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离体的豚鼠耳蜗即刻灌流一氧化氮供体(DEA-NO)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ODQ),来改变耳蜗组织中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以便进一步研究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途径在耳蜗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4只纯种白色雄性豚鼠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灌流人工外淋巴基础液、DEA-NO/人工外淋巴基础溶液、ODQ+DEA-NO/人工外淋巴基础溶液,收集耳蜗组织标本;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耳蜗组织中cGMP的含量。结果 向离体耳蜗中灌注1mM DEA-NO溶液可以引起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的显著增加,先灌注ODQ,后灌注1mM DEA-NO,耳蜗组织中cGMP合成量明显少于单独灌注1mM DEA-NO,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离体的豚鼠耳蜗即刻灌流一氧化氮供体(DEA-NO)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ODQ),可以作用于NO/cGMP途径,改变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同时用放射免疫测定耳蜗组织中cGMP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及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内灌注或蜗窗灌注固定法,对16侧妊娠16周至足月胎儿耳蜗进行全耳蜗外测壁软组织铺片观察。结果表明:(1)各胎龄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组成、分布、形态结构差别不大;(2)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亚系,即与内、外淋巴相关的微循环亚系;93)采用心内灌注固定法研究耳蜗微循环的形态结构优于其他固定法可排队血管内血球,使微血管清晰易辨。讨论了胎儿耳蜗外侧壁微循环的发育、组成、分布及循环径路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量组织溶浆电泳方法测定健康豚鼠耳蜗外淋巴、血管纹、Corti氏器和前庭膜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并与血清及脑脊液比较,发现耳蜗各组织具有特异性的LDH酶谱且与血清不同,讨论了可能影响耳蜗外淋巴LDH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外淋巴瘘的毛细胞凋亡与听力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外淋巴瘘时的毛细胞凋亡现象及其在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25只豚鼠行外淋巴瘘造模后利用光镜,TUNEL标记技术,耳蜗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测指标。结果:(1)外淋巴瘘早期(0h组,2h组)8只豚鼠形态正常,无毛细胞凋亡,随着外淋巴瘘时程延长,毛细胞凋亡数增多,耳蜗毛细胞凋亡出现概率分别为造瘘后1d组(1/6只),2d组67%(4/6只)和7d组80%(4/5只);(2)外淋巴瘘造模后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报道耳蜗内静息电位(*P,80mV)由两部分组成:正电位(+EP)约110~120mV,源于血管纹内K”向内淋巴的主动转移;还有内、外淋巴间的潜在负电位(-EP)约30~40mV。正常豚鼠在短暂缺氧期,+EP消失而出现一EP,因此认为EP可能是两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为此作者对毛细胞正常或损伤情况下,耳蜗十EP与K”主动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取45只耳廓反射正常的健康豚鼠,分为正常组及致警组,用高浓度(400mg/kg体重)卡那霉素选择性破坏毛细胞直到耳廓反射消失。用苯巴比妥销(30mg/kg作重)麻醉,盐酸简箭毒硷(ling/kg体…  相似文献   

6.
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损伤对耳蜗内淋巴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某些内耳疾病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区域频率听力下降与耳蜗局部血流改变的关系,采用光化学方法造成耳蜗外侧壁微区微循环血管损伤,应用活体耳蜗微循环与内淋巴电位(EP)同时观察记录的方法,观察了不同损伤面积的微循环改变对内淋巴电位的影响。实验应用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超高压汞灯作为激发光。实验发现相对较小面积的耳蜗外侧壁微循环损伤组(0.2mm×0.4mm)EP无明显变化;相对较大面积的损伤组(0.2mm×0.8mm)EP轻度下降,但这种下降与正常对照组EP变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EP虽产生于血管纹,但小面积血管纹微循环损伤不引起EP的明显变化,说明耳蜗局部代偿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内耳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噪声损伤后耳蜗外毛细胞内单链DNA和EndoG的变化,探讨耳蜗外毛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MNNG耳蜗灌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小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分离解剖耳蜗后,用碘化丙啶(PI)染色细胞核、Pholloidin染色F—actin,免疫荧光抗体分别染色单链DNA(ssDNA)、核酸内切酶G(Endonuclease G EndoG)和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s,AIF),制备耳蜗铺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凋亡和坏死毛细胞内的荧光信号变化。