受手术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肝癌术前栓塞使肿瘤缩小 ,减少术中出血及扩散 ;肝癌切除不彻底或术后复发者 ;控制肝癌导致的出血、疼痛及较大的肝内动静脉短路者 ;肝肿瘤占 70 % ,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者。1.2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7例中 ,男 198例 ,女 9例 ;年龄 37~ 6 3岁 ,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中药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恶性度高,预后差,尤其是大肝癌,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采用中医药配合肝癌介入治疗及以中药介入治疗肝癌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中药配合介入治疗的研究 郑氏采用逍遥散加味配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35例,结果完全缓解者3例,部分缓解者24例,稳定者5例,恶化者3例,总有效率77.1%。沈氏等用中药(生米仁、茜草、丹参、仙鹤草、蛇香草、八月札,随症加味)配合DMF方案,肝动脉灌注治疗20例晚期肿瘤,有效率达85%,其中生存6个月以上者19例,1年以上者5例。孙氏等认为肝癌介入  相似文献   

12.
<正> 胆道蛔虫是肠道内的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急腹症。笔者自1973年以来用“驱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8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40例,女43例;10岁以下者7例;11~20岁32例;21~30岁21例;31岁以上者2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者62岁。其中以11~30岁发病最多,共53例,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治疗组50例中有28例是住院病人,22例是门诊病人;男39例,女11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5岁,14~30岁8例,31~50岁28例,51~75岁14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a.全部病例均有肝功能异常:白、球蛋白比例失常或倒置,其中白蛋白最低17g/L,球蛋白最高40g/L;碱性磷酸酶升高30例,胆红素升高者35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42例.超声波检查见肝脏密集光点增粗、血管行径紊乱,其中肝脾肿大者26例,肝脏缩小者18例.全部病例均以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并排除肝癌,其中原发病属甲型肝炎者11例,乙型肝炎者30例,慢性乙醇中毒者2例,血吸虫者2例.中医辨证论治组50例(从1997年起按住院先后顺序抽样),其中男42例,女8例,年龄24~73岁.西药组50例(1999年住院病例按住院先后顺序抽样),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25~70岁.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经常出现肝区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肝癌疼痛不良反应多且易成瘾,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在本病的诊治中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肝体拘紧不适则疼痛发生。对于肝癌患者肝区疼痛的治疗,文章基于“甘以缓之”的内涵,结合清代名家马培之的学术思想,总结出以甘以柔肝、甘以补肾、甘以健脾为主组方的用药规律:肝气升动太过或肝血濡养脏体不及导致的肝急疼痛,可以甘温之当归补血行血,直入肝脏以调经止痛,且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扶正补虚兼能活血散结,尤适用于本虚标实之肝癌疼痛的论治;又有精血同源,子病及母,肝血不足而致疼痛者,可通过补肾以缓肝止痛,甘温之熟地黄功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且入肝肾两经,起到精血同补,肝肾同治的作用;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肝血亦亏,进而发生疼痛,此为“土虚木乘”,此时可通过扶土以抑木,甘温之白术、大枣之属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盛,土虚木乘之势得以转变,肝脏挛缩状态得以舒缓。以此甘味中药缓肝急之法验之临床,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15.
肝舒贴穴位敷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制剂肝舒贴对肝癌肝区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癌肝区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肝舒贴穴位敷贴,对照组采用止痛西药口服。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止痛疗效相近,但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明显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低。结论:肝舒贴治疗肝癌肝区疼痛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菌性肝脓肿,多由胆道化脓性感染或全身脓毒败血症所致。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28例,观察到本方对解除症状,脓腔愈合,有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65岁,其中3~10岁者3例,11~20岁者5例,21~30岁者6例,31~40岁者9例,41~50岁者2例,51~60岁者2例,65岁1例;病位在肝左叶者10例,在肝右叶者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保肝、抗感染、止痛以及H2受体阻滞剂的对症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结节完全消融率以及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结节直径小于3cm者完全消融28个,占77.78%,直径3-5cm者完全消融6个,占54.54%,直径大于5cm者完全消融1个,占20.00%;结果显示结节直径〈3cm者在完全消融率方面明显高于直径〉5cm者。1个月后的复查显示有6例结节直径小于3cm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结果明显下降,占54.5%,结节直径大于3cm的患者中只有4例显著下降,占38.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具有有效、安全、微创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手术切除耐受力低且结节直径小于3cm的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8.
曹玲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970-970
我们自 1997-0 9~ 1998-10采用金米冲剂治疗原发性肝癌 5 0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中 ,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5 0例 ,其中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 2 6~ 78岁。卡氏记分为 5 0~ 80分。病理组织学确诊 16例 ,其中肝细胞癌 14例 ,胆管细胞癌 2例。其余均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原发性肝癌”所制定的标准诊断 [1 ] 。临床分期按诊治规范分期 : 期 12例 , 期 38例。治疗前瘤体 4~ 5 cm者 4例 ,5 ~8cm者 14例 ,8 ~ 11cm者 16例 ,11 ~ 15 cm者 9例 ,多个结节8例 ,瘤体平均大小为 7.64 cm× 9.33cm。合并子…  相似文献   

19.
行气润肠方治疗吗啡引起便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疼痛是癌症常见的并发症 ,用麻醉镇痛药后容易引起便秘 ,治疗多用果导片、番泻叶、麻仁丸、硫酸镁等 ,效果均不理想。笔者应用自拟行气润肠方治疗吗啡引起的便秘 33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3例均为住院病人 ,男性 2 0例 ,女性 13例 ;平均年龄 6 0岁 ;肺癌 11例 ,肝癌 9例 ,胃癌 5例 ,乳腺癌 3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卵巢癌 2例 ,胰腺癌 1例 ;病程 1个月~ 6个月。止痛口服美施康片 (吗啡缓释片 )者 2 0例 ,皮下注射吗啡者 13例。所有患者皆经病理或CT证实 ,且多数为中晚期癌症伴其它部位转移者。经消化道钡剂或钡…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调气活血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2例,获得一定疗效,兹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4岁,以40~60岁居多。腹水时间1~3个月17例,3~+~6个月12例,6~+~12个月以上者3例;其中首次腹水者24例,2次腹水者6例,3次腹水者2例;辨证分型:阳虚型18例,阴虚型9例,阴虚湿热型5例。诊断依据:本组病例全部有腹水,均为漏出液;具有肝脾肿大、质硬及蜘蛛痣、肝掌、黄疸、面色黑青、腹壁静脉曲张,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等,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的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