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回顾分析2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1岁;肿瘤位于距肛缘8cm以内直肠为21例(80.8%);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坠胀不适(4例)、大便带血(10例)、排便习惯改变(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无症状者健康体检时发现(4例);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后5年生存率76.9%(20/26)。结果表明,直肠指检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影响直肠类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情况;早期诊断及早期个体化的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5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直肠类癌患者:直肠指检+肠镜+活检正确诊断率可达97.8%。45例患者中4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3.3%,5年生存率93.8%。治疗:肠镜电烧1例,肛门局部切除17例,肛局部扩大切除4例,腹肠壁楔形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术22例。结论直肠类癌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率低,易误诊;消化内镜为诊断直肠类癌首选方法,结合肛诊可以提高类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直径<2 cm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经 6个月至7年随访无1例复发或转移,3例直径>2 cm者行根治性手术,2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1例随访2年半无复发或转移.1例直肠多发类癌行根治性手术随诊2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2 cm类癌可采用局部切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直肠类癌的诊疗水平,同顾分析46例直肠类癌患者资料,通过访问病史、症状体征检查,尤其是指诊和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明确诊断,最终行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肿物局部切除42例;3例直肠镜下活检完整取出病灶;经腹会阴根治术1例,尔后病理检查显示类癌恶变.有淋巴结转移,死于肝转移。45例健在。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属于肛肠疾病中较少见的一种,可以恶变,因此提高早期对该病的认汉和及时行相关检查并处理至关重要,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36例中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例,浆膜层1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别采用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无直肠穿孔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经12个月至8年随访,34例直径<2 cm者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直径>2 cm者有1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广泛转移,1例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直肠类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是治疗关键.直径<2 cm的直肠类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术式选择(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苍  张宏中 《腹部外科》2000,13(5):309-310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直肠类癌病例。对瘤体直径小于 2 .0cm者先行局部诊断性整块切除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病理检查有肌层浸润者加作根治术 ;瘤体直径大于 2 .0cm者经病理证实为类癌即行根治术。在选择根治术式时 ,除考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外 ,应尽可能保存肛门的控便、排便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 6个月~ 12年。 1例术后 2年因心肌梗塞死亡 ,1例术后 1年因类癌肝转移死亡。其余 9例未发现癌转移。结论 加强对直肠类癌的认识。根据瘤体大小、肌层是否浸润 ,结合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并尽量争取保存固有的控便、排便功能 ,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23例消化道类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2年10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3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消化道类癌中3例胃类癌,1例十二指肠类癌,4例阑尾类癌,3例结肠类癌,12例直肠类癌。术前9例(39%)经活检确诊;术后经病检23例中11例(47.8%)浸润程度超过肌层;4例(17.4%)有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检查(此酶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重要标志物,具有诊断价值)有6例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75%。结论 病变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决定消化道类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属潜在恶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直肠类癌罕见,近年来发现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并不少见,可能与结肠镜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由于直肠类癌具有恶变倾向,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必须重视对它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随访.直肠类癌的诊断有较高的误诊率,良恶性的判断有时较难把握.目前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总结直肠类癌的诊断及治疗近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直肠类癌36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82.6±63.4)个月。小于1cm的20例手术切除后无一复发,1~2cm的9例有3例复发,大于2cm的7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结论:肿瘤直径大小可粗略地判断直肠类癌潜在恶性程度, 以TNM分期来决定手术方式简单、实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分别对36例直肠类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瘤体(长径)〈1.0cm者行局部切除治疗,瘤体≥1.0cm者行开腹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中,瘤体〈1.0cm者32例(88.9%),瘤体距肛缘3~8cm者32例(88.9%),男女比例1.25:1,误诊9例(25.0%),成功随访30例(83.3%),死亡2例,其他均无复发及转移。结果表明,直肠类癌瘤体的大小、有无肌层浸润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对于直肠类癌长径〈1.Ocm者行局部切除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1.
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肿瘤局部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手术在低位直肠良性病变及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997~2002年问,应用经骶尾人路手术治疗的2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判断。结果:直肠绒毛状腺瘤14例,绒毛状腺瘤癌变7例,直肠类癌3例,经5个月~6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骶尾入路手术具有简单易行、手术创伤小、术野宽敞等优点,是治疗低位直肠肿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类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我院收治的 35例胃肠道类癌病例。其中胃、十二指肠各为 2例 ,小肠 3 ,结肠 4例 ,阑尾 7例 ,直肠 17例。有肝及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 2例及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结果 术前诊断为胃肠类癌 2 3例 ,其中经内镜检查确诊 19例 ;误诊 12例。治疗 :经内镜电烧割切除 7例 ,手术切除 2 8例。经随访 ,除 2例死亡外 ,其余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 ,除对有症状的患者的检查要全面、仔细外 ,还需对检查阴性的患者定期随访检查。对中年以上的人群的健康检查 ,应做直肠指检。必要时加做内镜检查 ,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断率和检出率。对胃肠道类癌的治疗 ,应持积极的态度。即使肿瘤复发 ,也应积极酌情再次探查 ,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最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类癌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我科1993年1月至2007年11月住院的121例结直肠类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1%,89.3%和83.5%,直肠类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结肠镜下切除,经肛门局部切除和经腹手术3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92.9%和20.5%,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肿瘤大、浸润肠壁深、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危险因素,应综合考虑施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直肠类癌的临床及预后影响因素,探寻有参考价值的治疗方式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2011年间收治的4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按肿瘤直径大小肌层是否有浸润和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并随访术后的生存状况。结果本组46例直肠类癌患者中位年龄46.5岁(19~83岁),随访6~60个月,随访率84.7%。其中,肿瘤直径≤2cm的随访时间(47.2±19.8)个月,无复发病例。3例肿瘤直径2cm的随访中,1例术后3个月腹腔广泛转移,1例于28个月后死于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手术,目前仍存活。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3例放弃治疗的患者均为肿瘤局部侵犯和广泛转移。结论直肠类癌直径和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提示外科医师应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类癌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23例直肠类癌活检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3例直肠类癌位于肛门3~10cm.其中8例内镜下诊断为息肉,8例光镜下诊断为类癌.15例加做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诊断为类癌。结果表明,直肠类癌常位于黏膜下,体积小,临床易误诊为息肉。类癌的确诊依赖于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技术,早期结肠镜检查并及时送检有利于提高类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直肠类癌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直肠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肠镜筛查的普遍开展,发病率不断提高。我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经肛门手术治疗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类癌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类癌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患者中,胃类癌13例,直肠类癌16例,阑尾类癌7例,结肠类癌12例,回肠类癌1例。术前误诊71.4%,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25.0%、结肠类癌83.3%误诊。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6.9%;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70.3%、62.3%和58.4%。结论 胃肠道类癌术前误诊率高,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有无肌层侵犯或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大肠类癌的结肠镜诊治(附3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在结肠镜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肠镜室共36例大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病理确诊36例,内镜下用PSD圈套器圈除16例,热活检钳钳除3例,EMR切除8例,手术局部切除7例,直肠根治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结果:随访1~5年存活率10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大肠类癌的首选方法,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内镜下治疗切实有效,EMR是治疗大肠类癌安全可靠的方法(无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