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在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疗效观察中,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关于红白血病的超微结构研究,报导不多。作者最近曾遇到1例急性红白血病,为一6岁女孩,湖北人,经骨髓检查确诊后,于1977年9月入院。入院后按COAP方案合用抗癌中草药(夏枯草、蛇舌草、半枝  相似文献   

2.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增高,对心脏、肌肉疾患的诊断是一项较敏感的指标。但CPK值降低的临床意义尚未引起重视。我们在急性白血病的诊疗过程中,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该酶活性较低,尤其在化疗后。 资料与方法 半年内住院治疗的各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4例。其中急淋12例,急非淋30例,慢粒急淋变2例。年  相似文献   

3.
<正> 患者郭××,男,22岁,工人,住院号216244。患者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第一型(L_1)之诊断经联合化疗缓解一年半,近20余日头疼呕吐日渐增剧第三次入院治疗。一年半前开始发烧、盗汗、乏力、头昏、眼花伴有鼻出血,经血象与骨髓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而住院治疗。曾用 COAP 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强地松)并六次椎管内注入氨甲喋呤防治脑膜白血病的发生。经治疗后病情日渐好转,四疗程达完全缓解,再经四疗程的巩固治疗,出院后用原方案  相似文献   

4.
马劲  王伟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66-166
1临床资料男性74岁,因贫血粒细胞减少,进行性消瘦半年,在甲医院就诊,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型)。一周后病人到乙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在白血病免疫分型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术免疫分析,采取自行设计的7组三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共含15种抗体。结果 60例标本经单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T细胞免疫表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27例,急性B细胞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2例;细胞分群问题致诊断不明确11例(18.3%);初始诊断与最终诊断不符3例(5.0%),其中,2例为单纯髓系白血病,1例为单纯淋系白血病。经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后,90%的白血病患者类型及免疫分型可明确诊断。结论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在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2~1996年底共收治白血病脾肿大15例,在常规治疗后,应用GERT-2600线阵形超声显像仪及日立EVB-55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定位放疗,白血病脾肿大15例,又行加速器SMV-X线体外照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经临床、血像、骨髓像检查确诊,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58岁;平均年龄31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半个月。2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前经超声显像诊断定位,设野、治疗野根据不同病人的脾脏肿大程度而定;定位设野后进行脾脏SMV-X线…  相似文献   

7.
1例急性白血病HLA不完全相合骨髓移植,植入后并发自吉尔毛孢子菌败血症。国内尚未见类似报告,报告如下: 男性患者,22岁,87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合并脑膜白血病,经联合化疗缓解,脑脊液白血病细胞转阴,于88年3月行异基因骨髓移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6年以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血液凝固紊乱的研究。六年来共检测急性白血病102例,其中22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些病例中,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相互关系,对于急性白血病伴DIC的诊断和病情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在早期急性白血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9月检测的80例早期急性白血病的患者为急性白血病组,同期化验的贫血患者120例为贫血组和体检的正常人180例为正常人组,比较分析3组的红细胞沉降率情况.结果 急性白血病组和贫血组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白血病组和贫血组红细胞沉降率检测值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较低.结论 红细胞沉降率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排除性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而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临床缓解率的提高,缓解期及生存期的延长。国外资料表明,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病例,由治疗开始计起,其半数病例生存时间逐年有明显增加:1946~1947年平均为2个月;1948年~1949年平均为4~5个月;1950~1951年为7个月;1958~1964年为12个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由确定诊断时计起,其平均生存期也有了明显的增加:1955~1959年为4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该患者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 患者以典型t(15,1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病,经诱导缓解并巩固强化化疗,近2年半,维持治疗期间发现白血病复发,完善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未见任何APL改变.治疗效果差,疾病快速进展并最终死亡.结论 t-AML并不少见,且有逐年增加趋势,治疗反应差,预后恶劣,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按1986年9月天津会议关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方案初步诊断的25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15例未定型的急性白血病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分析,认为该方案有不严密之处。根据我们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修改意见,同时结合文献建议增加分化极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0)和急性混合型白血病两亚型,并提出了分化极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0)和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诊断与免疫学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正确的诊断及分型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6年以来,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形态学诊断一直采用法、美、英(French-American-British,FAB)协作组分型标准.FAB分型标准是以形态学及细胞化学为基础,通过瑞氏染色和显微镜系统确定白血病类型,多年来,成为白血病分型的主流.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发表了急性髓系白血病1999年分型方案[1]和AML的形态学/免疫学2000年分型方案[2],形态学分型被整合成WHO分型的一部分.形态学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白血病诊断的基础.但是,白血病诊断仅靠形态学分型是不够全面的,随着免疫学分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弥补了形态学分型的不足,提高了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诊断的准确性.本组重点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形态学诊断与免疫学分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晓敏 《新疆医学》1998,28(3):155-156
目前急性白血病(AL)完全缓解(CR)率很高,但仍有10%~30%的病例用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能缓解,还有CR的部分病例在缓解后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积极治疗,或在治疗过程中又复发。我们近三年中收治了急性白血病共108例,按照1991年西安第六届全国白血病会议制定的复发及难治性AL诊断标准,诊断为难治性白血病39例(占30.5%),现将其难治原因作初步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39例患者中,男19例;女20例。中位年龄42.5±28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_2型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4例(M_12例,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L)。该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和肝脾淋巴结的肿大。大多数患者会在治疗后的缓解期或疾病的晚期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白血病较少见。现将我院近 1 0年来收治的首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例中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56岁 ,平均年龄 3 6岁。1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表 1 )表 1  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例 序性 别年龄(岁 ) 首发…  相似文献   

16.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HLA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症候群。系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 10 0× 10 9/L的急性白血病。属于高危性急性白血病 ,我院近年共收治 36例HLAL患者 ,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36例HLAL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男 2 6例 ,女 10例 ;年龄 15~ 60岁 ,平均年龄4 4 5岁。法美英白血病协作组 (FAB)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9例 ,均为L2 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2 7例 (M12例 ,M2 8例 ,M3 2例 ,M4 1例 ,M514例 )。占同期诊断的急性白血病的 13 8%。诊断和疗效标准 :诊断按 1986年天津白血病…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通常以发热、贫血,出血、浸润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当首发症状表现特殊,易混淆诊断。我院自1986年9月~1988年11月两年多时间收治急性白血病49例,有3例首发症状表现特殊,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例1 男,22岁。住院号471304。因咳嗽、气促、胸骨后隐痛月余,治疗无效,近周气促加重,夜间不  相似文献   

18.
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我国1980年苏州会议《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对我院1978—1985年确诊的急性白血病83例进行了复查并加以分类统计,以探讨对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改变及亚型分类的问题。现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分析一、观察对象:本组83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5例,占30.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58例,占69.9%。全部病例均选用台疗前的血象及骨髓象作为研究材料。二、临床类型:按照“苏州会议”诊断标准,对83例急性白血病治疗前的血液和骨髓涂片进行了分型诊断。各类型急性白血病的病例数及所占百分比见表1及表2。  相似文献   

19.
<正> 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测定,对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等恶性癌肿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可评估化疗反应和指导预后,这在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中均有报道。1997年~1998年时间我们对30例急性白血病的LDH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5岁10例,~10岁15例,>10岁5例,平均9±1.5岁。 1.2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本组均符合1987年苏州白血病会议诊断标准,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NLL)9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实施减半剂量CAG方案治疗的临床成效,分析其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均实施减半剂量的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CAG方案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得到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15例,完全缓解率37.50%,总有效率53.13%.结论 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实施减半剂量CAG方案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