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验证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纳入患者,进行完整的路径管理,提取路径管理全程患者基本信息、证型、中医治疗方案、检查项目、非药物疗法、住院费用、发生变异情况。结果完成路径患者主证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的患者在用药选择上,与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偏离不明显,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则与治疗方案有所偏离;除腹部超声外,其他必查项目被选择的比率均在3/4以上;中药注射液中,舒血宁注射液被选择的最多;仪器治疗中,低频脉冲治疗方法被选择的频率最高;中药外用疗法中,中药泡洗与中药熏蒸的治疗方法被选择的频率最高;非药物疗法中,穴位贴敷被选择得最多。患者退出路径的变异原因主要为不可控变异,以与疾病相关的变异多见。其中因血糖而变异退出的最多,其次为感染。结论 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过程与中医临床路径符合程度不高,临床中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在汤药的选择上符合临床路径中提出的方剂,这就需要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加减,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证评分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中心效应。方法选取某治疗糖尿病中药新药Ⅲ期临床试验数据的符合方案数据集,应用相关分析、一致性信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等方法,对基线、治疗后和治疗前后差值的中医气阴两虚证评分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无论是基线、治疗后,还是治疗前后差值,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各分中心的相关性都较大且表现一致,其相关系数的变异度较小(变异系数为0.100~0.258)。而气阴两虚证评分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之间的相关性在各中心之间变化则较大。其中,气阴两虚证评分与空腹血糖之间的相关系数波动在-0.096~0.611之间,与餐后2h血糖之间的相关系数波动在-0.150~0.537之间。如果用变异系数衡量其变异度,气阴两虚证评分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之间相关系数的变异度是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相关系数变异度的5~10倍。结论气阴两虚证的证候评分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呈现明显的中心效应。  相似文献   

3.
魏玲玲  李秋贵 《中医杂志》2011,(20):1759-176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256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气弱证、血行瘀滞证4型,研究各证型与病程、分型及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等)。结果 256例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55例,占60.55%,明显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单纯型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增殖型以血行瘀滞证为主,与其余各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年以下者气阴两虚证占有比例最大,病程5~10年者血行瘀滞证占有比例最大,病程10年以上者脾虚气弱证占有比例最大。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余各证型(P<0.01);血行瘀滞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证型(P<0.01);脾虚气弱证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其余证型(P<0.01)。结论气阴两虚证和血行瘀滞证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证型,中医证型与病程、分期及实验室指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索上海及周边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3例,充分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痰湿壅盛证.(2)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①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气阴两虚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在病程、性别中未见明显差异;②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均值均高于指南界定范围(≥10 mmol/m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空腹血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各证型组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三酰甘油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壅盛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阴虚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阳气虚衰证,气阴两虚证,各证型组其余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肾阴虚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阳气虚衰证组患者年龄最大;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较高;气阴两虚证组患者血糖水平最高;痰湿壅盛证患者甘油三酯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建立、反证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中药。方法:应用STZ造成糖尿病(血糖>16.7mmol/L)后用中药青皮等造中医气阴两虚证候,造模成功后用中汇糖脉康进行反证治疗。结果:①中药造模后出现精神萎靡、懒动、尾温升高、舌淡略胖大、少津、无舌苔等症状。②应用糖脉康反证后上述症状减轻,证明所造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结论:中药枳壳、青皮、附子可造成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糖脉康可作反证中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21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2016年全年的透前血压、体重变化等透析数据,计算患者透前血压变异系数作为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指标,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83例,占39.5%),标实证以瘀血证最多(72例,占34.3%)。本虚证中,与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相比,阴阳俱虚证、肝肾阴虚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较高(P0.05),以阴阳俱虚证患者最高;标实证中,风动证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其他标实证(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可初步判断患者透前血压变异性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消渴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住院患者各40例,分别对总住院日、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费用降低,患者满意度及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提高。结论:对消渴病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Ig A肾病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定证候类型,分析313例Ig 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分型与西医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尿检异常型以气阴两虚证较多;肾病综合征型以气虚证最多;慢性肾炎型合并高血压者以阴虚证、阳虚证居多。阴虚证高血压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重度血尿发生率较高。气虚证和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血白蛋白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血肌酐明显高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血胆固醇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和阴虚证;阳虚证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其他3证。气虚证慢性肾脏病(CKD)1~2期居多,气阴两虚证CKD1期、3期较多,阴虚证CKD4期最多,阳虚证CKD4~5期较多。结论 Ig A肾病中医虚证与西医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指标对弥补中医"四诊"信息不足,提高辨证准确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血脂与证型的相关性,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0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辨证分型,同时配以5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脂除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外,均与对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脉络证患者的各血脂类(TC、TG、HDL、LDL)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比较,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病(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经调脏"治疗代谢综合征(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代谢综合征(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前者给予"通经调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口服。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理化检查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67%63.33%,P0.05)。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TG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通经调脏疗法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气阴两虚证)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省名中医黄笑芝主任导师治疗消渴病经验,探讨配以中医饮食治疗方案,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中医饮食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IC)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从而加以总结和经验归纳。结果治疗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所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生理功能影响、对心理/精神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社会关系影响、对患者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医饮食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临床证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本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资料共13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四诊描述、血压以及临床主要化验指标,根据中医临床症候表现,依据统一标准辨证,统计主要症状出现频次和积分,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分布与肾功能、血压及实验室指标(GFR、24h Upro、Scr、BUN、UA、SBP、DBP、TC、TG、LDL、Hb、Alb)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CKD患者有81.81%都有倦怠乏力的症状,其次表现如腰膝酸软、夜尿、易感冒等脾(肺)肾气虚的都有70%以上的症现率;口干咽燥、自汗盗汗症现率位居前6位。实验室指标显示,脾肾阳虚证患者尿蛋白量明显增加,收缩压气阴两虚证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CKD患者临床表现以气虚、气阴两虚症状为主;脾肾阳虚证患者尿蛋白量明显增加,收缩压气阴两虚证高于脾肾气虚证。  相似文献   

13.
