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工皮肤替代物的材料种类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替代物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寻找适合人体的替代物.方法:以"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支架材料"为中文关键词,"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skin,intravascular sten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生物材料与人工皮肤修复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替代物及其性能.结果:组织工程人工皮肤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将体外培养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扩增后,接种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上,经体外培养,形成含有与正常皮肤相似的表皮和真皮结构的皮肤替代物.然后将其移植于皮肤创面处,以实现创伤的修复和重建.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在一起,或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促进细胞与材料之间的黏附、提高细胞的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功能成为目前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人工材料能完全符合组织工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支架材料的微观渗透性和生物活性,促进毛细血管的长入;制备结构仿生支架材料及高活性复合支架材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背景:皮肤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都是棘手的问题,以皮肤细胞本身作为皮肤替代物修复缺损,以达到恢复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成为一种理想的途径,也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目的:文章综述了丝素蛋白的生物相容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人工皮肤以应用临床.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2-02/2011-03关于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工程皮肤、生物材料领域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丝素蛋白;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应用"或"Silk fibroin;Biocompatibility;Tissue Engineering;Biological materials;Applic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丝素蛋白的生物相容性及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1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2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丝胶蛋白特性及研究应用的了解,有利于皮肤损伤后的修复和重建,以皮肤细胞本身作为皮肤替代物修复缺损,以达到恢复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理化性质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表皮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方面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回顾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的优缺点,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3-01/2006-08相关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方面的文献,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 skin substitute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2000-01/2006-08相关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并限定文献的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相关的表皮、真皮及双层皮肤替代物的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文献或重复的研究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44篇关于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的文献,最终纳入3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组织工程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人工皮肤是组织工程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产品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从自体或异体培养的表皮片真皮替代物及含有表皮和真皮双层结构的皮肤替代物等方面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相应组织工程皮肤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应用前景。结论:随着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等的不断完善,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替代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未来前景将会更加丰富和广泛。  相似文献   

4.
背景:尽早去除创面坏死组织、重建皮肤结构和功能,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的关键和最终目标.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拥有无可置疑的潜能.目的:总结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epidermal stem cells,basic stud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5-01/2010-10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表皮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271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篇.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的细胞,具有慢周期性和对基底膜的黏附能力,其增殖分化受到壁龛及Wnt信号通路、MAPK、c-Myc、Notch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因子等的调控.目前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创面修复、基因治疗、组织工程领域.随着表皮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将为皮肤基础研究、创面功能修复和皮肤遗传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修复与重建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组织工程学的最新发展为此带来了希望,成为21世纪医学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人组织工程化组织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组织工程化组织在临床的最新应用,并分析其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6-05有关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的文章,检索词“Tissueengineering,transplantation,Clinicalapplication,Huma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5-01/2006-05期间的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检索词“组织工程,移植,临床应用,人”,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择关于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排除非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然后查找全文。纳入标准:已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组织的应用研究。