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平扫见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值18.5~27.6 HU;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腹膜、大小网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囊实性病变仅见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MS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明确腹腔、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13例淋巴结结核、2例结核性腹膜炎以及2例淋巴结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采用CT增强扫描,观察其病变的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淋巴结结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可融合成多房样肿块,主要分布于系膜、网膜及L2平面以上的腹膜后间隙;而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为腹水密度较高,网膜、系膜上斑片和结节影,网膜增厚,卷缩成不规则肿块,受累的系膜、网膜与肠曲粘连、固定。结论:淋巴结结核病理改变决定其CT增强扫描特征以及优势解剖分布;CT扫描可揭示结核性腹膜炎解剖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10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腹膜假性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表现腹腔肝、脾边缘扇贝样压弧,腹盆腔分隔样粘液性团块,呈多发,囊内密度较为均匀,CT值比水略高,增强扫描后团块边缘略有强化;其中11例原发病灶,5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合并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出现网膜饼状改变。结论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疾病,腹盆腔脏器扇贝样压弧、网膜、肠系膜浸润生长及网膜饼状改变是腹膜假性粘液瘤CT检查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4.
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MSCT表现,探讨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41例腹膜弥漫性病变(11例结核性腹膜炎、18例腹膜转移癌、12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MSCT表现。观察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增厚部位及形式、密度及强化程度等);(2)腹腔积液密度、量及分布范围;(3)淋巴结改变。计算上述指标在各组病变中的出现率,经统计学处理以分析其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3组病变的壁腹膜改变(χ2=12.919,P=0.002)及大网膜改变(χ2=18.0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壁腹膜改变(χ2=11.948,P<0.00125)和大网膜改变(χ2=15.277,P<0.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壁腹膜光滑均匀增厚高度提示结核性腹膜炎;大网膜饼状增厚则对腹膜肿瘤性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通过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CT资料,提高对本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确诊的PM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总结CT影像特点及与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和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的关系。结果:52例患者均表现为全腹腔及盆腔积液,37例可见明显多发腔隔形成,43例可见网膜饼形成,52例见肝脏侵犯,40例见脾脏侵犯,30例可见明显扇贝征,3例出现腹壁侵犯,14例出现钙化灶。CK阳性组28例,12例见扇贝征;CK阴性组15例,12例见扇贝征。EMA阳性组13例,9例见扇贝征;EMA阴性组24例,8例见扇贝征。CK、EMA的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扇贝征分布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CT征象(游离积液、腔隔、网膜饼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P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扇贝征与CK、EMA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病理与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检查,分析其两种临床病理分型(良性DPAM和恶性PMCA)的影像学表现。结果: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有部分共同的CT表现,比如凝胶状腹水、肝脾边缘扇贝形压迹、肠系膜的浸润性改变、实质器官内浸润性病灶,以及腹膜粘液团在两型均可见到,不同的征象在于大量粘液蛋白性腹水和粘液团块中的钙化更多见于DPAM,网膜饼、淋巴结病变、网膜种植性团块以及原发病灶的显示更多见于PMCA。DPAM常常没有网膜饼形成,但常可见典型的肝脏边缘压迹。结论: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其CT征象的不同有利于放射诊断医师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CT征象分析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_目的:探讨特定 CT 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简称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腹膜后肿瘤的 MSCT 资料,确定对良恶性肿瘤鉴别有价值的征象,探讨生长方式、内部结构特点及增强表现对特定类型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84.8%)定位诊断正确。32例(76.2%,32/42)良性肿瘤及35例(94.6%,35/37)恶性肿瘤定性诊断正确,提示恶性肿瘤有价值的征象包括病灶体积较大、浸润性生长、中重度强化、坏死、囊变及钙化。匍匐状生长对诊断淋巴管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0%、98.4%、92.3%、93.9%。脂肪密度对诊断脂肪肉瘤与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 及 NPV 分别为85.0%、98.3%、94.4%、95.1%。