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10年来人们对术后肠梗阻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复习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西医常规治疗加中药 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炎、补充各种维生素、电解质,注意酸碱平衡。吴氏等用复方小承气汤(大黄6g、枳壳10g、厚朴10g、莱菔子15g、桃仁12g),日1剂早晚由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后放开,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8例,  相似文献   

2.
一、治疗方法:①由大黄、芒硝、枳实、川朴、莱菔于、赤芍、丹参、桃仁组成水煎剂,二次共煎200毫升~300毫升;先由胃管注入100~200毫升,若梗阻未缓解可重复注入。若无呕吐可口服。②口服中药1~2小时后,可用复方承气汤100~200毫升保留灌肠,③配合针灸,取穴:足三里,内关(均取双侧),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以达止痛、止呕,且有助排气通便。④禁食,胃肠减压、输液例为常规。二、疗效:蛔虫性肠梗阻35例,粪便、食物堵塞性肠梗阻12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均治愈;粘连性肠梗阻22例,治愈19例,中转手术3例:肠套叠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内注入或高位保留灌肠以及胃肠减压及补充水电解质能量及维生素使用抗菌素等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5例;治愈6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3%。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92年以来采用中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病人 ,使其症状缓解、痊愈 ,非手术治愈率 77.8%。减少了手术痛苦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起到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共 31例 ,女 12例 ,男 19例 ;年龄在2 5~ 75岁之间。 2 6例为手术后病人 ,5例为腹膜炎治愈后病人 ;不全梗阻 14例 ,完全梗阻 17例。均为单纯性肠梗阻 ,无腹膜炎体征 ,梗阻时间 4 8小时内。治疗方法 :在常规的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基础上 ,经胃管注入液体石腊油 30~ 50ml,然后将煎好中药注入 10 0ml。 6~ 8小时可重复 1次。中药以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泛影葡安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的价值.方法:将2000年9月~2006年8月收治的93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均于胃肠减压后60分钟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40ml加生理盐水40ml,央闭胃管2小时后继续胃肠减压.分别于4、8、12、24、48小时摄腹平片,系列观察造影剂是否到达结肠.结果:74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手术治疗19例,全组病例均获治愈.结论:早期应用泛影葡安可以较早判断肠梗阻程度、预判是否需行手术,且泛影葡安对肠梗阻也有治疗作用,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适用、安全、廉价、方便性,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复元汤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在腹部手术进行后8小时,用胃肠复元汤(生黄芪15g、太子参10g、苏梗10g、桃仁10g、枳壳10g、大黄15g、炒菜菔子20g、木香10g、赤芍15g、蒲公英30g)取水300~400ml煎至200ml,取汁备用。对于未放置胃肠减压管者,术后8小时口服80-100ml,4小时后再口服60-80ml。对于放置胃肠减压管者,术后8小时从胃管注入80-100ml,夹闭胃管2—3小时,然后再行胃肠减压。4小时后再从胃管注入60~80ml。结果:用药组排气时间为9~74小时,平均时间为35小时;对照组排气时间为24—140小时,平均为60小时。用药组的腹部手术后通气时间比对照在明显提前。两组均未发生腹腔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腹部手术后采用胃肠复原汤可促使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且药源广泛,制作使用方便,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光熙 《四川中医》1998,16(11):56-57
承气汤系列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场、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和增液承气汤。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若运用得当,其效果显著,现就此略谈一点体会。1在梗阻性急腹症中的应用梗阻性急腹症病人,严重时出现明显的痛、吐、胀。闭症状。患者肠气不通,腹胀、腹痛剧烈,呕吐频繁,不能进食,非常痛苦。此时一旦病情明确,急投以复方大承气汤作胃管注入和保留灌肠,疗效较佳,肠道通畅率达80%左右。使用方法:厚朴、炒菜菔子各30g,枳实20g,桃红12g,赤芍15g。用水800ml先将上5药煎沸15分钟,再加大黄15g同煎5分钟,取汁500ml,加入芒硝15g溶…  相似文献   

