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其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传统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病机辨证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以脏腑为内涵,以证带病,病证结合。基本步骤包括:辨识"病机证素"、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学说与病机理论追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渊源;总结既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立足继承、注重融会新知,立足传统、借鉴现代科技,立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等三个方面;认为现有的病因病机概念远不能满足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研究方法上应结合体质特点及时空背景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全面探讨,注重“未病”的病因病机研究,注重中医学科研体系的完善,以进一步充实中医学病因病机理论,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3.
临床疗效是经方的生命力所在,临床研究是经方现代应用研究的主体。围绕诊疗方式、拓展范围和疗效评价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病证结合,适应时代;紧扣病机,拓展运用;科学设计,评价疗效等研究思路。经方力专效宏,必然有其客观生物学基础。基础研究是经方现代应用的强有力支撑。围绕作用机制、配伍规律和加减化裁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病证结合,以方应病;拆方依法,法依病机;组方变化,重在方元等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陈伟海 《国医论坛》2000,15(5):51-52
根据《内经》等古典医籍的精神,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证”是指疾病病变过程中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病机”是指疾病的病理本质;辨证论治是指医师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病人的各种病状信息,并参考患者的体质、年龄、发病时间、地理特点等相关因素,经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特定的病机,并根据病机确定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5.
病机是中医学关键内容,最早见于《内经·至真要大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点,是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基本规律的学说,是"疾病的机理",当下病机实为病理学,即发病原理或本质。病机层次有发病、疾病、证候、症状病机等,目前过分夸大证候、症状病机,忽视发病和疾病病机,决定疗效的理论基础是发病和疾病病机。根据学科分类工具方法有哲学属性分类(阴阳和五行);解剖学标准按部位分类,形神、官窍、筋骨脉肌肉皮膏脂、脏腑、经络、体质;物质观点分类有精气血津液和阴阳;病因学分类有六(邪)淫、情志、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结石等;依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病机理(原发和继发病机),按程度分为基础、高级病机;按复杂程度(单一和复合病机)、按病程(整体与阶段病机)、按基本病理(虚、实),还有内伤和外感病机等。病机特性是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多变性、兼合性,时刻处在变化中,病机学成为指导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根据病机内涵、层次、分类和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病机形成及重要作用,对临床准确辨证、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病机层次和要素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黄开泰 《河南中医》2004,24(3):12-13
中医学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病机可分为四个层次:①病机理论基础;②基本病机;③病病机;④证候病机。病机的要素有病种、病因、病位、病性、病形、病势等六项。病机要素量和病机层次具有对应关系,病机层次越低要素量就越多,与临床关系就越直接;病机层次越高要素量就越小,与临床关系就越间接,但这并不反应临床意义的大小。  相似文献   

7.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申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诊疗 ,从中医和西医角度进行了阐述 ,并对如何提高临床疗效谈了自己的体会 ,一是要熟悉病因病机 ,谨守病机用药 ;二是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三是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病机十九条"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从字义、错简脱讹、文理结合医理、应用、经文拓展、归经理论等六个方面对"病机十九条"开展文献研究。结果:当前对"病机十九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追根溯源地考证字义的变迁;词语的解释缺乏语义的重复验证;临床研究大都顺解经义,很少俾补缺漏;没有很好地将"病机十九条"与后世病机理论联系起来等。结论:梳理总结"病机十九条"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拓展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气道重塑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气道重塑的中医病机尚有欠缺.结合现代实验研究、西医病理、临床症状、古籍文献等资料对气道重塑的中医病机进行初步探索后发现,气道重塑的主要环节有三:一是炎症刺激,属于中医"伏邪"的范畴;二是组织损伤,属于中医"血、水"病机范畴;三是组织异常修复,属于中医"燥、瘀"的病机范...  相似文献   

11.
<正> 病机[诸病源候论》对急症病机的论述,由于以病统候,纲目清楚,层次分明,系统性强。且对病机分析,将邪入途径、病犯部位和临床表现结合起来,因而切合实际,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概其所论急症的病机为:中风诸急,随  相似文献   

12.
赵建群 《新中医》2017,49(2):150-152
消渴病病机历来认为是阴虚燥热,但目前消渴病病机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出现脾虚论、痰湿论、肝郁论等新的病机认识。本文结合近年来糖尿病发病趋势以及消渴病发病特点的变迁来阐释其病机认识分化的原因,并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方法:运用络病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从血管性痴呆的病位、病理基础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分析其中医微观病机特征。结果:提出了病位在脑络,络脉空虚是其病理基础,络脉瘀滞是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等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结论: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学者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肝肾阴虚,脑络瘀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脑,其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机中"肝肾阴虚"与"脑络瘀滞"并重,脑络瘀滞为病机关键,贯穿始终。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脑络瘀滞外延气滞、痰、虚、火、瘀等皆致脑络瘀滞而发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与脏腑理论一样,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用大量篇幅作出论述,为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病因、病机理论经后世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和不断完善,发展成为目前的理论水平。笔者所阐述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结合了现代医学中微生物学、免疫系统功能等内容,以组成新病因、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6.
病机十九条历来为中医学家所重视,本文索本归源,一是从病机十九条的文献价值角度试着重新理解之;二是主张结合病机十九条的前后文理解病机十九条的内含;三是强调从四大经典《难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找到具体方证去理解十九条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7.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中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属于"胃痛""痞满"等病证。本文从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毒热、气火观理论等方面综述其中医病机;从气血辨证、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从溃疡分期、胃黏膜征象、胃动力、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胃肠黏膜细胞因子及电镜检测等现代医学指标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辨证论治研究。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临床治疗可根据具体病机和证候,结合相关客观指标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脏腑失于濡养而致;既病之后,又易与内生痰、瘀等内外合邪;后期转归复杂,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失调。临证应结合病因、病程、病种辨证治疗;用药注意调和阴阳、切中病机、顾护胃气;把握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合理应用祛风与祛湿药。  相似文献   

20.
病机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不同标准可有不同的层次划分。论述症状病机、证候病机、疾病病机三者的内涵与关系,尤其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糖尿病肾病的疾病病机为阴精丢损,导致命门真阴亏虚,继发肾气、肾阴、肾阳化源均不足,治疗当填补真阴;证候病机为肾气、肾阴、肾阳亏虚,继而产生痰湿、瘀血等邪实停留的"虚气留滞"病机,强调正虚是产生邪滞的前提,治疗强调扶正以祛邪;症状病机是表现于外的直接病机,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