结果(1)暴露于120dB SPL的白噪声环境中每天4小时,连续2天后引起豚鼠和小鼠耳蜗外毛细胞凋亡时,其细胞核内产生ssDNA,而在正常细胞内没有三ssDNA;(2)在正常情况下,EndoG分布于耳蜗毛细胞的细胞核外,在暴露于上述噪声后发生凋亡和坏死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中,EndoG从细胞核外转移到细胞核内,细胞核中的EndoG显著增加;(3)豚鼠耳蜗外淋巴灌流烷化剂MNNG后发生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和坏死,在凋亡和坏死的耳蜗外毛细胞中,AIF自线粒体转移到细胞核,其变化与噪声损伤引起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和坏死时一致。结论噪声刺激或烷化剂MNNG灌流后,造成耳蜗外毛细胞DNA损伤,产生ssDNA,引起AIF和EndoG自线粒体释放,激活Caspase-3,AIF和EndoG进一步向细胞核转移,最终使细胞核内的DNA降解,导致耳蜗毛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在豚鼠耳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NO在内耳的作用,采用外淋巴给药途径,观察一氧化氮气体(NO)、L-精氨酸、硝普钠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拮抗剂N-甲基-L-精氨酸对耳蜗蜗内电位(EP)、复合动作电位(CAP)及耳蜗微音器电位(CM)的影响。结果表明,N-甲基-L-精氨酸可以使EP减小50%,CAP振幅降低33%及CM振幅略有降低,在此基础上,用L-精氨酸外淋巴灌流可以逆转N-甲基-L-精氨酸所致的改变。NO持外淋巴缓释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淋巴液部分丢失导致压力降低对耳蜗功能的影响,为相关临床手术和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为外淋巴液瘘降低外淋巴压力但不损伤耳蜗内结构,记录60只豚鼠造瘘前及造瘘后2小时耳蜗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和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幅度的变化。结果外淋巴压力降低可导致CM幅度轻度下降(P〈0.05),CAP阈值略有上升(约5 dB SPL)(P〈0.05)。结论外淋巴液部分丢失使外淋巴压力降低,在不损伤耳蜗内结构的情况下,可导致CM幅度下降。CAP阈值上升,但影响程度不大。在不损伤耳蜗内结构而仅丢失少量外淋巴液的条件下,相关的手术或动物实验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素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耳蜗外淋巴灌流技术、微电极技术及扫描、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先服甲状腺素(10mg)三次后行外淋巴灌流卡那霉素(10^-3g/ml)1小时的豚鼠实验组(T/K)蜗内电位(EP),耳蜗微音电位(CM)和毛细胞的亚微结构变化,并与单纯灌流卡那霉素(10^-3g/ml)的豚鼠对照组(KM)进行比较,发现3组动物EP无明显差异;实验组(T/K)的CM下降较对照组(KM)少,两者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动物外毛细胞损伤较对照组动物轻,提示甲状腺素可能直接作用于听毛细胞,减轻卡那霉素对内耳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在豚鼠耳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NO在内耳的作用,采用外淋巴给药途径,观察一氧化氮气体(NO)、L-精氨酸、硝普钠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拮抗剂N-甲基-L-精氨酸对耳蜗蜗内电位(EP)、复合动作电位(CAP)及耳蜗微音器电位(CM)的影响。结果表明,N-甲基-L-精氨酸可以使EP减小50%,CAP振幅降低33%及CM振幅略有降低,在此基础上,用L-精氨酸外淋巴灌流可以逆转N-甲基-L-精氨酸所致的改变。NO持续外淋巴缓释能使N-甲基-L-精氨酸导致的EP、CAP及CM的改变恢复,并超过正常,随之出现快速下降。外淋巴灌流硝普钠后,EP、CAP及CM短暂升高后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CAPN1波及CM潜伏期的变化规律与其振幅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在生理条件下维持内耳功能,可能参与耳蜗毛细胞微机械特性及敏感性的调节,过量表达可以产生耳蜗毒性  相似文献   

12.
两种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在手术及醛固酮引起的内淋巴积水豚鼠耳蜗及内淋巴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手术组、醛固酮注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通过手术阻塞内淋巴囊和腹腔注射醛固酮的方法制造出两种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豚鼠耳蜗及内淋巴囊中AQP1的表达,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手术组出现中、重度内淋巴积水,以顶回最为明显,自顶回向底回减轻;醛固酮注射组出现轻、中度积水,积水多位于底回。两组积水动物模型中AQP1表达的部位与对照组相同,手术组耳蜗与对照组相比AQ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8,P〉0.05);醛固酮组耳蜗AQP1表达低于对照组(t=6.609,P〈0.01);对照组与醛固酮组内淋巴囊AQ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8,P〉0.05)。醛固酮组耳蜗外侧壁组织中AQP1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t=13.626,P〈0.01)。结论AQP1在手术引起的内淋巴积水中表达没有改变,在醛固酮引起的内淋巴积水中表达下降。AQP1在豚鼠内耳中的表达可能受离子浓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耳蜗内环境改变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姜伟张敬人江平汪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是诱发性耳声发射的一种,其与耳蜗内环境变化的关系尚不确定。我们利用速尿对耳蜗的毒性作用,给豚鼠静脉注射速尿后观察内淋巴电位(EP)及DPOAE的改变,探讨耳蜗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外淋巴倭(P*F)目前尚无公认的客观的诊断方法。以往外淋巴瘦诊断与处理的报道集中在楼骨切除术后并发症上。近年来,有人提出外淋巴接可能是不明原因的听力丧失和(或)眩晕患者的致病原因。文献中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择6只健康成年猫,人为地造成单侧外淋巴倭。由于耳蜗外淋巴液被认为是脑脊液超滤液,因而选择非离子顺磁性的gado-diamide作为增强剂,鞘内注射以期造成外淋巴疾增强的影像。增强磁共振表明耳囊外淋巴与存在于同侧乳突腔增强的外淋巴液汇合信号强度明显增加,显示外淋巴漏入中耳腔。认为此种方法对猫耳囊和整个迷…  相似文献   

15.
