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沙眼是世界首位可预防的致盲性疾病。手术可减轻沙眼性倒睫和沙眼的致盲性后遗症,但其复发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沙眼防治的启迪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曾是我国首位的致盲性眼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今年宣布消灭致盲性沙眼。沙眼衣原体的发现相关研究为防控沙眼提供了科学依据。消灭致盲性沙眼这项成就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创新性的在中国成功推广“SAFE战略”密不可分。今后仍应强化公共卫生领域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知识培训,流行病学调查应采用国际标准。虽然中国已消灭了致盲性沙眼,但仍应重视沙眼的全面防控,防止再次流行。(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84-486)  相似文献   

3.
沙眼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慢性、传染性的致盲性眼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全球消除致盲性沙眼联盟,力争到2020年消灭沙眼。本文就近年来沙眼的诊断、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沙眼衣原体研究历程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金秀英 《眼科》2006,15(3):M0145-M0150
沙眼是历史悠久、世界范围流行、严重肆虐人类健康的古老眼病,既往曾被列为人类三大疾病之一。公元前1533 ̄1500年埃及草纸书已有沙眼并发症和治疗的记载。我国公元前246 ̄207年秦代“外台密要”书中也有相关记述。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仍有1亿4600万人患沙眼,600万人因沙眼而盲或严重视力减退,在55个国家,主要是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流行[1]。沙眼仍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也是感染性可预防盲的首位眼病。有关沙眼病原学研究,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和眼科学家张晓楼合作,于1956年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解决了医学、微生物学史…  相似文献   

5.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传染性角结膜炎,目前在世界57个国家流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2020年全球消灭致盲性沙眼(global alliance to eliminate blinding trachoma by 2020,GET 2020)列为其防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辨认和命名沙眼的简化分级系统及以社区干预为基础的防治沙眼的SAFE策略,此后10余年各国对此策略进行了不断推广、执行,目前世界上沙眼的流行趋势较之此前有了一定的变化,我国也启动了“计划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的防盲工作。本文就SAFE策略推广以来沙眼诊断、治疗及流行趋势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0年前消除可致盲性沙眼的目标,首先需要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有必要迅速开展全国性沙眼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措施;通过加强沙眼的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受众者的参与度.我国眼科工作者应当为在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消除可致盲性沙眼做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沙眼衣原体感染为眼科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有9200万新的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发生。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沙眼、结膜炎、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及性病淋巴肉芽肿等。对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沙眼的流行病学、免疫病理学及遗传限制性的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沙眼的发病率,使有效而全面控制沙眼的流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 沙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沙眼的发病率已经大大下降,但在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有活动性沙眼的流行. 目的 调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患病情况,评估2000年与2013年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防治情况.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按照WHO沙眼简化分级系统及活动性沙眼快速评估调查(TRA)的标准和要求,于2000年对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农村地区214名6~7岁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其中男113人,女101人,将活动性沙眼分为沙眼性滤泡(TF)、沙眼性炎症(TI)、沙眼性瘢痕(TS)、沙眼性倒睫(TT)和沙眼性角膜混浊(CO),依据上述体征确定活动性沙眼的诊断.2013年本研究组再次对该地区100名学龄儿童进行活动性沙眼评估,其中男58人,女42人,了解10年间该地区学龄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的变化.结果 2000年纳溪区和江阳区共4个农村小学214名6~7岁儿童接受了调查,共发现TF 105人,患病率为49.07%;其中纳溪区儿童TF患病率为49.05% (52/106),江阳区患病率为49.07%(53/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9).2013年分别对纳溪区和江阳区的2所小学100名6~7岁的儿童进行了活动性沙眼流行病学调查,均未发现TF、TI、TS、TT、CO,即未发现活动性沙眼患者.结论 十年来随着中国沙眼防治工作的开展及泸州市纳溪区和江阳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儿童活动性沙眼的流行已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沙眼衣原体--发现与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眼是一种古老的眼病,世界性广泛流行,曾是致盲首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自19世纪初,沙眼病原问题即受到微生物界、眼科学界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10.
沙眼流行情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致盲性眼部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特点及卫生状况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及地区对沙眼的患病情况屡见报道,对其预防与治疗仍然是一个值得眼科医师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沙眼的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致盲性眼部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特点及卫生状况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及地区对沙眼的患病情况屡见报道,对其预防与治疗仍然是一个值得眼科医师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沙眼的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沙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由来已久,流行世界,如今在发达国家的大多城镇已经消失,但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常见。沙眼在世界致盲病因中居第二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应用,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对沙眼的传播途径也有进一步认识。旨在减少沙眼发病危险因素的卫生教育计划,加之有效的倒睫手术,为控制沙眼这古老的致盲眼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陕西省沙眼性倒睫( trachoma trichiasis ,TT)患病率进行估计,分析陕西省沙眼控制现状。方法:参照1987年WHO制定的沙眼简化分级标准,社区医生对陕西省居民共3036.87万人口进行筛查,检查眼睑、睫毛、结膜和角膜组织,对陕西省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进行估计,分析陕西省沙眼控制现状。结果:陕西省共收集987例TT,患病率为0.0325‰,其中男395例,女592例。年龄25~86岁,集中在60~80岁,<50岁只有58例。12例TT患者合并角膜混浊( CO ),发生率1.2%。64例患者通过电解倒睫治愈,其余923例通过手术矫正。结论:陕西省TT患病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根治致盲性沙眼TT患病率降至1‰的定义,致盲性沙眼在陕西省不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沙眼为我国眼科疾患中发病率高的一种传染性眼疾,目前在致盲眼疾中地位逐渐下降。国外文献报导全世界有4亿人患沙眼(WHO 统计占全人类的1/6),沙眼致盲有2千万人。国内文献报导各地发病率不一。近几年这方面报导不多见。为了解本市中小学生沙眼发病情况,为今后开展沙眼防治工作提供依据,1988年5月,我们对成都市东城区8所中学,10所小学共8562人  相似文献   