8.
大承气汤低压保留灌肠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治疗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共观察112例,并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35~76岁,平均57岁;对照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3岁。两组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持续泵入奥曲肽、抗生素应用等治疗。对照组以200ml植物油匀胃管灌注,1次/d。治疗组以复方大承气汤200ml自胃管灌注,1次/d。两组均治疗3d。结果:治疗组56例,治愈52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愈率93%,有效率96%;对照组56例,治愈35例,好转5例,无效16例,治愈率63%,有效率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大承气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消胀止痛作用,对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起到良好作用,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每日二次,胃管内注入.配合禁食、持续性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等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0例粘连性肠梗阻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24例痊愈,其中6例转手术治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降低手术率、减轻患者痛苦等,明显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胰腺炎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共7例,男3例,女4例;年龄60~79岁3例,80~84岁4例;平均年龄为77.1岁。全部患者均符合《临床胃肠病学》急性胰腺炎重症型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 禁食,胃肠减压,输液,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吸氧,常规使用抗生素。 中药采用生大黄粉3g加温开水100ml从胃管注入,每d2次;生大黄30g煎汤3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d2次;并用中药汤剂,治则为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活血理气。方用小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川朴10g、黄芩10g、黄连5g、栀子10g、蒲公英30g、赤芍10g、丹皮10g、延胡索20g、广郁金10g,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较理想方法。方法:采用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常规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结果:60例中,保守治疗52例痊愈,痊愈率86.6%,8例中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加味大承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肠梗阻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90~2000年10月,对60例胃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其中 54例获得缓解,缓解率为90%。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胃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男52例,女8例。年龄在40~70岁之间,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52例,姑息手术8例。方用大承气汤加味,药用大黄(后下)5~15g,芒硝(冲服)10~15g,枳实15~20g,厚朴15~20g,桃仁10~15g,赤芍10~20g,莱菔子15~25g。加水500ml,煎至200ml,将胃管抽空后,分2~3次注入…  相似文献   

13.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红霉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志超 《陕西中医》2008,29(5):545-546
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并联合红霉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及静滴红霉素。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无效3例,治愈率92.5%,治愈时间3~7d,平均5d,对照组治愈20例,无效8例,治愈率71.4%,治愈时间6~11d,平均9d。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复方大承气汤联合红霉素在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应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加味承气汤,100ml/次,口服或胃管注入,后夹胃管2~3h,1次/d。观测肠梗阻症状、治疗效果、肛门排气时间、腹胀腹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在治疗5d之后对其疗效进行判定。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10%,观察组总有效率93.40%,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肠梗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对56例肠梗阻病人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抗感染和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灌注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54例取得满意疗效,2例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能有效治疗肠梗阻,且具有无创伤、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98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10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16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阑尾切除术后102例,消化道穿孔26例,胆囊切除术36例,胃大部切除术12例,腹部外伤术后40例。男146例,女70例;年龄10~82岁,平均49岁。治疗方法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常规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复方大承气汤药物组成:生大黄12g(后下),枳实15g,厚朴15g,炒萝卜子20g,木香15g,陈皮15g,当归30g,桃仁15g,丹参30g…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对56例肠梗阻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抗感染和中药复方大承气汤胃管灌注治疗。结果:治愈49例,好转5例,2例转手术治疗。结论:中西医结合能有效治疗肠梗阻,具有无创伤、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对5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甘露醇灌肠、腹部外敷芒硝联合复方大承气汤等治疗全愈出院;治疗时间4~30d,平均8.6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结合腹部X线平片一般诊断不难。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先行保守治疗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胃肠减压,抗生素头孢噻肟纳4g+0.9%生理盐水200mlq12h/d,静滴,保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2~3h后,经胃管注入中药,防止呕吐或减少呕吐,发挥中药效力。辨证治疗:实热,寒实,肠燥津枯。颠簸:取俯伏膝肘位,加大肘膝关节间距离,充分暴露下腹部。术者在患者一侧用双手在患者腹部两侧上下或左右震荡,震度由小渐次扩大,以能忍受为度。5~10min/次,根据情况可反复应用。按摩:取仰卧位,术者以双手轻而有力顺扭转相反方向按摩,同时多次改变体位,以助膨胀肠袢之回旋复位,按摩时以舒适为宜。若为蛔虫性肠梗阻,以轻揉手法将蛔虫团块揉散。电针:取足三里、上巨虚、内关、天枢、中脘穴,强刺激电疗30~60min,2次/d,止痛、止呕和肠梗阻。灌肠:经胃管注入2%温盐水400~800mL,或用复方大承气汤,200~300mL点滴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利于排气、排便、解除梗阻症状。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40例。好转25例,无效22例(中转手术20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76.4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1992年 10月~ 1996年 5月 ,笔者将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应用于 47例胃大部切除术 ,并设对照组对比分析了两组的近期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93例均为本院外科择期胃大部切除患者 ,将应用中药复方大承气汤 47例患者为甲组 ,行插胃管并常规胃肠减压的 46例为乙组 ,甲组男 42例 ,女 5例 ,年龄 2 2~ 5 7岁 ,平均 41 5岁 ;乙组男 38例 ,女 8例 ,年龄 2 3~ 5 4岁 ,平均 42 2岁。两组病种及术式基本相同 ,术前均无严重合并症及电解质紊乱。观察方法甲组 :不留置胃管 ,术中于胃肠吻合将毕时插入导管至空肠输出袢或BillrothI式十二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