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患者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治疗后对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7月接受复方新诺明预防治疗的70例AIDS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仅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观察组在HA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新诺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D4 T淋巴细胞的变化、治疗费用及机会性感染的次数及发病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就医频次、药物治疗费用及住院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6个月机会性感染发生次数为0次、1~3次的例数及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次数为4~5次及5次以上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新诺明可有效降低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治疗费用较低,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状况,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在本院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50例,均进行依从性原因分析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指导,试验组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半年后对100例患者进行治疗依从性调查。结果试验组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艾滋病患者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因素分析后,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艾滋病的规范化治疗,降低人类艾滋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抗病毒方案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符合抗病毒方案治疗标准且经D4T+3TC+NVP抗病毒方案治疗的艾滋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尚未达到抗病毒方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HIV病毒载量与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治疗前,研究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HIV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HIV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IV病毒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不适、头晕乏力、肝功能障碍、皮疹、周围神经损害、乳酸酸中毒、胰腺炎与脂肪分布异常等轻中度不良反应,并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病死案例。结论 D4T+3TC+NVP抗病毒方案治疗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疗效关系,为抗病毒时机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为早期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0~500/μL)及常规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两组分别开始抗病毒治疗,通过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CD4~+T淋巴细胞上升及病毒载量下降的幅度,了解两个不同区间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年后,早期治疗组治疗有效的患者构成比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治疗稳定患者的构成低于正常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个月后HIV-RNA变化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早期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HIV-RNA50copies/mL的患者所占百分比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治疗半年及1年后HIV-RNA50copies/mL的患者所占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对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0~500/μL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干预,能够更快地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依从性对长期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患者临床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用药依从性将257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与低依从性组,以治疗随访2年为研究终点,比较两组病毒抑制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高依从性组病毒抑制率85.63%显著高于低依从性组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CD3+CD8+、CD8+CD3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依从性组治疗后IL-12、IFN-γ水平均明显上升,TNF-α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依从性组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L-12、IFN-γ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高依从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低依从性组(P<0.05).[结论]高依从性能明显提高HAART治疗效果,促患者免疫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6.
观察分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联合中药疗法治疗艾滋病(AIDS)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艾滋病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中药疗法治疗,科学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90.00%;治疗后观察组CD4+T淋巴计数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合并症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艾滋病患者,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中药治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减少HIV病毒复制,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给予老年艾滋病患者延伸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毒载量的影响,为老年艾滋病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该院诊断与治疗的80例老年艾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伸护理。运用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简表(HARRT)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CD4~+ T淋巴细胞水平,以及HIV病毒载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RR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CD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病毒载量50copies/L的患者人数比例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对老年艾滋病患者运用延伸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控制病毒载量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血脂异常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对某院就诊的306例HIV/AIDS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检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患者体力活动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脂异常发生率为58.50%,其中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为5.56%,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为20.5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率为35.29%;男性血脂异常发生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与患者的性别(P=0.041)、年龄(P=0.008)、治疗前病毒载量(P=0.004)以及体力活动分数(P=0.019)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仅与体质指数(BMI)(P=0.002)和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P=0.048)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BMI(P=0.010)、体力活动分数(P=0.046)及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P=0.043)相关;血脂异常与BMI(P=0.002)相关。结论 :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血脂水平与年龄、BMI、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体力活动水平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指导和血脂监测,改善患者活动习惯,从而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昆明地区健康成年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区间。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昆明地区1 18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结果。结果昆明市不同城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CD3~+/淋巴细胞(68.6±8.0)%、CD3~+CD4~+/淋巴细胞(36.6±6.8)%均高于男性CD3~+/淋巴细胞(65.4±9.6)%、CD3~+CD4~+/淋巴细胞(3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年龄组间除CD3~+CD4~+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6项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青年组CD3~+、CD3~+CD8~+、CD3~+/淋巴细胞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的变化与CD3~+、CD3~+CD4~+、CD3~+CD8~+、CD3~+/淋巴细胞、CD3~+CD4~+/淋巴细胞、CD3~+CD8~+/淋巴细胞、CD4~+/CD8~+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0.173、0.206、0.154、0.219、0.02、0.077、0.234,P=0.000)。按性别或年龄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参考区间。结论建立了昆明地区健康成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区间,为今后云南省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CD4~+T细胞、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单纯HIV感染患儿88例,分为A组;HIV合并HBV感染的患儿8例,分为B组;然后将HIV合并HCV感染的23例患儿分为C组。