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降低ICU患者谵妄发生率。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结果 通过组建医护一体化谵妄管理团队,规范镇痛镇静管理,对重症患者睡眠质量进行干预等多种策略,使ICU患者谵妄发生率从50.4%下降至19.4%。结论 科学、规范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ICU患者谵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应用品管圈活动改善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从俯卧位通气方案不合理、俯卧位通气减压不充分两大症结出发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流程、措施、评估等制定针对性改善对策并执行, 包括构建俯卧位通气链式管理模式和实施集束化防控策略。项目改进使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57.14%下降至22.50%,规范了俯卧位通气管理模式,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神经源性膀胱骶神经调控患者管理现状与攻坚点进行分析,经过科学循证、专家指导等,从医院、社区、家庭各环节无缝衔接,基于互联网+,着眼于资源配置优化,打造智慧化管理系统,完善骶神经调控全过程服务环节,建立多维网络化健康教育体系并延伸护理服务内涵等,使医护人员知识水平由60%提升至91%,多学科会诊及时率由72%提升至98%,患者医院焦虑抑郁发生率由55%下降至35%,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由13%降至3%,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二期植入率由59%提升至75%,患者间歇导尿掌握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影响指数下降,术后随访率提高,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12):1787-179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针对救护车5 min出车率低的现状进行查检、分析原因、确定真因,拟定对策,分阶段实施并检讨,统计并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5 min出车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由3. 69 min下降至2. 88 min,下降幅度为21. 95%,出车速度加快; 5 min出车率由78. 26%提升至100. 00%,2017年底全地级市5 min出车率考核为全市第一;患者满意度由92%提升至100%,上升幅度为8. 7%,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8年8月荣获广东省首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级医院护理组三等奖。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全程参与系统的设计、测试、上线培训、应用效果评价等。一方面,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10个智能化功能,如智能诊断、智能采集等;另一方面,系统上线后,全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49‰下降至0.19‰,护理病历质控问题发生率由34例/季度降至12例/季度,护理文书结构化率由48%提升至96%,全院护理文书书写总时间由302小时/天下降至139小时/天,护理病历质控时间由15分钟/份缩短为6分钟/份,血糖监测单位时间由670秒/次缩短为282秒/次。系统应用提升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路径化管理模式。方法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逐步展开。结果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值由282.43 m增加至335.92 m,自理能力百分比由62.35%提升至94.10%,焦虑抑郁发生率由28.20%下降至10.32%,再住院率由10.91%下降至7.65%,平均住院日由5.46 d缩短至5.10 d。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AM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路径化管理模式,促进了患者心功能快速恢复,提高了运动耐力和自我效能,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焦虑抑郁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防医源性损害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转运患者发生坠床、意外伤害等事件发生。方法: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多维度对手卫生、运转工具的终末消毒,患者信息有效流转,交接规范、记录完整和转运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等进行分析,提高后勤陪检员规范转运患者的执行率,防止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改进后规范率由84%提升至9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大大提升了患者转运安全系数,提升了后勤陪检员对患者评估、诊断、急救、技能和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急诊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93.33%升至97.33%,与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2013年6—12月应用QCC管理模式对ICU56名护士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通过现状调查,找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要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认知率由QCC活动前的65.74%提升至活动后的95.45%(P0.001),手卫生依从率由活动前的33.33%提升至活动后的80.18%(P0.001);护士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率由活动前的32.93%、15.19%、24.62%,分别提升至活动后的71.43%、73.08%、7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QCC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ICU护士手卫生意识及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40例患者为对照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保证了护理安全,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93.33%升至97.9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形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通过对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查检、原因解析、对策拟定等,从风险管理规范化、风险评估精准化、营养支持个性化3方面进行改进。结果 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从活动前的62.32%降低到活动后的15.18%,使重症肌无力吞咽障碍患者得到了精准评估、精细护理。结论 品管圈活动开展可以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依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使恐动症发生率由34%降低至10%,膝关节功能改善率由49%上升至86%,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48.7 h缩短至21.5h,平均住院时间由14.5天缩短至11.3天。多学科协作管理有助于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规范预防率是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针对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低的问题,成立品管圈组,通过现状分析与原因解析,从培训医护人员、建立信息交互平台、设置风险标识、完善健康教育体系等方面持续改进,提高了医、护、患的协同预防能力,使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从31.85%提高至81.48%,降低了院内VTE发生风险,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问题真因,从制定动静脉内瘘院前指导规范,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VAP”评估模式,制定围手术期标准化管理流程;构建“互联网 +”智能宣教模式,优化院外延伸服务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由10.6%降低至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降低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医护双方合作,优化气道管理团队,完善人工气道湿化评估方案,改良气道湿化装置,增加气道湿化途径,实行复合序贯式湿化-排痰护理管理模式等,实现了气道湿化、辅助排痰、气道廓清一体化。结果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从28.57%降低至11.26%,目标达标率为100.58%,进步率为60.5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降低了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保证医师交接班记录完整性中的作用,以提高交接班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操作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医师交接班记录的完整性进行调查,分析医师交接班记录不完整的原因,提出并落实改进对策,将活动开展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医师交接班记录不完整率从活动前的47.1%下降至19.3%,活动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医师对责任心、品管手法运用等自我评价均较活动前提升。结论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医师交接班记录的不完整率,提高了医师交接班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圈员自我质量管理意识和品管工具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临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失败率高的问题开展品管圈活动。从现状出发,寻找问题改善重点,通过原因分析、要因评选、真因验证,确定预约流程不规范、缺乏镇静评估工具、序列顺序不合理为问题真因。对此展开对策拟定,从构建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宣教体系;建立婴幼儿磁共振检查镇静标准;调整婴幼儿磁共振扫描方案3方面改进,使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失败率从29.1%降低为13.6%,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及统计工具了解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原因,从疼痛管理、术后活动管理、管道方案优化、宣教方式改变等方面予以干预。结果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由67.92%降低至28.57%,且优化了管理流程。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恐动症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