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亚低温治疗时实时监测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组织氧分压与颅内压变化,对患者预后情况指导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42例经诊断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疗法,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疗法的同时实施亚低温治疗。治疗中,对2组患者进行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血液学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结果亚低温疗法对于GOS(3~5分)患者和GOS(6~8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 P <0'.05)。亚低温疗法在缓解颅内压水平也有显著的效果( P <0.05),其中对于GOS 6~8分患者的降压效果要优于GOS 3~5分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得到改善的患者,pH值的变化明显( P <0.05),血液中的氧分压也出现了显著性升高( P <0.05),二氧化碳分压在亚低温治疗后出现下降。脑组织氧分压改善和颅内压的控制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GOS评分表明脑组织氧分压升高和颅内压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脑组织氧分压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颅内压水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局部亚低温及尼莫地平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30min即应用尼莫同注射液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10~13μg/kg.h,24h持续。连续用药10~14d。同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使脑温拄制在33—35℃,治疗时间为5~7d。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2周后监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进行评估及统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格拉斯哥评分,预后分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局部弧低温状态下尼莫同冶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耿煜  刘利群 《中国药业》2009,18(11):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持续2-6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肾功能、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对照组控制肛温为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d。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及入院后第2~6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将本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中预后恶劣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早期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血清CRP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甘露醇静脉输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根据动态颅内压监测情况对甘露醇的使用进行指导;对照组按照已有经验使用甘露醇。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6个月后的预后效果。结果治疗组的甘露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甘露醇输注的动态颅内压监测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加醒脑静联合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DAI患者(GCS≤8分)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对照38例。两组于伤后6个月作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评估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组恢复良好率(47.37%)明显高于对照组(21.05%)(P〈0.05)。结论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时能加速苏醒,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惠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GCS评分和综合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永和分院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用分层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盐酸纳洛酮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脑血流动力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盐酸纳洛酮组脑血流动力学Vs和Vm值,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6个月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能够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迁延性昏迷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提高GCS评分和KP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杨卉  林香玉  马巧玲 《中国药业》2009,18(23):49-50
目的评价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凝、脑血流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作为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在入院时及治疗后15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入院时和治疗后国际正常化比值(INR)和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含量的变化,并以多普勒监测脑血流。对照组为既往替罗非班治疗的20例患者。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Fg水平较高(P〈0.05),INR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加快(P〈0.01或P〈0.05)。阻力指数降低(P〈0.05),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改善重症卒中预后、血凝状态及脑供血。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凯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60-16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入院或手术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颅内压(ICP)、格拉斯哥评分(GCS)、伤后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亚低温组在伤后2~7 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7 d及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大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可明显改善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 HICH)患者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FVEP)无创颅内压( ICP)监测,评价其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第1、第3、第7、第14天行颅内压监测,同时检测肾功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量。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第1、第3、第7、第14天颅内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压值,给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实验法,将4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伤后不同时间予GCS评分、血ET测定、运动功能积分、及GOS预后评定。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改善脑血流、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干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利于脑干功能恢复,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子常规方案;亚低温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病情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分析两组患者颅内压(ICP)、昏迷程度(GCS)评分、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72h后,亚低温组ICP为(17.52±5.18)mmHg,对照组为(25.33±4.30)mmHg(P〈0.01);治疗后7d两组GCS评分为(7.5±1.9)及(6.0±1.6)分(P〈0.05);治疗后30d两组GCS评分为(11.0±3.0)及(8.7±2.4)分(P〈0.01);随访3个月,亚低温组良好40例,死亡4例,对照组良好24例,死亡12例。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查正江  吴霞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6-70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d,平均(65.3±28.2)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宋纯玉  苗红 《首都医药》2009,16(24):44-45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防治疗效。方法200例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分析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TCD(经颅多普勒检查)和GOS预后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TCD检测显示用药组的脑血流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P〈0.05),血管痉挛明显缓解,GOS预后评分显示用药组好于对照组。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病变区脑血流,改善微循环,防治外伤性脑梗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常温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变化情况、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结果伤后或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IC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亚低温治疗患者IC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25%、良好率76.40%;对照组病死率6.73%,良好率51.6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防治严重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