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肥胖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主要由脂肪组织扩增引起。在人体,脂肪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内分泌器 官,负责能量稳态。过度肥胖通常会导致代谢紊乱、类固醇激素分泌改变、慢性亚临床炎症以及增加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肿 瘤细胞与脂肪细胞的微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脂肪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配体 2、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 子 α、瘦素和脂联素等,可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脂肪细胞来源的游离脂肪酸及脂滴可通过 FABP4、CD36等转运蛋白转移到肿瘤细胞中,提高肿瘤β氧化速率,产生大量能量,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另一方面,脂肪细 胞可使Treg细胞、CD8+ 细胞毒性T细胞、巨噬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促进Treg细胞及M2型巨噬细胞增殖,抑制CD8+ 细胞毒性T 细胞杀肿瘤活性,从而导致肿瘤免疫逃逸;使中性粒细胞重编程,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有利于肿 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转移到远处。本文主要探究脂肪细胞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脂质代谢对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常细胞通过循环系统中的脂质来提供能量,而肿瘤通过自身的从头合成来提供能量,这种异常的脂质代谢不仅为其快速增殖提供能量,而且相关的脂质是参与肿瘤信号通路的重要分子。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脂质代谢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中脂质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如脂肪合成酶(FASN)、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CD1)成为研究热点。这些关键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升高,有望作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将对脂质代谢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细胞代谢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谢重编程已被证实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主要方式包括糖酵解、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代谢重编程中的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等为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了能量基础;糖酵解及脂质代谢过程的变化会影响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而糖酵解途径对恶性肿瘤的耐药性有影响。因此,代谢重编程可以调控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肿瘤的发展和治疗效果,是影响癌症发生和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人们对肿瘤生物学复杂性的理解逐渐深入,这为基于代谢重编程研制肿瘤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本文基于近年来关于恶性肿瘤代谢重编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代谢重编程影响肿瘤生长、增殖和转移的潜在机制,讨论代谢重编程在肿瘤发生及靶向治疗中的意义,以期为癌症治疗提供更新颖更全面的见解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其代谢表型通常会发生改变。除了传统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质、谷氨酰胺)来源的代谢重 编程外,乳酸、乙酸、酮体、外源蛋白质等也能被肿瘤细胞重新摄取利用。健康的肠道菌群维持着体内稳态和肠道正常功能,在 调控宿主能量代谢、促进食物消化以及调节免疫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能够重塑肿瘤营养微 环境,迫使肿瘤细胞通过改变代谢方式支持自身增殖和转移。本文将从肿瘤代谢重编程的营养物质来源以及肠道菌群参与的 代谢重编程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一方面,肿瘤代谢发生重新编程,肿瘤细胞不断摄取周围环境的各种营养物质,为自 身的生长增殖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经其代谢产物调控肿瘤代谢重编程进程,同时,肿瘤代谢产物又可以反馈于肠道 菌群,影响肠道生态平衡。了解肿瘤代谢重编程的发生机制,揭示肠道菌群与肿瘤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 未来寻找有效的代谢靶向的肿瘤预防和治疗方案以及潜在药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肿瘤细胞具有不同于正常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能量代谢机制。最初发现的肿瘤细胞特殊代谢表型称为Warburg效应,后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生长增殖所需的脂肪酸主要来源于从头合成途径,且脂肪酸合成和氧化代谢相关的重要酶类在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异常脂肪酸代谢与肿瘤生长、存活及侵袭相关,表明异常脂肪酸代谢为肿瘤生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近年来,肿瘤细胞异常脂肪酸代谢特异性表型逐渐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探索异常脂肪酸代谢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以及通过靶向脂肪酸代谢途径治疗恶性肿瘤的策略正备受关注。本文就异常脂肪酸代谢对肿瘤形成、发展的意义及特异性抑制剂研发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细胞代谢重塑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其通过多种途径调控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并改变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进展。其中脂质代谢是研究肿瘤代谢重塑的重要领域。其中脂肪酸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生物膜成分及信号传导分子,对肿瘤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淋巴结转移作为早期胃癌最显著的特征,对胃癌患者预后和治疗影响深远。本文将对脂肪酸代谢与肿瘤转移、免疫微环境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脂肪酸代谢的改变影响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醛缩酶家族是糖酵解过程中的第4种酶,其家族成员ALDOA、ALDOB和ALDOC被发现在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差异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的独立的预后标志物。