15.
门诊重症沙眼患者的有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眼多见于我国解放前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眼科工作者的努力 ,沙眼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目前眼科门诊仍可见重症沙眼患者 ,为了解其患病的有关因素 ,我们于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在本院门诊就诊可疑沙眼患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收集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1年 3月门诊可疑沙眼患者 184 0例 (36 80只眼 ) ,按 1979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经结膜刮片检查发现衣原体或符合沙眼特点细胞学变化[2 ] 的重症沙眼患者 12 5 0例 (2 5 0 0只眼 ,阳性率为 6 7 9% ) ,其中男性 6 70…  相似文献   

16.
1990年我们对铜陵市钟鸣镇1000名小学生进行了沙眼普查,按照WHO新的沙眼分级的标准与我国1979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制定的沙眼分期标准进行比较,其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WHO新的沙眼分级标准1.TF(trachomatousfollicle)沙眼滤泡期:上睑结膜中央有5个或更多的滤泡形成,滤泡呈茶白色,圆状隆起,滤泡直径≥0.5mm。滤泡在任何部位都是圆的。2.TI(trachomatousinflammation)严重的沙眼炎症期:由于炎症使上睑结膜增厚,从而掩盖了半数以上的结膜下血管,大的深部血管不再见到,因为已被弥散的炎症渗出或滤泡所遮盖,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沙眼依原体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直接法诊断和鉴别诊断30例沙眼及其它眼病。结果20例临床诊断为沙眼,检测均为阳性。5例慢性结膜炎,其中2例为阳性。5例疑为病毒性结角膜炎,2例为阳性。5例正常人结膜上皮涂片,均为阴性。结果证明,沙眼依原体荧光单克隆抗体具有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悦  罗文彬 《眼科研究》1995,13(3):209-211
由可治角膜病所致盲眼者通常采用角膜移植手术使之复明。每年应提供的眼球数目对以提供角膜为基本职能的眼库的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可治角膜病发病率的计算,推算出每年眼库应提供眼球的基本理论需求。并对影响发病率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例如四川省眼库中心每年提供大于一个发病率的眼球数,即2733只眼,为减少现存可治角膜病致盲眼的基本数目。而其他因素可影响眼库的实际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2(10):F0003-F0003
在卫生部召开的2005年全国防盲工作研讨会上,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指出,白内障盲是我国第一位致盲原因,约占致盲总数的一半。但与我国的盲人数量相比,白内障手术率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20.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科常见疾病,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0月以来,采用无环鸟苷及滴宁(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联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