水样密度对诊断淋巴管瘤与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 及 NPV 分别为80.0%、93.2%、80.0%、93.2%。囊肿样表现对诊断淋巴管囊肿的敏感度、特异度、PPV 及 NPV 分别为100%、98.6%、90.0%、100%。钙化对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 及 NPV 分别为51.2%、87.5%、80.0%、64.8%。强化程度接近血管对诊断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 及 NPV 分别为77.8%、98.6%、87.5%、97.2%。结论:CT 征象分析有助于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特定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腹腔和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腹腔和腹膜后间隙结核的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结核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及4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可融合成分隔状肿块,主要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及L2平面以上腹膜后间隙,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之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CT扫描可反映淋巴结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的解剖病理改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CT征象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核性腹膜炎病例的CT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经腹腔穿刺和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4倒,主要观察结恢性腹膜炎引起的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增大的CT表现特征。结果:(1)壁腹膜增厚16例(89%),其中光滑均匀增厚15倒,局部不规则增厚1例,10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2)大网膜增厚16例(89%),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3)肠系膜受累12例(60%),其中4例合并小结节。(4)腹水12例(60%),其中9例为少量腹水.(5)淋巴结增大12例(60%).其中5例显示环行强化.结论:结核性腹膜炎的CT主要表现有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水、腹腔淋巴结增大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经手术探查和腹膜腔穿刺证实为腹膜腔转移的胃癌患者的腹部CT图像。分析CT图像上肠壁增厚部位和增强方式,网膜、系膜有无增厚、结节以及增强方式,有无腹水以及分布部位,肾盂输尿管积水以及有肝脾转移等。对接受2次以上CT复查者,观察CT表现的变化。结果:胃癌腹膜腔转移104例,男67例,女37例。73例显示结肠肠壁增厚,其中71例增厚肠壁有强化,31例呈层状强化。42例显示直肠肠壁增厚,其中41例强化,25例显示层状强化。55例发现腹膜腔积液。3例显示网膜或系膜增厚,14例显示网膜或系膜结节影。肾盂输尿管积水27例,胸腔积液6例,腹腔肿块2例。结论:胃癌腹膜腔种植转移的CT表现为大肠壁增厚和肠壁环形强化、腹膜腔积液与肾盂输尿管积水。腹膜增厚、网膜结节和腹腔肿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癌性和结核性腹水患者的不同CT征象,提高腹水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本院经临床病理或综合手段证实的腹水患者58例(其中恶性腹水33例,结核性腹水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壁腹膜的厚度及强化程度、大网膜与肠系膜的改变、腹水在网膜囊的分布、膈上及腹盆腔淋巴结的改变等各种CT征象的差异性.结果 (1)癌性腹水组以中量腹水(19/33,57.6%)、低密度腹水(20/33,60.6%)、上腹膜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22/33,66.7%)、盆腔腹膜未见增厚(28/33,84.8%)、盆腔腹膜无强化(22/33,66.7%)、大网膜饼状改变(9/33,27.3%)、腹盆腔淋巴结增大(15/33,45.5%)为主;结核性以少量腹水(17/25,68.0%)、高密度腹水(19/25,76.0%)、上腹膜未见增厚(13/25,52.0%)、盆腔腹膜均匀增厚(13/25,52.0%)、盆腔腹膜明显强化(13/25,52.0%)、大网膜小结节改变(17/25,68.0%)为主.2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上腹膜厚度改变、盆腔腹膜厚度改变、盆腔腹膜强化程度、大网膜改变、腹腔淋巴结增大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组上腹膜强化程度、肠系膜改变、腹水在网膜囊分布、膈上淋巴结增大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分析癌性及结核性腹水患者的腹水量、腹水密度最大值、壁腹膜的厚度及强化程度、大网膜与肠系膜的改变、腹水在网膜囊的分布、膈上及腹盆腔淋巴结改变等CT征象,对腹水性质判断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结核(pancreatic tuberculosis,P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行误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3例行MS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PT患者,分析PT的MSCT表现,分析其位置、边缘、密度、增强特征及与胆管、胰管、周边血管的关系。结果 MSCT诊断为胰腺癌1例,胰腺癌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1例,淋巴瘤1例,经病理证实3例均为PT,误诊率达100%。MSCT多表现为胰腺内局灶性略低密度肿块,轻中度环形强化或蜂房状强化,常伴有后腹膜及邻近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胰管及胆管扩张程度轻,周边血管为受压改变。结论胰腺内局灶性环形或蜂房状强化的肿块及伴有环形强化的胰周淋巴结肿大,胰管及胆管扩张程度轻或不扩张,为PT相对特征性的MS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周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分析MSCT在胰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且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胰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3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扫描。