醛缩酶家族成员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也可通过非酶功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还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肿瘤耐药。由于醛缩酶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及监测预后的标志物,还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可为肿瘤的预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肿瘤细胞长期处于应激的微环境中,细胞内营养物质及能量的流通速率往往高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代谢以此为肿瘤转移提供生物合成原料和能量。在转移性肿瘤中也发现糖代谢异常活跃、脂肪酸过度累积等异于正常细胞的代谢反应。已有研究证实对肿瘤细胞代谢进行调节可影响肿瘤转移,部分成果已应用于临床治疗,靶向肿瘤细胞代谢是抗肿瘤转移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向。本文对目前肿瘤细胞代谢与肿瘤转移相互关系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肿瘤细胞能量重排来实现,如糖酵解过度活跃、谷氨酰胺代谢活跃和脂肪酸氧化异常等。多项研究证实脂质代谢异常与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如增殖、侵袭转移、抗凋亡等。本文对不同肿瘤脂质代谢特点,不同脂质类型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治疗过程对脂质代谢的影响,肿瘤脂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等作一综述,希望对靶向肿瘤脂质代谢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肿瘤代谢以有氧糖酵解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随氨基酸脂质的代谢异常  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肿瘤特殊的代谢模式不仅能满足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物质能量需求  还使肿瘤在缺氧酸性微环境中获得生存优势  在诱导肿瘤基因突变促进增殖转移抑制周围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代谢模式为肿瘤生长及侵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中医血瘀证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证型  其病理机制与代谢障碍十分相似  因而活血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被认为与调控肿瘤代谢有关。现代研究显示  活血药具有调节代谢酶及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  影响线粒体功能  降低肿瘤细胞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抑制有氧糖酵解  减少乳酸生成  改变肿瘤乏氧环境  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  为活血药调控肿瘤代谢的作用提供了证据。本文通过探讨活血药对肿瘤代谢的调控作用  并阐述活血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以期指导活血药的临床应用。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1):87-92
肿瘤代谢以有氧糖酵解为主要特征,同时伴随氨基酸、脂质的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肿瘤特殊的代谢 模式不仅能满足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物质能量需求,还使肿瘤在缺氧酸性微环境中获得生存优势,在诱导肿瘤基因突变、促进增 殖转移、抑制周围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代谢模式为肿瘤生长及侵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中医血瘀证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证型,其病理机制与代谢障碍十分相似,因而活血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被认为与调控肿瘤 代谢有关。现代研究显示,活血药具有调节代谢酶及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影响线粒体功能,降低肿瘤细胞葡萄糖等营养物 质的摄入,抑制有氧糖酵解,减少乳酸生成,改变肿瘤乏氧环境,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为活血药调控肿瘤代谢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本文通过探讨活血药对肿瘤代谢的调控作用,并阐述活血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以期指导活血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肿瘤能量代谢的重要特征为其主要通过糖酵解供能,即众所周知的Warburg效应。肿瘤微环境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能量支持,而且调控肿瘤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全文就肿瘤微环境及其对肿瘤代谢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许晶  管晓翔 《癌症进展》2014,(3):225-228
肿瘤微环境对于肿瘤进展和转移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肿瘤微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机制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临床研究表明基质细胞成分水平与化疗临床反应密切相关,强调了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和转移的重要关系,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特定亚群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乳腺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双向作用对乳腺癌进展和转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胞葬作用是吞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具有抗炎和促瘤作用。胞葬作用作为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事件之一,能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以及抗肿瘤免疫等生物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胞葬作用过程中的复杂代谢状态可以通过“找我(find me)”、“吃我(eat me)”信号和释放降解产物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此外,胞葬作用可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为M2表型、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以及调节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成熟,产生一系列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影响TME,从而促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机制,导致肿瘤进展。从胞葬作用角度出发探讨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发生、增殖和转移与其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细胞通常被不同类型的细胞层层包围和设防,这些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及神经纤维和细胞外基质,其对肿瘤细胞设下防线使得肿瘤细胞处于低氧或者营养匮乏状态,迫使肿瘤细胞通过调控自身代谢来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此抵御免疫细胞的杀伤。