从手术治疗耳硬化症患者外淋巴胰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浓度的研究发现,该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酶的平衡突然逆转,胰蛋白酶活性正器平衡的破坏导致耳蜗衰退.对规1份外淋巴标本进行分析,指出在与胰蛋白酶的平衡关系中,a。一巨球蛋白与出一抗胰蛋白酶有协同作用,在耳硬化症病例,al一抗胰蛋白酶的浓度普遍减低,协同作用尤为重要。。在本病的酶机制中。1一抗胰蛋白酶和。:一巨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主要的,如酶平衡遭破坏,胰蛋白酶含量增加,损伤毛细胞造成耳蜗变性,在溶骨的早期胶原纤维受累,继而引起假哈弗氏骨的重建。该作者证实,…  相似文献   

16.
重组腺病毒构建及介导报告基因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为利用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基因转导内耳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携带有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将重组腺病毒经耳蜗底回途径导入豚鼠耳蜗鼓阶外淋巴后,观察手术后不同时间GFP基因在豚鼠耳蜗内的表达、分布情况;检测手术前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观察手术和病毒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结果:构建的重组腺病毒经酶切电泳鉴定正确;豚鼠耳蜗底回途径导入腺病毒24 h后即有报告基因表达,3 d后最高,表达时间可持续2周以上;报告基因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血管纹、鼓阶外淋巴面的间皮细胞和耳蜗Corti器等部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在各组动物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该方法构建的腺病毒可以介导报告基因在豚鼠耳蜗中表达,并且对豚鼠听觉功能无明显影响,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在同一个耳蜗标本的外淋巴液样品中同时检测Mg^2+和Ca^2+含量的方法。方法从健康杂色豚鼠的离体耳蜗采取外淋巴液样品,应用离子色谱法检测耳蜗外淋巴液样品中的Mg^2+和Ca^2+含量。结果正常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Mg^2+浓度为(0.59±0.07)mmol/l、Ca^2+浓度为(2.22±0.3)mmo]/l。结论用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检测同一耳蜗外淋巴液标本中不同离子的含量,该方法为研究耳蜗液体的离子成分及其含量提供了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大鼠单侧耳蜗损毁后下丘r-氨基丁酸及其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单侧耳蜗损毁前后不同时期,下丘中r-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及其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变化,初步探讨去传入损伤后GABA在听觉中枢重组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和单侧耳蜗损毁后1周、2周及1个月组。于规定时间内检测并比较耳蜗损毁前后GABA含量及其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损毁后1周,下丘中GABA含量及其神经元数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下丘中GABA含量及其神经元数量稍上升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至术后1个月,下丘中GABA含量及其神经元数量上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耳蜗损毁后,GABA含量及其阳性神经元数量在下丘中呈一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说明GA—B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了耳蜗毁损后听功能的重组过程,提示GABA在单侧耳蜗损毁后听觉中枢的重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病理内耳外淋巴新生的临床研究(摘要)王正敏外淋巴有耳毒药物蓄积、钾污染、微生物侵袭、免疫反应、微血管栓塞和代谢失常均可损害蜗管、Corti器和耳蜗前庭神经。以健康或合成的外淋巴置换病理外淋巴有可能避免、减轻或中止破坏过程。利用自身新生外淋巴代替病理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对耳蜗外淋巴Ca2 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天麻素对噪声性聋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3组,8只为对照组,未作噪声暴露,17只为噪声暴露组,17只为噪声 天麻素组,用天麻素预防,用微量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耳蜗外淋巴Ca2 含量,检测噪声暴露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噪声暴露组耳蜗外淋巴平均Ca2 含量(113.67±42.22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96.91±47.10μg/ml)(P<0.01),噪声 天麻素组耳蜗外淋巴平均Ca2 含量(151.15±60.65μg/m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后,噪声 天麻素组、噪声暴露组ABR阈值均显著升高(P<0.01),但噪声暴露组(88.53±5.08dBSPL)高于噪声 天麻素组(83.68±4.93dBS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噪声暴露可降低耳蜗外淋巴Ca2 含量,后者是噪声致聋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天麻素能减轻噪声暴露引起的外淋巴Ca2 下降,对噪声性聋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