宋卫红 《河北中医》2013,(5):668-670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聋中医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辨证论治疗效。方法选取153例糖尿病性聋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分为3组,阴虚热盛证组(n=54),气阴两虚证组(n=50)及阴阳两虚证组(n=49),另选取50例糖尿病性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比较观察组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评定各组疗临床疗效。结果阴虚热盛证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和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气阴两虚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均P<0.05)。气阴两虚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证组总有效率61.11%,气阴两虚证组总有效率60.0%,阴阳两虚证组总有效率65.31%,均高于对照组(22.0%,均P<0.05)。阴虚热盛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虚热盛证患者多为糖尿病早期阶段,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变化轻于气阴两虚证组和阴阳两虚证组。中医分型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聋患者,症状改善以及听力恢复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临床试验气阴两虚证评分的中心效应。方法选取2个2004~2005年间完成的治疗2型糖尿病中药新药Ⅲ期临床试验数据的符合方案数据集,应用离散程度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医气阴两虚证证候评分、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的中心效应进行比较。结果A药和B药治疗前后证候评分差值在中心间的变异系数比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要小得多,前者仅为后者的1/2~1/10。同时,无论是从有显著影响的中心的个数,还是从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来看,中心对治疗前后证候差值评分的影响程度都比对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差值的影响程度小。结论糖尿病临床试验气阴两虚证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存在一定的中心趋同性,其中心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15.
复方灵芝丸是以灵芝、猪苓、银耳等多种药材经加工提炼而成的中药制剂 ,功效补益元气、养阴生津 ,为一种免疫增强剂。我院用复方灵芝丸对 30例气阴两虚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标准 ,选择具备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头晕眼花、舌红少津苔薄、脉沉细无力为主证 ,自汗盗汗、动辄气急、易感冒、失眠为兼证的气阴两虚证症候的 6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在年龄、性别、气阴两虚证症候程度相当的前提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从消渴病古方看糖尿病清热治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患者最常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候,当代中医治疗糖尿病,普遍重视益气养阴治法。因为观察发现。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给予益气养阴治疗理所当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益气养阴治法治疗糖尿病,除了能改善症状外,降低血糖指标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有人认定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果真如此无能吗?古代中医究竟又是作如何治疗呢?众所周知,糖尿病概属于中医“消渴病”之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及各证型与合并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20例COPD稳定期患者,调查其临床资料、统计合并症情况,计算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各证型与临床症状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随着从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证型演变,COPD患者年龄逐渐增高、体重指数(BMI)逐渐下降,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逐渐增多,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逐渐下降,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低于肺气虚证(P0.05);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逐渐升高,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肺气虚证(P0.05);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评分亦逐渐升高,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种类增多,CCI逐渐升高,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肺气虚证(P0.05)。结论随着COPD患者病情的进展,中医证型随之表现为由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演变,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合并症逐渐增加,提示COPD的中医证型演变与临床症状、合并症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病历资料完整并接受3 d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辨证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实证组包括热盛津亏证、痰湿内阻证、血瘀脉络证,虚证组包括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观察患者血糖均值(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分析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虚证组与实证组 MB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G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组各证型间 MAGE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阴阳两虚证MAGE高于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平均血糖无关,而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虚证类证候血糖波动性较大,阴阳两虚证血糖波动性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探索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收集450例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相关资料,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找出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兼证有外感、血瘀、湿热、湿浊。与气阴两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及Na+浓度降低,PLT计数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尿WBC计数降低(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间接胆红素降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血糖降低(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胰岛素抵抗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气阴两虚证胰岛素抵抗(IR)水平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关系;并探讨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7例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按气阴两虚证的兼夹证分为3组:气阴两虚兼痰湿组22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23例,气阴两虚无兼证组22例,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结果:T2DM气阴两虚证各组T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T2DM气阴两虚证各组CHOL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M气阴两虚证各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T2DM气阴两虚证各组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气阴两虚夹痰湿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2DM气阴两虚证IR与TG水平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证各组胰岛素抵抗与T G、LDL-C和CHOL呈正相关性,与HDL-C成负相关性,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T2DM患者血脂水平升高,可能在T2DM和IR的糖脂代谢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