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统计初治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生率,并分析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致病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且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620例肺结核病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发生肝损伤,将其分为有肝损伤组(117例)和无肝损伤组(503例)。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性别、病程、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肝炎史、糖尿病、血压水平、身体质量指数、保肝药服用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饮酒、吸烟、HbsAg阳性、高血糖、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未服用保肝药是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DIL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饮酒、吸烟、HbsAg阳性、高血糖、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未服用保肝药是初治肺结核患者发生DILI的危险因素。 结论 初治肺结核患者临床服用抗结核药物后,易发生DILI,而高龄、饮酒、吸烟、HbsAg阳性、糖尿病、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未服用保肝药是患者发生DILI的危险因素,应对这些因素进行高度重视,并给予个性化防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结核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在抗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肝损伤是结核患者停止治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有报道观察的446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10.76%。而且资料显示,本病多发生于老年、营养不良、酗酒、乙肝病毒感染,或既往有肝病史、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等高危险因素人群中。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护肝方法,是患者坚持抗结核治疗,减少结核耐药和复发的关键。笔者查阅了近几年来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中医药治疗的有关文献,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9,(1):67-70
目的:探讨初次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初次抗结核治疗患者并发DILI提供帮助。方法:依据是否并发DILI将528例初次入院接受诊治的肺结核患者分为DILI组和非DILI组。整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DILI组发病的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易发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的528例肺结核患者治疗期间81例发生DILI,发病率为15.34%;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用药治疗20~60d(61.73%);发病年龄主要分布于40~60岁(56.79%),其次为60岁及以上人群(20.99%);发病类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88.89%)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乏力、纳差、食欲减退、尿黄等,无明显临床症状者35例(43.2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酗酒、心血管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脂肪肝、内分泌性疾病、乙肝病毒携带、未服用保肝药物均为初次抗结核治疗DILI发生极显著性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年龄≥40岁、BMI≥28kg/m2、呼吸衰竭、则为初次抗结核治疗DILI发生显著性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初次接受抗结核治疗者在服药20~60d多会发生肝细胞损伤型DILI发病,尤其是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DILI发病患者常表现为巩膜皮肤黄染、乏力、纳差、食欲减退、尿黄等临床特点,而年龄≥40岁、BMI≥28kg/m2、吸烟、酗酒、呼吸衰竭、心血管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脂肪肝、内分泌性疾病、乙肝病毒携带、其它病毒性肝病史、营养不良、未服用保肝药物均是诱发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详细讲解DILI发病临床症状,密切关注临床特点,做好针对性干预措施,做好结核性DILI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 对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肺结核病人抗结核后出现肝损害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所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8周内的强化期。结论 通过对抗结核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不但有助于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还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尤媛媛  任鹏飞  陈裕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22-2124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河南省传染病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50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描述患者一般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50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中男性占74.62%(485/650),务农务工人员占47.69%(310/650),平均年龄(53.25±18.31)岁,初治患者451例,复治患者199例。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治疗史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0~59岁年龄人群、务农务工人员以及治疗史是发生耐多药结核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30~59岁年龄人群、务农务工及有结核病治疗史的患者是发生耐多药结核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751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伤与年龄、饮酒史、乙肝病毒携带、治疗方案有关.年龄>60岁占58.8%(47/80).且患者年龄越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越高,有饮酒史占47.5%(38/80),乙肝病毒携带占45.0%(36/80).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显示,四联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50.0%).结论 抗结核药能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均能迅速恢复正常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74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合并组,213例单纯性COPD患者作为单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组出现消瘦和低热的比例分别为31.6%和42.5%,均高于单纯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结核接触史、粉尘接触史、咳嗽病史、营养不良史和应急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结核接触史、粉尘接触史和应急情况均是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结核接触史、粉尘接触史和应急情况均是COPD合并肺结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研究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相关症状和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0例肺结核患者,记录抗结核药物服药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症状和肝损伤的关联。结果:320例肺结核患者中,有170例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症状,分析显示:女性、既往化疗史、每天服药的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肝损伤相关症状的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出现肝损伤为因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相关临床症状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泻、出疹是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患者出现肝损伤的相关临床症状较高;当发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纳差、出疹等症状,则出现肝损伤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患者使用双环醇片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轻中度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鹤壁市传染病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因抗结核药所致DILI的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均采用双环醇片进行保肝治疗,治疗2、4周后比较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老年组及中青年组治疗2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77.3%和83.3%,4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90.9%和9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内老年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中青年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环醇片在治疗老年抗结核药所致轻中度DILI的作用是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