3组患儿全部接受HAART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年,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以及CD4~+T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共计29例(24.79%),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共计82例(70.09%),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AIT、AST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的AI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AST、TBIL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的CD4~+T细胞及HIV 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HIV 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对患儿的肝功能存在不同差异,治疗后能明显升高CD4~+T细胞水平,降低病毒载量,对于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均存在不同差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儿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在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该院血培养阳性且临床明确诊断为严重细菌感染的8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40例血培养转阴时间≥7d者为A组,47例转阴时间7d者为B组;选取30例该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组人群外周血免疫细胞:CD3~+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DN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4~+/CD8~+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的DN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NK细胞比例高于A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水平变化均影响严重细菌感染患者病原体清除效率,其中DN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了对CD4~+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抑制过程,不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检测外周血DNT淋巴细胞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QQ群健康教育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QQ群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比较2组患者服药依从率、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RNA载量<20拷贝/mL的患者例数、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干预12个月末,观察组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HIV-RNA载量<20拷贝/mL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机会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QQ群健康教育可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能有效提高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和降低HIV-RNA载量水平,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1998年9月至2006年4月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NSCLC合并HIV阳性患者29例(HIV阳性组),并选择同期34例HIV检测呈阴性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HIV阴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后胸腔引流量、手术后肺部和伤口感染率、手术后住院日、HIV阳性组CD4计数,并随访生存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在死亡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IV阳性组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比HIV阴性组高(31.03%vs5.88%,P=0.009),前者发生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比后者增加7倍以上(OR=7.200;95%可信区间(1.409,36.779));HIV阳性患者不同CD4计数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CD4计数与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呈负相关(r=-0.501;P=0.014);HIV阳性组与HIV阴性组患者在生存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结论 NSCLC合并HIV阳性患者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增加且与患者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但不会增加手术死亡率;伴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实行,其手术后生存期与HIV阴性者相似。对于非艾滋病发作期的该类患者,均应考虑积极地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抗免疫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及常规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免疫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脂代谢和毒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率为14.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6%(χ~2=4.353,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抗免疫治疗有助于改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减少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桂北地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84例肿瘤患者,分别设有鼻咽癌组94例,乳腺癌组32例,宫颈癌组36例,肺癌组22例,并选取了40例符合性别年龄区间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各组和正常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因子CD3~+、CD4~+、CD8~+细胞绝对计数和CD4~+/CD8~+比值,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因子相对计数CD3~+%、CD56~+%、CD19~+%,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肿瘤组和正常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肿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绝对计数CD3~+、CD4~+、CD8~+和正常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0),CD4~+/CD8~+比值,鼻咽癌有显著差异(P=0.000),乳腺癌(P=0.634)、宫颈癌(P=0.409)、肺癌(P=0.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与正常组对比,乳腺癌、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咽癌CD3~+%(P=0.000)、CD56~+%(P=0.001)有显著差异,CD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CD3~+%(P=0.000)有显著差异,CD56~+%(P=0.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9~+%(P=0.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异常,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亚群项目,对患者病情评估、身体免疫情况实时监测、后期治疗指导用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艾滋病行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总良好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总良好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使艾滋病患者保持良好的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液分析实验室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住院的COVID-19重症和普通患者各8例的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液分析等实验室结果。结果治疗前,COVID-19患者重症组和普通组间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及淋巴细胞百分比(LYM%)、血小板数量(PLT)、CD3~+、CD4~+、CD4~+/CD8~+及CD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症组和普通组间所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症组内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WBC)、LYM及LYM%、PLT和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通组内治疗前后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CD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液分析监测在早期筛选与治疗监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COVID-19临床严重程度判断和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九云 《护理研究》2015,(12):1447-1450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对艾滋病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在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服药依从性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在抗病毒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服药依从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可提高艾滋病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及社会支持程度的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寻求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对策。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美国社区艾滋病临床研究抗逆转录病毒用药自陈式问卷,对2012年2月—2013年4月在深圳接受免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263例艾滋病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资料。结果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1.27±5.91)分,低于国内常模(P0.01);抗病毒治疗服药的平均依从程度为95.1%,85.2%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好,14.8%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偏低,影响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应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研究不同年龄段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提高临床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遵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64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试验组,同时按照相同方法选取同时间段该院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CD3+、CD4+、CD8+数量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试验组患者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年龄段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存在差异,而以老年组和青年组差异最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最显著,在治疗过程中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功能,使治疗针对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