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天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88-1788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由于产妇平卧时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致回心血量减少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湿冷。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可导致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或死亡。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500例,其中16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经及时输液、吸氧等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保证母婴健康。1典型病例患者,30岁,足月妊娠,因胎儿宫内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常规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后3min,患者出现BP6.7/4kPa,脉搏细数,呼吸急促,立即将手术台左侧倾斜25°并由护士…  相似文献   

2.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孕妇妊娠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多发生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术后。据报导约50%产妇于临产期取平卧位时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若处理不及时对母婴均产生严重影响。2004年以来,该院通过对剖宫产妇加强预防与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珍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114-115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是指足月妊娠孕妇仰卧位时,由于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反流受阻而产生血压迅速下降、心慌、胸闷、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虽用升压药亦多无效果,多在妊娠后期发生,尤其是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时因交感神经代偿作用消失、阻滞区血管扩张、腹肌松弛、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更甚,易发生低血压综合征.它是剖宫产术中孕妇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麻醉与手术期间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胎儿及新生儿窒息,严重者可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临床发生率为2%~30%.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3~2008年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180例孕妇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章维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08-108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009年我院产科收治妊娠足月待产孕妇3400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58例(1.7%)。58例孕妇年龄18~40岁,孕周37~41周。待产时血压130~90/90-60mmHg所有孕妇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3400例中经阴道分娩2759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6例(0.94%);剖宫产641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32例(4.99%),  相似文献   

5.
田俊玲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113-113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的作用,以降低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行剖宫产术的11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孕妇于麻醉后采用常规仰卧位,干预组在手术不同的时段设置不同的体位。结果:对照组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1例,占38.18%;干预组发生2例,占3.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体位干预可有效降低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张秀萍 《吉林医学》2011,32(16):3354-3355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的作用,以降低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剖宫产11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孕妇于麻醉后采用常规仰卧位,干预组在手术不同的时段设置不同的体位。结果:对照组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1例,占38.18%。干预组发生2例,占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在麻醉后取仰卧左倾15°~30°的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何明会 《中外医疗》2011,30(13):76-7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与其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其中对照组按常规麻醉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在麻醉前静脉注射麻黄碱10mg,术中采用左倾卧位,观察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对照组出现8例,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术麻醉前静脉注射麻黄碱,同时术中采用左倾卧位,可有效减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照组单行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80%,P <0.05)。结论: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手术中,选择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的效果更好,保障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手术的安全,帮助产妇顺利分娩,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的作用,以降低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行剖宫产术的11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孕妇于麻醉后采用常规仰卧位,干预组在手术不同的时段设置不同的体位。结果:对照组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1例,占38.18%;干预组发生2例,占3.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体位干预可有效降低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较易出现“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对母婴安全有严重威胁。我们在硬膜外麻醉施行剖宫产术共209例,其中64例出现SHS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52例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预防及护理。结果152例产妇表现为烦躁、恶心、呕吐、心悸,血压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基础值33.4%,最低可达72/35 mmHg,可伴有心率减慢,经过及时对症处理均可恢复。结论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下出现仰卧位低血压,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积极预防、治疗和护理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徐晖  郭志宏  张延辉 《中外医疗》2010,29(8):76-76,78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产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病特点及原因,提高对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诊治及预防。方法56例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采取改变体位,SHS的症状随即减轻或消失,4例剖宫产的新生儿娩出后有不同程度的窒息,经抢救康复,1例术中发现有胎盘早期剥离。结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剖宫产手术麻醉后,处理依其发生时段不同而异,体位改变很重要,处理及时可减少对母婴的不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麻黄碱预防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0例,产妇进入手术室后静脉进行开放后对照组麻醉前快速滴入乳酸钠林格液500 mL,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组肌注麻黄碱20 mg,然后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结果2组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血压发生率、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注射麻黄碱可以明显减少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压的下降幅度,使剖宫产产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处于平稳状态,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林进  杜莲芳 《吉林医学》2013,(32):6661-666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者的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35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单胎头先露)妊娠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阴道分娩75例与随机抽取非剖宫产阴道分娩75例进行对照分析,再次剖宫产275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27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50例孕妇择期再次剖宫产238例,阴道试产112例,75例成功阴道分娩,占67%。阴道试产失败37例,占33%。再次手术产率79%。剖宫产史阴道分娩组在总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产后出血等方面与首次剖宫产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窒息及切口愈合不良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绝对指征,结合前次剖宫产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及本次妊娠情况B超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考虑,符合试产条件,严密监护下可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5.
谢鹰 《当代医学》2011,17(33):110-111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选取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62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对两种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单纯硬膜外麻醉组比较,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局麻药用药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确切、用药量少,可为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提供快速满意的麻醉效果,是一种值得信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保永 《中原医刊》2013,(23):74-75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吾4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提高手术麻醉效果。方法将14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实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方法,对比两组产妇手术的麻醉效果及新生儿出生后1、5minApgar评分、麻醉前及麻醉后产妇的血压、心率变化和麻醉用药量及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等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麻醉的起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麻醉用药量也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两组产妇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对产妇、新生儿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麻醉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剖宫产时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72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剖宫产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中有104例实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68例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对全身的影响。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在达到麻醉效果所需时间、镇痛、肌肉松弛等方面显著优于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满意,镇痛更完善,可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安全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75 mg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15 ml)2.0 ml(A组)、1.8 ml(B组)和1.6 ml+硬膜外2%盐酸利多卡因3 ml(C组)。记录各组麻醉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和手术的时间;观察各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黄碱用量和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情况;记录各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后仰卧、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娩婴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记录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及10 min收缩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娩婴时收缩压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 min舒张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碱用量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A、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小剂量腰麻1.6 ml(8 mg)复合硬膜外追加2%盐酸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影响最小,副作用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18~40岁单胎孕妇3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组(A 组),等比重腰麻组(B 组),每组15例。 A 组蛛网膜下隙注入0.75%的布比卡因1.0mL,硬膜外注入2%的利多卡因5mL,并每半小时追加2%的利多卡因5mL。 B 组蛛网膜下隙注入0.75%的布比卡因2.0mL.用针刺法测定感觉平面。运动阻滞的程度用改良的 Bromage 评分法,对麻醉阻滞效果进行评分,观察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A 组痛觉阻滞平面低于 B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改良 Bromage 评分无显著意义,两组间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等比重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应用FloTrac/Vigileo系统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联合腰-硬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12月孕足月、单胎剖宫产产妇随机选取50例分为两组,腰麻用药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研究组采用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后3 min(a)、10 min(b)、15 min(c),30 min(d)、手术结束时间(e)和麻醉前的心输出量、MAP、HR的变化,观察两组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 a~e时段,对照组患者的心输出量、MAP明显低于麻醉前和研究组患者(P<0.05)。研究组发生低血压和寒颤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联合腰麻行剖宫产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FloTrac/Vigileo系统能够有效检测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