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腹腔镜及开腹手术中发现的未预料子宫肉瘤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分碎术对该病的影响,并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术后病理为子宫肉瘤而手术指征为子宫肌瘤的病例,其中腹腔镜组8例,开腹组47例,腹腔镜组使用分碎器而开腹组未使用,行对照研究并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55例未预料子宫肉瘤患者中16例(腹腔镜组7例,开腹组9例)行二次手术;腹腔镜组二次手术率高于开腹组(87.5% vs. 19.1%,P=0.000),二次手术中发现盆腔种植转移病例数多于开腹组(2 vs. 0),术中病理确诊率低于开腹组(37.5% vs. 76.6%,P=0.038)。结论:腹腔镜下分碎术可能增加了未预料子宫肉瘤的盆腔种植转移以及二次手术的概率,并降低了术中病理明确诊断率,这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此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碎术用于子宫恶性肿瘤的机率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4年11月以子宫肌瘤为主诊断行腹腔镜或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88例,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12例)和开腹组(776例)。比较两组发生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机率,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其预后。结果:腹腔镜组中有3例(0.96%)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肉瘤2例,内膜癌1例);开腹组中有6例(0.77%)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肉瘤4例,内膜癌2例)。两组发生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腹腔镜组在子宫肉瘤盆腔种植转移率(50%,1/2)及复发率(50%,1/2)方面均高于开腹组(0%,25%)。结论:分碎术在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可能有引起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肉瘤)盆腹腔内种植转移及增加术后复发机会的风险,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以及应用旋切器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查阅2010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以诊断子宫肌瘤入院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应用旋切器进行辅助肌瘤剔除)的患者资料,统计其术后病理为子宫肉瘤的患者,并随访其预后。结果:以子宫肌瘤为诊断入院并行子宫肌瘤粉碎术的患者共1 886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肉瘤者6例;其中1例患者再次手术时发现盆腔及大网膜转移病灶;1例患者化疗后进展死亡;1例患者半年后复发,2年后死亡;其余3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子宫肌瘤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非常小,约为0.31%(6/1 886)。子宫肌瘤旋切器仍是可行的手术器械,但应注意应用旋切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采取合适措施来规避。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瘤电动分碎器是当前妇科微创手术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子宫肌瘤与子宫肉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分碎器对子宫肌瘤的影响、分碎器对未诊断出的子宫肉瘤的影响、避免腹腔内分碎子宫肿瘤的新技术手段及进展进行了总结与讨论。当下,子宫肉瘤术前依然很难确诊,在不能完全排除时,应禁止采用电动分碎器直接分碎,可在密闭充气袋内分碎或者从阴道取出标本。  相似文献   

5.
子宫平滑肌瘤与早期子宫平滑肌肉瘤在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方面很难鉴别,由于无瘤观念缺乏,在无保护措施下使用肌瘤分碎器,会增加子宫平滑肌肉瘤腹腔内播散的风险,并导致较差的预后.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例患者腹腔镜下经分碎器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腹胀,考虑为子宫平滑肌肉瘤盆腹腔广泛播散,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辅助化疗的诊...  相似文献   