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的调控作用,一方面在营养压力条件下,肿瘤细胞以特殊的方式获取和利用各种营养物质来支持其迅速和无限制的增殖,其中除了传统的营养物质,还包括乳酸、酮体、乙酸、支链氨基酸等非传统的代谢原料,这些物质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氧气和营养的匮乏使得肿瘤细胞通过代谢的改变影响和调控周围免疫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肿瘤组织的细胞基质成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能够提供多种营养物质或生长因子来调控肿瘤细胞的代谢,而肿瘤细胞的多种代谢产物能够影响周围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其抗肿瘤作用,最终使得微环境向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和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们虽然对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所了解,但仍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这一医学难题,有助于掌握肿瘤演进过程,防治乳腺癌转移。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是转移发生的内在分子基础,所谓转移相关基因是一族功能上能够促进或阻断肿瘤转移潜能而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乳腺癌转移过程不仅伴随着增殖相关分子和转移相关分子之间的程序性互动,而且也受到细胞微环境、宿主因素、免疫调控等多元影响。近年来,通过应用消减杂交、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γ(ERRγ)是孤儿核受体家族(NRs)的成员之一,可在无天然配体存在时转录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在维持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ERR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代谢、增殖、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而ERRγ在肿瘤进展及预后中的作用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本文就ERRγ在肿瘤中的临床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代谢、雌激素相关肿瘤发生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肿瘤转移是导致实体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介导转移靶器官免疫抑制,诱导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促进肿瘤细胞休眠重激活并增殖,最终形成影像学可检测的转移灶。肿瘤来源外泌体能够通过细胞间通信,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MDSC,促进靶器官对MDSC的募集,介导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为肿瘤细胞生存营造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局部正虚),进而促进癌症转移或发生。本文聚焦肿瘤来源外泌体介导MDSC促进靶器官免疫抑制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从干预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角度,为防治恶性肿瘤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洋  邢瑶  韩馥伊  李丰 《现代肿瘤医学》2018,(23):3705-3708
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蛋白对乳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PAK5过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形态的影响,人乳腺肿瘤细胞MCF-7通过慢病毒感染稳定表达Flag-PAK5。然后提取感染细胞的总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最后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PAK5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过表达PAK5蛋白能够使细胞形态由鹅卵石样像梭形变化,下调E-cadherin蛋白,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结论:PAK5可能参与调节乳腺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促进乳腺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移植转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秀华  冯玉梅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4):234-237,23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转移模型是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探讨肿瘤转移分子机制和评价抗转移实验性治疗疗效的重要工具。乳腺癌转移模型主要包括自发性转移模型、诱发性转移模型、转基因肿瘤转移模型和移植性转移模型。移植性肿瘤转移模型以其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和生物学性状稳定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乳腺癌移植性转移模型按建立方法可分为实验性转移模型和自发性转移模型。乳腺癌实验性转移模型是直接将瘤细胞注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在远处驻留增殖形成转移灶,实验周期短、转移发生率高,费用低,但缺少原发灶的形成和肿瘤细胞从原发灶逃逸的过程。乳腺癌自发性转移模型是将瘤细胞或瘤块接种于皮下、肌肉和乳腺脂肪垫组织,在局部形成原发癌后自发转移,涉及了从原发灶产生到转移灶形成的乳腺癌转移的完整过程,是较好的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的工具。近年来对移植转移模型转移灶的检测有了较大进展,采用活体动物成像技术不但能在肿瘤发生早期探测到各组织器官内的微小转移灶,还可以动态监测肿瘤细胞在动物体内的转移状态。本文对乳腺癌移植性转移模型的分类、模型建立方法、转移灶的检测,以及该类模型在乳腺癌转移分子机制和抗转移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微环境中除了肿瘤细胞外,还存在多种类型的其他细胞,包括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各种免疫细胞(如CD4+和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 TANs)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ANs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些机制包括TANs释放的弹性蛋白酶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TANs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同时高度活化的TANs也可杀伤肿瘤细胞起抗肿瘤的作用。对TANs的深入研究为肿瘤免疫提供了新的认识,以TANs及其分泌的一些分子作为靶点来调控TANs的功能,可能成为干预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