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尚未应用于临床的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6篇关于人组织工程化组织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64篇,纳入32篇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组织工程学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量基础理论、组织构建、动物体内植入等研究,并已有商品化的组织工程皮肤、软骨等正式进入临床应用,组织工程骨、肌腱、角膜、黏膜、血管、膀胱等的临床应用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疗效。①组织工程皮肤通常可分为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和复合皮肤替代物3种类型。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应该是包含表皮与真皮组织、具有完整皮肤生理功能的复合皮。尽管目前已有的组织工程化皮肤具有与正常皮肤相似的结构及屏障功能,但仍远非真正意义的皮肤功能重建,尤其是缺乏皮肤的附属结构和免疫功能。②软骨组织再生能力有限,没有血管、神经和淋巴分布,其特有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生物学特性使之成为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组织工程骨促进实验动物骨缺损的修复作用较肯定,但其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③组织工程角膜应用于临床治疗眼表面疾病已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组织工程复合角膜还停留在体外的构建和基础研究阶段,体外构建生物角膜取代人供体角膜进行移植仍极富挑战性。结论:组织工程化组织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成熟,国内外有限病例的初步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将会为临床医学提供工程化组织,以修复组织缺损,重建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真皮替代物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基础。目的:构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进行体内外实验。方法:胶原凝胶和成纤维细胞制成活性真皮替代物,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将活性真皮替代物移植于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4周后取材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随培养时间延长,活性真皮替代物直径逐渐减小,韧性增加,至14d时为原直径18.2%,可夹持提起而不破碎。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内成活良好,保持良好的细胞外基质分泌活性,Ⅰ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阳性表达。②体内实验:活性真皮替代物覆盖创面4周后被表皮覆盖,表皮分层清晰,但较正常表皮层厚;真皮层中成纤维细胞仍存活并发挥作用,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呈匀质性,无分层,真皮内炎性细胞少见,有成熟血管,缺乏毛囊和皮脂腺。表明应用胶原凝胶三维培养成纤维细胞能构建出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移植创面后可促进其表皮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衰竭的修复与重建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组织工程学的最新发展为此带来了希望,成为21世纪医学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人组织工程化组织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组织工程化组织在临床的最新应用,并分析其应用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6-05有关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的文章,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transplantation,Clinical application,Huma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5-01/2006-05期间的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检索词“组织工程,移植,临床应用.人”,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择关于人组织工程化组织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排除非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献,然后查找全文。纳入标准:已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化组织的应用研究。排除标准:①重复研究;②尚未应用于临床的实验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6篇关于人组织工程化组织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64篇,纳入32篇文献进行综述。资料综合:组织工程学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量基础理论、组织构建、动物体内植入等研究,并已有商品化的组织工程皮肤、软骨等正式进入临床应用.组织工程骨、肌腱、角膜、黏膜、血管、膀胱等的临床应用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疗效。①组织工程皮肤通常可分为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和复合皮肤替代物3种类型。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应该是包含表皮与真皮组织、具有完整皮肤生理功能的复合皮。尽管目前已有的组织工程化皮肤具有与正常皮肤相似的结构及屏障功能,但仍远非真正意义的皮肤功能重建,尤其是缺乏皮肤的附属结构和免疫功能。②软骨组织再生能力有限,没有血管、神经和淋巴分布,其特有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生物学特性使之成为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组织工程骨促进实验动物骨缺损的修复作用较肯定,但其临床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③组织工程角膜应用于临床治疗眼表面疾病已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组织工程复合角膜还停留在体外的构建和基础研究阶段,体外构建生物角膜取代人供体角膜进行移植仍极富挑战性。结论:组织工程化组织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成熟,国内外有限病例的初步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将会为临床医学提供工程化组织,以修复组织缺损,重建或改善组织、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8.
几种生物敷料在临床烧伤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针对近年来几种生物敷料用于临床烧伤创面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80/2008)检索关于人工皮肤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的随机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皮肤,生物敷料".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6项实验100例烧伤患者临床实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真皮替代物在皮肤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增加创面愈合后的皮肤弹性、柔软性及机械耐磨性,减少瘢痕增生,控制痉挛,而且有些真皮替代物中存在的活性成纤维细胞可促进表皮生长分化,诱导基底膜形成.结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具有可操作性和易于使用的特点.整个操作为无痛非侵入式,患者可以耐受,可以更快的治愈供皮区创面,明显缩短平均愈合时间.组织工程全层皮肤与创面无排斥反应,也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试验少.证据的强度不足,其他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有待更多证据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9.
《中国临床康复》2011,(7):1272-1272
6丝素蛋白作为真皮替代物移植后的组织学变化 李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江苏省苏州市215006) 推荐理由:丝素蛋白是一种源于蚕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支持多种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有更多的潜力和优点应用于组织工程及临床修复、治疗。实验以柞蚕丝素蛋白膜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将其与自体表皮作为复合皮移植到SD大鼠皮肤缺损创面,提示以丝素蛋白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血管化过程快,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见14卷2010年38期7065—7068页。  相似文献   

10.
