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普通中学初三学生主观生活质量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燕  姚树桥 《中国校医》2004,18(6):505-507
目的 探讨普通中学初三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及与其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 115名普通中学初三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普通中学初三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的平均水平要显著低于常模样本的平均水平 ,学习成绩高分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和总体满意度指标上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低分组。相关分析显示 :认知成分、总体满意度、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认知成分、总体满意度和自我认识是主观生活质量中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子。 结论 普通中学初三学生主观生活质量水平普遍偏低 ,并对其学习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6例ADHD儿童(ADHD组)与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比。 【结果】 ADHD组儿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抑郁体验、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及总体满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生活环境、同伴交往、焦虑体验及躯体情感等维度满意度与对照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ADHD儿童主观生活质量低下,建议对患儿及家长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肾病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估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程灶火编制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ISLQ) 对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检查评定, 并与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比。结果: 病例组儿童的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认知满意度和情感满意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 (P<0 05)。除家庭生活维度的满意水平略高于正常组外, 其余各维度满意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其中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躯体情感等 5个维度的满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 其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5)。结论: 患儿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 应对患儿进行包括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受艾滋病影响农村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自尊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自尊现状,为向相关人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河南、安徽农村地区194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尊量表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成分得分为(90.48±14.42)分,其中家庭生活维度相对得分最低,仅为(17.92±3.78)分。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父母/自身为HIV感染者)的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均低于普通家庭儿童,接受非政府组织心理干预较少和较多的儿童及"阳光家庭"中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量表普遍得分较低,初中及以上学生平均得分低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家庭生活满意度及自尊水平较低。需要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减轻其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提高自我接纳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ADHD诊断标准的96例患儿与110例同龄正常儿童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DHD儿童生活质量总分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在家庭生活、同伴交往、生活环境、焦虑体验、抑郁体验、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父亲情感温暖得分与ADHD儿童生活质量正相关,攻击行为、注意问题和父亲干涉与ADHD儿童生活质量负相关。结论 ADHD儿童生活质量较差,其行为问题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环境特征。 【方法】 应用程灶火等设计的《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手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79例ADHD儿童及71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生活质量评分中,ADHD组的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认知成分、焦虑体验、情感成分总体满意度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0.01);2)家庭环境评分中,ADHD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组织性得分均低于正常组(P<0.05或<0.01),矛盾性、独立性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 【结论】 ADHD儿童生活质量低下,家庭环境不良,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区部分流动儿童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城市外来民工子女生活质量情况。【方法】 给在校3年级以上的230名学生和家长填写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家庭情况调查表,分析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家庭收入、学生身体情况、认知成份、情绪成份、生活总体满意水平等。【结果】 总体满意度:36.6%为不太满意,7.5%为极不满意,其中以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急体验、躯体情感满意度较低。【结论】 提示要关心流动儿童的居住、学生、物质生活及心理健康、不歧视,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爱,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海防团士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以指导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方法 以250名某海防团士官为调查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中,总体幸福感随军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自评身体健康对总体主观幸福感(P<0.05)、生活满意度(P<0.05)、积极情感(P<0.01)和消极情感(P<0.05)均影响显著;完整家庭者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上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者(P<0.05);父母关系好者、个人收入高者在积极情感上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关系差者、个人收入低者(P<0.05).(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中,自尊高者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自尊低者(P<0.01);积极应对者在积极情感上得分高于消极应对者(P<0.05).结论 军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父母关系、个人收入、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e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CAT)患儿的生活质量. [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对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CAT组在生活环境方面得分高于ADHD组(P<0.05),其他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儿童在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识、抑郁体验、总体满意度方面得分低于TD组(P<0.05).CAT组儿童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识、认知成分、总体满意度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结论]CAT患儿主观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主要与存在ADHD有关,治疗应采取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发性性早熟女童心理状态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并探讨可行的应对措施。方法从2017年2月-2019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特发性性早熟女童中随机筛选6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女童60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与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分别对两组女童心理健康状态和主观生活质量总体水平、成分水平和维度水平实施综合评估,使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观察组特发性性早熟女童MHS-CA评分个性维度(9.15±3.56)分、情绪维度(3.15±2.0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46±3.72)分和(5.88±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SLQ评分总体满意度(70.65±12.23)分、情感成分满意度(61.34±12.3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2.47±6.38)分、(78.22±5.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维度水平中学校生活、躯体情感、抑郁和焦虑体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特发性性早熟女童心理状态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心理状态越消极或悲观(MHS-CA评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差(ISLQ评分越低)。结论特发性性早熟女童心理状态常表现出消极倾向,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特发性性早熟女童的心理状态,采取措施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亚型儿童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临床亚型儿童的生活质量,并调查儿童生活质量与其智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DSM-IV ADHD诊断标准的653例儿童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评价儿童的生活质量,联合型瑞文测验(CRT)测试儿童的智力水平,了解ADHD儿童的生活质量状态以及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的个性和生活质量特征。 【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少年版)(EPQ)及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对伴有ADHD的TD(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CAT)组60例,不伴ADHD的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例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 EPQ中CAT组和TD组精神质、神经质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N组,CAT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CAT组掩饰性得分明显低于TD组和N组(P<0.01)。ISLQ中CAT组和TD组总体满意度得分均明显低于N组,CAT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其中CAT组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识、认知成分、抑郁体验得分均低于TD组(P<0.05),TD组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得分均低于N组(P<0.05)。 【结论】 CAT和TD患儿个性及生活质量都明显比正常儿童差,而CAT患儿比TD患儿存在更为明显的个性缺陷和生活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 采用ISLQ及SAB量表,对68例年龄7~12.5岁的中、重度处于缓解期的哮喘患儿进行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 【结果】 反映主观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中哮喘患儿有6个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社会适应商数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以社会/自制因子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 【结论】 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对照儿童,应针对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干预,力求提高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探讨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某三甲医院儿科就诊的1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对哮喘患儿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152.1±15.54),处于一般满意水平;不同学习成绩、文化程度、住院次数、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成员吸烟情况、照顾者文化程度的患儿主观生活质量的情感成份、认知成份以及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主观生活质量受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次数、照顾者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基于磁性护理理念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周期慢病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基于磁性护理理念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周期慢病管理实施前的3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后的3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科室护理常规执行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磁性护理理念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周期慢病管理,3个月后测定焦虑、抑郁、生存质量评分,统计患儿家属慢病管理总满意度并对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慢病管理总满意度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磁性护理理念的儿童系统红斑狼疮全周期慢病管理有助于改善患儿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质量,提高患儿家属对慢病管理的总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矮小症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矮小症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及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及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SAB),对120例矮小症儿童和120例正常儿童进行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矮小症儿童ISLQ在同伴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学校生活、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感觉、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及总体水平方面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社会适应能力商数(AD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认知功能、社会/自制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矮小症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有必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行为等综合干预,提高矮小症儿童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及家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及其家庭的影响,为临床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运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体系(PedsQLTM)的家庭影响模块对哮喘儿童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情、不同病程、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患病儿童对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和家庭功能得分的影响。 【结果】 父母生存质量评分中以忧虑维度得分最低,为70分;家庭功能评分中以家庭日常活动得分最低,为66.67分。6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表示哮喘儿童对父母的工作和家庭日常生活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同病情、病程患儿对家庭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患儿对家庭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哮喘儿童对其主要照顾者和家庭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对哮喘儿童进行治疗时,应重视对家长的心理帮助与支持,结合病情作好解释工作,减轻家长心理负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哮喘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提高患儿及其父母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