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血管新生的促进在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具有实际意义,血管新生的调节依赖于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Vasohibin是新近发现的调节血管生成的内皮源性负反馈调节因子,对抑制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血管长出新血管的过程,生理和病理状态均可有新生血管形成。前者如正常胚胎发育、生殖、伤口愈合;而后者则可见于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血管新生的调节出现异常,则会导致病  相似文献   

2.
Medina等人先前在本刊曾阐述血管生成在慢性炎症中的重要作用。作描述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门静脉慢性炎症相关性新生血管形成并提出血管生成素1和2参与此过程。血管生成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参与许多机体病理生理过程,生理性血管生成包括创伤愈合和成人机体的组织再生:而病理性血管生成几乎发生于所有类型的肿瘤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如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就使人很容易想到在前一种情况促其生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包括血管形成(angiogenesis)及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2种形式,前者为在原有血管结构的基础上,以出芽等方式形成新毛细血管的过程;后者则以骨髓来源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s)等为胚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从无到有地形成血管及毛细血管样网络结构的过程[1]。血管生成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对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至关重要。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与周围基质以及影响血管生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严格的时空调控,然而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性的血管发生却脱离了正常的调控系统,无限制的异常持续。本综述主要介绍了一些在结肠癌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共同起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iopoietin,整合素(Integrin),β-Catenin等。  相似文献   

5.
血管新生的病理生理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生长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依赖于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平衡的改变与许多病理过程有关,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肿瘤和缺血性心血管  相似文献   

6.
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基因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血管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内皮细胞(EC)激活、细胞外基质(ECM)降解、EC移行和增殖、管腔结构形成以及血管外膜形成.在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中,血管生成诱导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共同作用,两者的平衡控制了血管的形成[1].如果这种平衡被改变,减少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或增加血管生成诱导因子的水平,都将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很多细胞因子、细胞及ECM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促心肌血管再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其过程包括先前存在的毛细血管出芽 ,最终形成毛细血管水平 (直径 5~ 8μm)的微血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新生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或壁细胞包绕 ,脆弱而容易破裂 ,因此 ,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是心肌再血管化治疗的关键。我们试图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成血管作用。1 VEGF介导的微血管生成成人血管系统由富含内皮细胞层、平滑肌层的大动脉逐级分支为几乎仅由内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 ,这些毛细血管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偶然被…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与胰腺癌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的新的血管。生理状态下,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血管生成加速可见于伤口愈合、炎症反应、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期;在病理情况下,血管生成加速可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通过灌注作用、转移作用、相互旁分泌效应促进恶性肿瘤生长、进展和转移。自从Folkman et al首先提出肿瘤的生长取决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疗法可用于治疗癌症以来,大量的实验证实,血管生成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1 血管生成与胰腺癌 1.1 血管生成与胰腺癌的生长肿瘤的生长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血管生长阶段转变为有血管的快速  相似文献   

9.
抗血管生成--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和组织的血管系统形成有3种方式,即“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血管发生”是在胚胎形成早期,由内皮细胞的前体成血管细胞形成血管腔结构的过程;“血管生成”则是指无发育完整中膜的新血管的形成;而“动脉生成”是指有发育完整的中膜的新动脉的出现[1,2].生理意义的血管形成在胚胎发育,创伤修复和侧支循环代偿缺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病理意义的血管形成,即血管生成异常则在动脉粥样硬化(AS)[BFQ、肿瘤生长及转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血管生成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日益得到阐明,抗血管生成将成为AS治疗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血管新生是在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基础上以芽生或非芽生方式生成新的毛细血骨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在生理状态下,新生血管由内皮细胞及壁细胞(包括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组成,包埋在细胞外基质,因此结构比较稳定,不易渗漏.  相似文献   

11.
血管新生是从已有的血管形成新的血管网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出生后的心血管疾病血管生成是往往在缺血、外伤及炎症等病理过程中发生.  相似文献   