赖麒  熊爱兵 《中国临床康复》2011,(36):6813-6816
背景:尽早去除创面坏死组织、重建皮肤结构和功能,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的关键和最终目标。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拥有无可置疑的潜能。目的:总结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epidermal stem cells,basic stud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5-01/2010-10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表皮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271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篇。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的细胞,具有慢周期性和对基底膜的黏附能力,其增殖分化受到壁龛及Wnt信号通路、MAPK、c-Myc、Notch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因子等的调控。目前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创面修复、基因治疗、组织工程领域。随着表皮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将为皮肤基础研究、创面功能修复和皮肤遗传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基因转染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对目的基因的种类和选择进行,并提出其进一步应用的前景.方法:以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gene transfer为检索词,检索Science Direct数据库(2003-01/2009-04)i以软骨组织工程,基因转染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2003-01/2009-04).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软骨组织工程基因转染相关的内容,包括临床和基础研究;排除重复研究和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章.观察软骨细胞的分化情况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90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基因转染技术和基因的种类和选择进行分析.基因转染技术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选择哪些与软骨修复相关的基因作为转染的目的基因,是软骨组织工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用于研究的目的基因主要分为刺激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基质形成、抑制软骨细胞肥大和成骨分化、抗炎性反应、抑制衰老和抑制凋亡这几大类.结论:选择适当的目的基因,并用安全的基因转染方法进行软骨修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因转染技术能否应用于临床将取决于是否能构建出安全有效的载体、目的基因和转染系统.  相似文献   

12.
背景:胚胎小肠发育机制是胚胎发育和小肠移植等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细胞增殖在小肠发育过程中的相应作用机制及与临床肠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08维普、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小肠,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1989-01/2011-08PubMed和Springer外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mallintestin,PCNA",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30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篇。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技术的革新,对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在胚胎小肠组织器官发育及疾病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逐步阐明了增殖性细胞核抗原与小肠发育及疾病的关系。胚胎发育阶段也是小肠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小肠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此平衡体系受到一系列基因的精确调控,增殖性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活性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成年鼠脑纹状体中已分离出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及各种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后,医学工作者试图从中寻找新思路用于脑损伤的治疗.目的:总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前景.方法:电子检索EMbase(1980-01/2011-04),MEDLINE(1966-01/2011-0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1-04)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中文检索词"神经干细胞,脑损伤,脑卒中,脑梗死",英文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brain injury,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 篇.结果与结论:动物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明显降低脑组织炎症反应,沉默NgR 基因、GDNF基因修饰和联合移植BDNF 可更大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试验发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中获取明显效果,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并研究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材料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检索Science Direct数据库、Ei数据库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tracranial arteriostenosis,stent place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1998-01/2009-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不同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实验.结果: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看,颈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治疗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球囊和支架柔顺性的改进及支架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及脑保护伞的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内支架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但支架置入治疗后会发生不同并发症如再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还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支持.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尚无很有效办法,有待支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机械应力在软骨组织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应力对异体种子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研究较少,应力促进异体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降低干细胞的免疫原性以最终将异体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gineered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cartilage immune,articular cartilage,biomechanical"。共检索到文献51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3篇。结果与结论:利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将其诱导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研究力学载荷对软骨细胞的影响、力学信号的传导机制以便应用生物反应器将软骨细胞进行大规模扩增;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可使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染色体DNA与外源性同源序列发生重组,达到定点修饰改造细胞β2-微球蛋白基因的目的,降低干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的表达,从而降低其免疫原性,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低免疫原性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核心结构,近年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目的:就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机制、手术方法、移植物选择、等长重建、重建韧带翻修等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6-01/2009-03),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mplant、reconstruction、repair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1996-01/2009-03)、清华同方数据库(1996-01/2009-03),以前交叉韧带、移植物、重建、修补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共收集200篇关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1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前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运动及日常生活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其损伤,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为恢复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对损伤的前交叉韧带需要进行重建已成为共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研制创新,关节镜下重建术已成为当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流方法.尽管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很多,但还没有哪一种能完全复制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关系,手术是否能减少前交叉韧带伤后的继发损害目前还没有定论.对手术方式、移植物的选择、术后康复以及其他辅助治疗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7.
