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房颤(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与左心房内径(L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75例慢性Af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后,用胺碘酮200-300mg/d维持治疗,根据左房内径分成三组。A组:LA31-35mm32例;B组:LA36-40mm25例;C组:LA≥41mm18例。观察1年,终点为Af复发。结果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为81.3%;B组为60.0%(与A组相比P0.01);C组为38.9%(与A组相比P0.01)。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医生可以从患者的左心房大小检测结果来评估房颤复发的几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87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房颤复发情况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试验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2.9%(34/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房内径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 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应用胺碘酮加缬沙坦,观察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增大,但较对照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能提高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且延缓左心房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65例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试验组(33例)。对照组予胺碘酮,试验组予胺碘酮+缬沙坦。入选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即为试验起始时间,试验终点为转复后12个月。终点事件:症状或无症状房颤首次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左心房内径。结果:有63例完成试验,其中对照组31例,试验组32例,试验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1%与51.6%,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左心房内径(LA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对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缬沙坦治疗组42例和非洛地平对照组40例,两组均联用胺碘酮,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和左房内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优于对照组(P〈0.05),减小左心房内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左心房内径优于非洛地平加胺碘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用氯沙坦与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7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5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观察两组患者联用胺碘酮复律后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左房内径的作用优氨氯地平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心房内径等方面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螺内酯联用胺碘酮在阵发性房颤(Af)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观察复律前及第12个月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21例(42%),观察组复发9例(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12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得LAD、LAEDV、LAESV较前减少(P〈0.05),而对照组LAD、LAEDV、LAESV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螺内酯联用胺碘酮在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有效,而且能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8.
周勇  卿胜强 《中外医疗》2010,29(31):118-1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福辛普利,观察2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有效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研究胺碘酮联合美卡素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单用胺碘酮治疗,和B组45例(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治疗后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复律情况,并在复律后继续用药,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A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4.80%,74.90%和85.60%,B组转复率为65.20%,81.30%和94.60%.7 d时,两个研究组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A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70.30%,左心房内径是(38.25±1.30)mm.B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88.20%(P<0.05),左心房内径分别是(36.13±1.26)mm(P<0.05).结论 胺碘酮和美卡素(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抑制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治疗。结果 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3.52%vs52.94%,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88.00%vs66.67%,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左房大小的影响。方法52例房颤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A组,25例)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加厄贝沙垣组(B组,27例)给予胺碘酮加厄贝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大小及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A组房颤发生率(28%)明显高于B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房内径较A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胺碘肤酮对特发性房颤的复律及逆转左房内径的作用.方法将92例持续性特发性房颤病人,分为胺碘酮组47例,普罗帕酮组45例.计算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LAD)、E峰、A峰以及E/A比值.结果胺碘酮组及普罗帕酮组,均可使特发性房颤复律,服药12个月后胺碘酮组有87.8%的患者未复发,而普罗帕酮组仅58.14%的患者未复发(P<O.01).随访3、6、12个月胺碘酮组左房内径逐渐缩小,左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而普罗帕酮组左房内径改变不明显;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善不如胺碘酮组.结论胺碘酮维持阵发性特发性房颤窦性心律的疗效和逆转左房内径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心功能在Ⅲ级以下(除Ⅲ级)的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45),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7.14%,Ⅱ组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单用胺碘酮,并且能够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疗效。方法:房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3例)和索他洛尔组(4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判断疗效。结果: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83.7%;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5例,有效率81.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胺碘酮组1周内转复窦律26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左心房内径〉45mm时较〈45mm时复律成功率较低(P〈0.05)。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当左心房内径〉45mm时不易复律。  相似文献   

18.
刘蓉昕  吕晓红  程苏晶 《吉林医学》2009,30(23):3018-30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小剂量缬沙坦(40mg),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组治疗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独使用胺碘酮。结论:缬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蔡淑芬  孙晶  吴莉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149-149,152
目的:了解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6例房颤复律的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观察组和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组,随访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左房功能的效果。结果:随访1年,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组复发率为43.4%,胺碘酮观察组为26.0%,治疗后治疗组左房内径缩小。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及左房功能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8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对照组(42例)和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40例),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房颤复律维持情况,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房颤治疗6个月和1年时转复维持有效率分别为90.47%和71.42%;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转复维持有效率为92.50%和87.5%,1年时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时患者左房内径分别为(37.5±1.7)mm和(34.8±1.9)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后窦性心率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且副作用小,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