结果 33例患者中4例仅累及13组(胰头后淋巴结)淋巴结,29例累及多组淋巴结区。25例CT平扫表现为胰周结节状、团块状低密度影,密度不均,部分融合,增强扫描呈边缘环形强化,内部呈渐进性“分隔样”及“蜂窝样”强化。3例CT平扫表现为胰周软组织结节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5例CT平扫病灶内伴有结节状、斑片状钙化。结论 胰周淋巴结结核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 ,经腹腔穿刺和 /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 2 7例。重点观察结核性腹膜炎累及腹膜腔、腹膜下间隙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特征。结果 :①壁腹膜光滑、增厚 2 9例 ( 90 .6% ) ,其中均匀增厚 2 6例 ,局部不规则增厚 3例 ,18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 ;②腹腔积液 3 0例 ( 93 .7% ) ,其中 15例为少量积液 ;③大网膜增厚 2 3例 ( 71.9% ) ,表现为污迹样增厚 14例 ,结节样增厚 6例 ,饼状增厚 3例 ;④肠系膜受累 2 2例 ( 68.8% ) ,其中 13例合并小结节影 ;⑤淋巴结增大 18例 ( 5 6.2 % ) ,其中 8例显示环状强化。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少量腹腔积液、均匀性腹膜增厚并强化、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肠系膜受累及腹腔淋巴结增大 ,增强扫描时肿大的淋巴结呈环状强化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T诊断腹腔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抗痨治疗确诊的腹腔结核16例CT表现,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36.4岁。结果腹腔淋巴结肿大(n=11),肠系膜肿块(n=6),腹水(n=6,多为限制性),网膜增厚(n=7),肠壁增厚(n=6),胸水(n=2),胰腺结节(n=1)。腹腔淋巴结肿大(以肠系膜、胰周淋巴结为主),主要表现为因中央干酪样坏死而呈环形或多房样强化,并有部分淋巴结钙化,且腹腔淋巴结受累程度明显重于腹膜后间隙淋巴结。结核性腹膜炎时腹水密度较高,系膜、网膜上有斑片状及结节状病灶,肠曲粘连固定。结论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有望提高腹腔结核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征象,并讨论其CT特点.结果 12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1例为局限型腹膜间皮瘤,11例为弥漫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表现:1例局限型腹膜间皮瘤表现为孤立性的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实性区显著强化;11例弥漫型腹膜间皮瘤均表现为腹腔积液及腹膜、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其中8例见广泛的明显强化的腹膜结节、肿块,6例形成网膜饼,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膜病变2例.结论 显著的腹腔积液伴不规则腹膜增厚及广泛腹膜强化结节、肿块是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结核性腹膜炎的8层螺旋CT表现,其中11例行常规腹部增强CT扫描.所有病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腹腔穿刺病理证实4例,临床抗结核有效并持续观察6例.结果:15例均有腹水,其中腹、盆腔多处包裹性积液2例,少量腹水3例;腹膜增厚10例,呈不均匀增厚6例,6例呈明显增强征象;网膜增厚9例,呈饼样5例、茧样2例、污秽样2例,增强后显示更加清晰;肠系膜增厚11例,表现为结节、污秽样改变;淋巴结增大6例,其中2例增强后呈明显环样强化.伴有其它脏器结核8例,其中肺结核并胸水6例,肠结核2例.结论:结核性腹膜炎多层螺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必要的多平面重建可以揭示病变的特征、范围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淋巴瘤累及腹膜和/或网膜及肠系膜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且均行腹部CT检查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CT征象包括: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腹水、网膜肿块、淋巴结肿大、实质性脏器累及、肠道病变等.结果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n=8)多见.CT表现为腹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10例;网膜结节或肿块6例;系膜结节、肿块或条形密度影10例;腹水9例;肠道病变5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9例;肝肿大2例,脾肿大2例,肝、脾同时肿大2例,肾脏浸润1例.结论 淋巴瘤累及腹膜、网膜和肠系膜CT表现缺乏特征性,遇有腹膜和/或系膜和网膜病变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腹膜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腹膜腔转移瘤的CT特征。方法 分析 48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 ①腹水 3 2例 ,占66.7%。②网膜改变 16例 ,占 3 3 .3 %;其中网膜饼征 8例 ,网膜结节 5例 ,网膜囊性变 2例 ,网膜混浊 1例。③系膜改变 14例 ,占 2 9.2 %。④壁层腹膜增厚 12例 ,占 2 5 %。⑤小肠壁增厚伴肠管移位 2例 ,占 4.2 %。结论 CT是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腹腔穿刺和/或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结核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17例.主要观察:腹膜、网膜、系膜及淋巴结改变和腹水.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螺旋CT的主要表现有:①壁腹膜光滑、增厚19例(86.4%),其中均匀增厚17例,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12例增厚的腹膜有明显强化;②大网膜增厚16例(72.7%),表现为污迹样增厚10例,结节样增厚4例,饼状增厚2例;③肠系膜受累15例(68.2%),其中10例合并小结节影;④淋巴结增大12例(54.5%),其中6例显示环状强化(27.2%);⑤腹腔积液20例(90.9%),其中10例为少量积液.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