背景:血管内皮祖细胞可加速缺血部位的血管化.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皮祖细胞加速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方法和途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及PubMed数据库1999-09/2009-09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织工程皮肤,血管新生,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tissue engineered skin,vascularization".纳入与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组织工程皮肤研究现状与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包括: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动员方法及促进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②组织工程皮肤的应用现状.③组织工程皮肤中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现状.结果与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是指特异性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并能分化增生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祖细胞.近年来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通过移植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到肢体缺血部位,可以加速缺血部位的血管化.在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进行了自体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使其临床应用逐渐成为可能.而目前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中缺少血管成分,严重影响人工皮肤中活细胞的存活及其功能实现,如何构建出含有血管的人工皮肤及加速人工真皮替代物血管化引起了广大的关注.应用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进而提高其成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背景: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已经成为PLGA微球控释系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与控制的研究,对突释的原因、影响突释的因素以及减少突释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0-12关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控释系统研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多肽;蛋白;微球;突释;控制"或"PLGA; peptide; protein ; microspheres; burst release; contro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选,排出较陈旧和重复研究文献,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4篇.结果与结论: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突释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微球突释的控制,以扩大多肽蛋白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PLGA的性质、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的制备参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微球的突释,并且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加以适当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通过该方面的机制研究对指导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新型三维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组织工程皮肤中的应用前景.资料来源:检索人为第一作者,检索文献时限为1992/2009.检索数据库为CNKI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Sciericedirect数据库,I.S.I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为"组织工程皮肤,创伤修复,种子细胞,支架,静电纺丝".英文检索关键词为"tissue-engineering,skin,wound healing,seed cell,scaffold,electrospunning".资料选择:近年来对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起着重大影响,以及开启和引领新的方向的重要研究成果.结局评价指标:①与组织工程材料治疗皮肤损伤相关的文章.②与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相关的文章.③与静电纺丝相关的文章.结果:利用皮肤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制备人工皮肤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较受关注的研究有表皮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等.对于组织工程来说,如何制备出满足应用的细胞对支架的力学性能、物理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支架材料主要可分为微米级多孔支架材料与纳米纤维支架材料.静电纺丝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能快速、简便制备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方法,利用电纺技术制备的支架材料孔隙率高,孔道连通性好,有利于维持创面血运和氧气交换,可有效防止创面水分和蛋白质的流失.结论:组织工程皮肤研究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基材是其最核心的问题.随着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对种子细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机制的研究,以及支架材料的构建和性能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畸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牙根吸收是错牙合畸形矫正治疗中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与之相关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和机械两方面.目的:了解正畸治疗引起牙根吸收的生物及机械方面的各种因素,以降低治疗风险.方法:以"root resorption,biomechanic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9-05);以"牙根吸收、生物力学"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0-01/2009-05).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以Levander & Malmgren牙根吸收评分体系为评价指标.纳入与正畸治疗相关的内容;排除其他方面研究.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7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1篇进行分析.牙根吸收是错牙合畸形矫正治疗中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与之相关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和机械两方面,均可能增加或降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危险性.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如果存在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应谨慎制定其治疗计划,包括既往史,药物摄入量,家族史,牙体及根系形态,口腔健康状况和不良习惯等.监测牙根吸收的标准程序是在治疗6个月后用X射线观察根尖影像,如果存在引起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建议每治疗3个月即行X射线检查.虽然没有足够的研究结论为高危患者提供书面依据,但抗炎药物的使用可能抑制正畸治疗引起的牙根吸收.如果出现多发性牙根吸收,诊断程序应着眼于排除局部因素及可能导致牙根吸收的联合因素(如正畸力的大小,持续时间和加载类型;牙周疾病;根系形态等).还应考虑与钙磷代谢失调相关的系统性疾病.提示正畸治疗可能引起一定的牙根吸收,特别是患者伴随一定的高危因素时,但通过对矫治力的控制和治疗过程的严密监测能将此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