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12月在该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围绕降低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自发自愿原则组建品管圈小组,遵循品管圈活动的程序,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发生率从13.56%降至5.0%(χ2=21.68,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等平均提升1.54分.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生命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动静脉内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良好和理想的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成功血透治疗的重要保障。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败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龄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尿激酶再通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生命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动静脉内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良好和理想的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成功血透治疗的重要保障.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败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内瘘的影响,以供临床护理工作参考。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分为两组,均采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法治疗。观察组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患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法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还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护理.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0例基于此采用针对动静脉内瘘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内瘘成熟时间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为(6.3±0.5)周、对照组为(8.1±0.4)周(P<0.05);观察组2例并发症,发生率6.7%,对照组8例并发症,发生率26.7%(P<0.05).结论:在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应用针对动静脉内瘘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内瘘成熟,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血液净化科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患者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之前的6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之后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血液净化室护理常规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的发生率为15.28%,显著低于对照组(26.23%)(P<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的发生,有利于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静脉内瘘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非优势手,局麻下行动静脉内瘘术。结果实施动静脉内瘘术62例,成功60例,成功率96.8%。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手术部位与方法的选择,是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及长期使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息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行动静脉内瘘术,对照组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栓形成、出血及感染的发生率为2.63%、2.63%N15.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9%、7.89%和1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使用诺和胰岛素管理血糖,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治疗组15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通过动静脉内瘘多普勒及临床观察,评价阿司匹林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的内瘘通畅率和对照组相当,两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下降较为缓慢,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中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2].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针眼渗血不仅造成慢性失血,易加重患者贫血症状,还易造成感染,影响内瘘的使用寿命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尿管重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4 d 尿管重置情况进行解析,针对问题真因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包括优化术式,规范流程与制度,构建多学科康复团队,建立盆底治疗中心等。结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尿管重置率从36.07%降低至15.00%。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尿管重置率,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风险,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在使患者受益的同时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经产妇急产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4项真因,广泛拟定对策,包括落实子宫收缩力管控措施、实施急危重症救治保障培训、建立头盆评估方案、构建产时母婴管理模式等。结果经产妇急产发生率由11.72%降至4.06%。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有效降低经产妇急产发生率,规范急诊分娩流程,减少并发症发生,践行优质助产服务理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针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开展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从医院、医联体及家庭三方面挖掘攻坚点,多方拟定方策并予以实施,包括打造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支持团队、构建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四维支持方案、建立肾移植患者“1+N”驿站随访模式等。通过干预,肾移植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率。方法 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解析,确定问题真因为宣教形式单一、缺乏专科咨询通道、担心并发症、缺乏TOLAC孕妇评估体系、缺乏TOLAC管理平台、没有阴道分娩经验;提出多项改进措施并实施,包括建立多维度宣传模式、提供优质的TOLAC母婴安全保障服务、优化全孕期TOLAC管理模式、构建“4+1”联动TOLAC互联网+体系等。结果 TOLAC率由活动前的8.33%提高到活动后的13.71%,达成了活动目标。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持续改进TOLAC管理,提高TOLAC率,促进自然分娩,并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降低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状调查、原因解析,明确问题真因,制定针对性对策,从优化信息系统设置、规范药品效期管理、完善病区退换药制度和流程、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四方面予以改进。结果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由5.83‰下降至2.4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急诊药房近效期药品库存率,减少了药品失效情况,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腔镜手术患者接台延迟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三方核查延迟、护理准备延迟、术间清洁延迟展开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改善对策并执行,包括优化外科医生带教模式、重新规划仪器设备布局等。措施落实使腔镜手术患者接台延迟率从47.22%降低至18.95%,规范了手术患者接台流程,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住院患者计时尿标本留取准确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圈组,通过现况调查、原因解析,拟定验证是否需要添加防腐剂、建立清单管理模式、改良留尿容器、落实目视化管理、修订制度及流程五项对策并予以执行。结果住院患者计时尿标本留取准确率由80.7%提高至91.5%。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提高住院患者计时尿标本留取准确率,减少医疗耗材成本,节约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降低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医护双方合作,优化气道管理团队,完善人工气道湿化评估方案,改良气道湿化装置,增加气道湿化途径,实行复合序贯式湿化-排痰护理管理模式等,实现了气道湿化、辅助排痰、气道廓清一体化。结果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从28.57%降低至11.26%,目标达标率为100.58%,进步率为60.5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降低了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影响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因素,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对策,将活动前后的输液外渗发生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分别为10.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提升了护士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规范了输液操作流程,在保障护理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应用品管圈活动改善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从俯卧位通气方案不合理、俯卧位通气减压不充分两大症结出发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流程、措施、评估等制定针对性改善对策并执行, 包括构建俯卧位通气链式管理模式和实施集束化防控策略。项目改进使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由57.14%下降至22.50%,规范了俯卧位通气管理模式,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