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体益生菌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体益生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体益生菌药物不仅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疾病以及补充微量元素。现综述该类药物的常规用法及其新增加的许多用途,展示了人体益生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新动向,使该类药物在临床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作为人体肠道正常菌群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益生菌也随之在胃肠道疾病、肥胖与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抑郁症的防治等许多方面得到应用。益生菌在肾结石和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可能为我们攻克癌症难题提供新思路。与此同时,应用益生菌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也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周杨  朱俊博  李向阳 《药学研究》2021,40(4):255-26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不仅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糖尿病等多种非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铋剂、益生菌及中药等。然而,面对我国基数庞大的感染人口,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却在逐年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联合用药方案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将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联合用药方案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消化系统疾病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人体微生态学的许多基本规律都是从消化系统微生态学中研究得出的。近年来,由于临床上一些治疗手段的应用使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和失衡。从而导致临床疾病发生。而疾病本身也可引起或并发菌群失调使病情复杂化。为了使人体菌群重新恢复平衡。当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微生态制剂,并已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问世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降低了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死亡率,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然而,抗生素这把双刃剑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引起了细菌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呈不断增长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亦破坏了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结构,导致人体微生物菌群的紊乱,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体正常微生物菌群对付外来 “病原菌”也有自己的应对措施,这些策略有望被开发成抗生素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目前,科学家针对这些策略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今后新型抗感染治疗和药物开发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文杰  林琳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11):3486-3490
益生菌是一类活的非致病性微生物,大量摄入能够使人体肠道菌群正常化,并对健康有潜在益处。自身免疫病是一类由于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而导致器官组织损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有研究证实其发生与菌群失调有关,传统的自身免疫病治疗药物常引发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使得疗效受限。益生菌已被证实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益处,且具有菌株特异性,探究益生菌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是目前一大焦点,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宇 《安徽医药》2007,11(2):169-170
对益生菌的定义、分类、临床应用标准进行分别阐明,对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免疫调节、非免疫防御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包括新生儿黄疸的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儿期营养进行介绍,旨在使广大儿科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益生菌制剂,使此类药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22,(1):136-140
细菌屏障对黏膜的保护作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微生物群在人体的各个角落发挥作用。一方面有益菌增强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菌群失调导致炎症等疾病的产生。大量研究证明了益生菌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的功效,因此益生菌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被用作佐剂。本文总结了益生菌在不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展望了益生菌在未来取代抗菌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营养不良严重威胁儿童生长发育,是急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肠道菌群调解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影响机体健康。研究发现提高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可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近年来相关研究也佐证了营养支持和益生菌介入对肠道菌群的有益影响。因此本综述从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入手,探讨其与儿童营养不良的关系,着重分析益生菌在治疗儿童营养不良方面的影响,从而根据“个性化”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益生菌“精准治疗”方案,为预防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盐酸戊乙奎醚为新型抗胆碱能药物,因其独特的作用特点和较少的不良反应而呈现出广阔的治疗前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有机磷中毒、改善微循环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重点就盐酸戊乙奎醚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而益生菌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腹泻、肥胖、肝脏损伤、肿瘤等疾病中展示良好的效果,其临床制剂的开发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益生菌制剂的广泛使用,益生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需要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益生菌制剂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益生菌精准治疗及拓展益生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138-3139
微生态制剂能使微生物菌群重新获得平衡,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已证实安全、有效。应用微生态制剂来重建人体菌群平衡,控制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以及菌群失调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等方面已取得成效。现就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益生菌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倩 《天津药学》2005,17(1):56-58
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成为许多临床问题的诱因。益生菌制剂通过屏障、增强免疫、抑制有害菌等途径,调节、恢复人体正常菌群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的目的,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腹泻、消化性溃疡、细菌性阴道炎以及便秘等,是一类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大量新的高效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人体正常茵群发生改变和失衡,从而导致临床疾病的发生。为了使微生物菌群重新获得平衡,治疗或治愈疾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临床应用受到了关注和重视,笔者对近年来研究状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西医认为内分泌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异位、精神压力过高为导致IBS的常见致病因素。目前,随着人们对IBS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被认为是导致IBS的重要因素,促炎因子过度释放、抗炎因子分泌不足最终导致IBS。西医治疗IBS通常疗程长、费用高、不良反应多。近年来,我院采用益生菌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对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管理,为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处方8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总结,并分析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用药特点。结果在本组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疾病多采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对于因病毒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多采用补液、补充益生菌等对症治疗,其他或采用阿托品、妈咪爱、思密达等对症治疗。结论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规范用药,合理用药,提高医师的用药水平,从而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人体胃肠道内存在着约10^14个微生物,其中细菌有超过1000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复杂的开放式微生态环境!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会与外界环境及人体建立起一个动态的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平衡的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肠道菌群的平衡被打破,轻则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则影响免疫系统,甚至诱发癌症。此外,肠道菌群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肥胖、结肠癌等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对肠道微生物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发现益生菌在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疾病防治和保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态参与机体生理、代谢、营养、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其中消化系统受肠道微生态影响最大。肠道菌群失调(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是许多疾病发生的病因或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一些全身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其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一些肝胆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关系的研究中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本文重点阐述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机制及影响,加强临床工作者对相关疾病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结核病与消化系统疾病重叠,治疗过程中出现矛盾或二者疾病症状主次发生变化,而由于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终止抗痨治疗或暂停抗痨药物的应用,形成复治结核病、耐药结核病(DR-TB)、甚至引超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发生,而此种现象在临床上确有很多病例。如何达到实施督导下治疗和全程治疗的目的,兼顾治疗并存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我们探讨分析的问题,也是目前缩小或减少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范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