12.
IL-8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简介血管生成是从已有的微血管系统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 ,是一种对生理和病理进程都十分关键的生物学过程。血管生成的调节依赖于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静止因子之间的平衡 ,它们分别促进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这两种因子调节的失平衡有助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及促进慢性纤维增生的形成。如果没有血管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扩散就会受到限制 ,那么肿瘤的大小不会超过直径 1~2mm ,然而这些微小的肿瘤组织可从周围成熟的宿主血管得到血液供应 ,通过某种方式形成在肿瘤组织内生长和浸润的毛细血管 ,最终导致血管生成 ,于是肿瘤便可有效地扩散和通…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的调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的血管系统在发育中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历经了两个阶段 :血管发生 (vasculogenesis)和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在胚胎发育早期 ,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发生迁移和聚集 ,进而相互联接形成原始的血管结构 ,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发生 ;而血管内皮细胞在己有的血管上以出芽的方式继续增生分化出来形成新的血管 ,这一过程称为血管生成[1] 。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连续过程 ,并且均受到多种调控因子的影响。由于血管生成不仅存在于胚胎发育时期 ,而且在整个生命活…  相似文献   

14.
脊柱关节病患者骶髂关节细针活检的病理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ang QW  Zeng QY  Xiao ZY  Chen SB  Liu Y  Wu MY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1):832-836
目的了解骶髂关节(SIJ)炎的病理表现,提高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6例脊柱关节病(SpA)患者的SIJ进行CT导引下的细针活检,3例非SpA死亡病例为对照组。记录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6例SpA的SIJ存在炎症表现,包括骨髓炎、血管翳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软骨下骨板破坏,软骨变性、破坏,滑膜炎,附着点炎等。其中45例0~Ⅰ级CT下SIJ炎均存在骨髓炎、软骨下骨板炎、软骨变性等改变;0级CT下SIJ炎的滑膜无病理改变,而部分Ⅰ级和所有≥Ⅱ级SIJ炎滑膜可见炎症;软骨破坏和骨化发生率以0~Ⅰ级最低,且仅见于软骨下骨板侧,关节面侧未见破坏;骨质硬化也是0~Ⅰ级最少见;附着点炎仅见于部分≥Ⅱ级SIJ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Ⅳ级最低。45例0~Ⅰ级CT下SIJ炎的SpA经病理检查诊断为AS;其平均病程显著短于≥Ⅱ级者。结论0级CT下SIJ炎时SIJ已可有炎症存在。SIJ炎可能自骨髓开始,继而血管翳形成,软骨下骨板破坏,软骨变性、破坏,最后纤维化、骨化而导致关节融合。滑膜炎和附着点炎不是SIJ炎的最早改变。病理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黄玮  俞丽芬 《胃肠病学》2006,11(7):431-434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15%-35%的患者在发现原发癌时已有肝转移,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不到40%。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持续、失控性生长和肿瘤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形成管状结构,基底膜形成以及血流贯通等诸多环节。该过程受肿瘤细胞和肿瘤基质细胞表达的癌基因和生长因子调控,亦受机体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血管调节因子(包括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起中心调控作用,当两者的平衡被打破.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占优势时,即发生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长链非编码 RNA 参与生物的生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或公认的治疗 的疾病靶点。长链非编码RNA通过调控两种效应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动脉生成和血管新生 过程参 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预后。“治疗性血管生成”作为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一种替代疗法,已被证明能显着改善 CTO 患者的预后 和生活质 量。因此,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长链非编码RNA有望成为CTO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血 管生成相关 长链非编码RNA的分类和功能,以及它们调节血管生成在冠脉侧支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G蛋白偶联受体APJ和它的同源配体apelin在人体内广泛表达,具有促进血管生成,调节心血管功能、体液平衡和能量代谢的功能。Elabelas是APJ的新型内源性肽类配体,在胚胎发育和成年期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Elabela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包括促进血管生成、调节心脏和血管功能、抗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18.
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丹  余成新 《山东医药》2008,48(20):99-1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多关节、多系统损伤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滑膜细胞增生、衬里层增厚,多种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及骨和软骨的破坏.血管翳形成被公认为是RA病理过程的主要环节,而新生血管是产生和维持RA血管翳的主要标志,其作用于RA发病早期并贯穿整个病程,在RA的侵蚀和破坏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因子,现将其在RA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生血管是指从已有毛细血管发展形成新血管,该过程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双重调控,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新生血管是多种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包括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是严重的致残性病变。建立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主动脉环血管生成模型、基质胶栓动物模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4种建模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存在的血管中以出芽的方式生成新血管的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能促进生理和病理的血管生成.VEGF有两个主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Flt-1)和VEGFR-2(KDR/Flk-1).VEGF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VEGFR-2实现的,多种信号蛋白的激活均与VEGF的信号转导有关,涉及促内皮细胞生存、增殖、迁移,促进血管渗透增加,促进NO合成及释放等多项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