6.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2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腹腔镜子宫切除术126例(腹腔镜组),和同期行开腹手术108例(开腹手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比较。结果:腹腔镜组<12孕周子宫平均手术时间低于相应开腹手术组(P<0.05)。<12孕周子宫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少于相应开腹手术组(P<0.05)。开腹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1例(10.19%),腹腔镜组8例(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虽有少数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但随着手术操作技巧的提高,医疗设备的更新,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例逐年增多。在该类手术中,由于应用子宫肌瘤分碎器,得以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肌瘤或全子宫切除术,达到微创的目的,使广大患者获益。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当该类技术误用于子宫肉瘤时,可引起患者面临子宫肉瘤扩散的风险。就此美国FDA网站于2014年4月17日发布了“子宫肌瘤分碎器在子宫切除术和肌瘤切除术中应用的警示”(warns against morcellation in hysterectomy,myomectomy)。该警示的发布,引起了妇产科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如何面对,究竞如何确保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恶性肿瘤患者免遭腹腔内扩散的危险。本期组织了国内专家进行评论,以期广大妇产科医师能正确使用微创技术,并使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01—2016-08-01因子宫肌瘤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全子宫双输卵管切除术的绝经前患者50例(手术组),其中开腹组23例,腹腔镜组27例;选取同期绝经前健康女性112例(健康组),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对参与者的性生活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健康组与手术组FSFI总分分别为(24.58±4.35)分与(18.35±9.6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FI主要测量性欲望、主观性唤起、性活动时阴道润滑性、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性交痛6个方面。比较健康组和手术组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在性欲望、主观性唤起、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活动时阴道润滑性、性交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FSFI总分分别为(17.11±10.30)分和(19.41±9.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可明显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性生活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病例资料,探讨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治的27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0例患者中有子宫肌瘤相关症状者206例,64例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270例患者有244例经手术治疗,开腹全子宫切除54例,腹腔镜全子宫切除40例,开腹次全子宫切除18例,腹腔镜次全子宫术12例,开腹子宫肌瘤挖除术32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66例,经阴道子宫肌瘤摘除4例,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18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有症状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和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临床常见,但子宫肌瘤发生肉瘤变则少见。子宫一旦发生肉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不佳。在早期常无有效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筛查和鉴别。若将肉瘤当作肌瘤进行腹腔镜下直接旋切,必然导致肿瘤碎屑及细胞播散,引起盆腹腔的广泛转移。因此,如何早期进行鉴别诊断,术中如何避免旋切带来的播散成为治疗的关键。文章就子宫肌瘤,子宫肉瘤鉴别诊断、腹腔镜下肌瘤旋切手术播散的预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源性寄生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例医源性寄生子宫肌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及防治。结果:4例患者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史或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史,术中均应用粉碎器,病理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术后42~69个月复发。1例表现为腹痛、腹胀,1例表现为腹部包块,2例无症状为常规体检发现。再次手术方式为开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探查术,切除病灶,其中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平滑肌瘤及腺肌瘤,结局良好。结论:应用粉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或子宫切除手术会增加寄生性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操作中避免组织残留,术后结合其他相关治疗,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寄生性子宫肌瘤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后继发医源性寄生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例寄生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有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史。发病年龄29~47岁,中位年龄38岁。2例表现为月经增多;1例自行触及下腹部包块;另4例无任何症状。本次发病距前次手术间隔4~8年,中位时间7年。寄生性平滑肌瘤均为多发,位于盆腹腔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卵巢、阑尾、腹壁瘢痕,直径0.5~12 cm。切除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平滑肌瘤,伴有玻璃样变(2例)、梗死(2例)或黏液变性(2例)。术后随访9~161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例复发。结论:寄生性平滑肌瘤可继发于应用分碎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术后,经个体化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与开腹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得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优点。方法 选择1998年4月~2004年10月我院单发子宫壁间肌瘤39例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其中腹腔镜下手术20例,开腹下19例.对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LM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美观等优点。结论 LM具有微创、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保留器宫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3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56.3%(18/32)的患者同时表现出发热、腹痛及盆腔包块。3例(9.4%)重症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术前正确诊断率12.5%(4/32)。腹腔镜手术组较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P0.05);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患者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率71.9%(23/32),中位随访时间72月(7~191月)。1例患者术后8月盆腔脓肿复发,复发后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术后6~12月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7例不孕患者,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至活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半数以上患者可同时出现发热、腹痛及盆腔包块,严重者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术前诊断率低。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有一定的优势,必要时应行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学特点、术后肌瘤残留、复发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期行腹腔镜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4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313例、开腹148例,比较其一般情况、围手术期特点、术后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结果开腹患者剔除最大肌瘤直径(7.6±3.0) cm、剔除肌瘤数目(5.6±5.5)个、剔除肌瘤重量(308 ±364)g均高于腹腔镜患者[分别为(6.8±2.0) cm、(2.4±2.1)个、(140±109)g],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腹腔镜患者相比,开腹患者的手术时间长[分别为(74 ±35)、(89±32) min]、术中失血量增多[分别为(149±252)、(239±251)ml]、围手术期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程度增大[分别为(15±12)、(22±14) g/L]、术后住院时间增加[分别为(4.4±1.3)、(6.4±1.6)d],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腹腔镜与开腹患者术后残留率(分别为2.6%、1.4%)、复发率(分别为11.1%、12.3%)、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9.2%、9/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数目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OR=2.805,95%CI为1.192 ~6.601,P=0.0180)。所有术后妊娠患者均未发生妊娠中子宫破裂。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子宫患者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大部分的子宫肌瘤手术可以通过腹腔镜完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残留率高于开腹术式,但术后短期复发率相近。多发肌瘤是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肌瘤数目≥4个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率增加。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各40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较开腹手术组少,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不孕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术与开腹手术后仍然不孕的原因。方法 :选择 10 3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 ,分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两组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 3~ 6个月 ,随访患者 2年内妊娠情况 ,分析术后不孕的原因。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 2年内妊娠率为 5 5 .2 0 % ,开腹手术 5 0 .0 0 % ,总妊娠率为5 2 .74 % ,两组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程度与输卵管通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不孕原因中 ,输卵管不通占 37.2 1% (16 / 4 3) ,子宫腺肌病 13.95 % (6 /4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 9.30 % (4/ 4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肌瘤 6 .98% (3/ 4 3) ,既往有两次开腹史者 4 .6 5 % (2 / 4 3)。另外还有 2 7.91% (12 / 4 3)输卵管通畅但不孕原因未明。结论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应选手术治疗 ,有条件首选腹腔镜手术 ;术后不孕与输卵管不通关系密切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肌瘤及腺肌病等也是不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经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治疗的休克型异位妊娠128例,其中腹腔镜手术组52例,开腹手术组76例,对两组术中、术后及预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腔镜组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镇痛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时有效抗休克治疗的情况下,腹腔镜手术治疗休克型异位妊娠安全可行,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9.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251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记录检查结果,分析定期随访并资料齐全的234例患者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共54例(23.1%,54/234)复发.腹腔镜组复发44例(24.2%,44/182),经腹手术组复发10例(19.2%,10/52),两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大小、肌瘤大小和数目是复发的相关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的3个相关危险因素为肌瘤≥10 cm(P=0.004);多发肌瘤(P=0.001);肌壁间肌瘤(P=0.021).复发患者中3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5.6%,3/54),2例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行肌瘤剔除术.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不增加复发机会,复发的3个危险因素是肌瘤≥10 cm、多发肌瘤以及肌壁间肌瘤.  相似文献   

20.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4年4月关于电动子宫分碎器在子宫肌瘤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声明引起了妇科学界的热议。该声明关注了一个焦点话题:肿瘤的腹腔播散将使预后不良。因此,避免分碎器在明确或可疑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中使用是合理的忠告。另外,术前筛查患者常见(年龄的增长、绝经状态)及罕见[儿童期视网膜母细胞瘤史、他莫昔芬用药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