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32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结果疗效皆满意,认为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是治疗严重的腰椎侧管狭窄或伴有腰椎不稳病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CT诊断。方法 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并测量腰椎侧隐窝前后径,分析侧隐窝狭窄的原因。结果 56例侧隐窝狭窄,其前后径均<3mm,其中包括椎间盘突出或膨出38例;小关节突增生11例;黄韧带肥厚5例。结论 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小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椎间盘CT检查诊断腰神经根压迫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根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腰腿痛病人的CT片,表现腰椎小关节异常者85例。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CT表现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下囊变,关节内“真空”现象,关节囊钙化,侧隐窝狭窄等。结论CT可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腰腿痛病人的合理施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提高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结果:腰椎峡部裂为关节突间的骨性缺损,易导致脊柱滑脱,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变形,椎小关节退变等。结论:CT能客观地提示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对狭窄重,症状明显,反复发作,保守疗法无效者,常需行手术治疗。本院自1993年10月,应用微型气动骨钻(微气钻)行下腰椎侧隐窝扩大术46例,效果良好,体会到该方法比用骨刀、咬骨钳扩大侧隐窝有一定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平均48.5(28-65)岁;病程4个月一15a,平均la4个月。单纯退变性侧隐窝狭窄刀(左6,右8,双侧7)例,中央性椎管狭窄并侧隐窝狭窄12(左回,右2,双侧9)例,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9(左3,右4,双侧2)例,退变性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CT诊断。方法 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 ,并测量腰椎侧隐窝前后径 ,分析侧隐窝狭窄的原因。结果  5 6例侧隐窝狭窄 ,其前后径均 <3mm ,其中包括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38例 ;小关节突增生 11例 ;黄韧带肥厚 5例。结论 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有 :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小关节突增生 ;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椎间盘CT检查诊断腰神经根压迫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并非少见,临床医师往往注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而忽略了对合并侧隐窝狭窄的治疗,致使手术疗效不佳。我科自1998年8月至1999年9月收治腰椎问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3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45例下腰椎侧隐窝狭窄,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和栓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突出髓核、增厚的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 ̄16年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7.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方向、骨性关节炎分级与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60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测量腰椎双侧小关节角度、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侧隐窝的骨性和纤维组织矢状径、横径。结果 L4~L5测量结果为(50±8.5)°,L5~S1为(37±10.6)°,其中两侧小关节角不对称,角度相差10°以上者有45例,腰椎小关节角度增大且双侧不对称者骨性关节炎发生率高达7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分级,0级1例,1级9例,2级35例,3级15例,2、3级骨性关节炎患者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达82.3%;经椎间盘平面侧隐窝矢状径为(2.5±0.7)mm,椎体后缘至上关节突间矢状径为(4.2±0.5)mm,横径为(5.25±0.8)mm。结论腰椎小关节的角度增大和不对称引起小关节骨性关节炎,进一步增加了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45例下腰椎侧隐窝狭窄,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和全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突出髓核、增厚的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16年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7.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致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2008—2010年对具有腰腿痛症状的3000例无明显外伤患者进行CT腰椎检查,筛选出具有LPMN的84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LPMN有特征性的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大小不一,密度与椎间盘基本相同,边缘有厚薄不一的硬化,骨质缺损后方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并突入椎管内,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其中95.2%(80/84)合并有同层的椎间盘突出,造成侧隐窝不同程度的影响。软骨结节具有单发及多发,其中大多数影响到侧隐窝变窄,侧隐窝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论CT扫描能发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其对侧隐窝影响的情况,并能评估侧隐窝狭窄程度,对提高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手术(MED)治疗单纯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ED治疗单纯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22例,随访6~15个月,平均10个月,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2.5 min;出血量10~80 mL,平均38.7 mL;症状改善率平均达91.3%.结论MED治疗既能解除神经根压迫,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小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小,是治疗单纯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Schlesinger首先提出骨性侧隐窝的概念以来,腰椎侧隐窝狭窄症逐渐被认识和重视。临床上单纯侧隐窝狭窄相对少见,多数伴有谁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严重者四种病症并存,称之谓“综合征”。四者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临床症状严重而且顽固。我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6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均摄腰椎正侧位片、过伸和过曲侧位片,并行腰椎不稳节段CT扫描。[结果]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椎骨质增生、双侧小关节突肥大及椎间隙狭窄,46例腰椎生理曲度改变,23例正位棘突序列明显异常;68例腰椎过屈或过伸侧位片示腰椎矢状位滑移>3mm或角度位移>10°;CT显示不同程度的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增大内聚、病变节段椎管狭窄等。[结论]X线、CT检查对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分析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5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术前JOA评分14.3分,术后JOA评分27.2分,改善率平均83.4%.结论: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分为2组,第1组44例进行标准开窗,髓核摘除术,第2组54例同时行侧隐窝及同水平椎间孔扩大术,结果:随访3-7年,第1组中有21例重新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腿部症状,占48%,第2组中有9例出现症状,占17%,8例X线腰椎侧位片与术前比较,所有摘除髓核的间隙均变窄,并有小关节突的增生,椎间孔变狭窄。结论:髓核摘除术后,由于腰椎应力改变,腰椎关节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与同水平椎间孔)是引起腰腿部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五种术式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征的可行性。方法(1)开窗潜行减压术;(2)哑铃型开窗减压术;(3)椎管开门成形术;(4)可复式椎管扩大成形术;(5)椎管扩大成形、椎板再造术。结果治疗256例患者,术后经过8个月~72个月随访,优良率98.4%。结论五种术式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三联征能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伴有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或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导致的侧凸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占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6%,这一较新的概念正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此症保守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方法较多,从不做融合的部分椎板切除减压到整个畸形节段的广泛减压加器械融合。本文就我科自1998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腰椎管减压、后外侧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侧凸的患者23例,术后疗效与植骨融合率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