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14 d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L-6、IL-8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天达峰值[(19.53±5.25)、(3.20±1.05) μg/L],之后逐渐下降,第14天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达峰值[(59.38±14.37)μg/L],在1-14d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73,P<0.05;r=0.541,P<0.01;r=0.646,P <0.01;r =0.305,P<0.05).结论 IL-6、IL-8、TNF-α水平的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临床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脑损害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齐献忠 《山东医药》2012,52(5):46-4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IL-6和TNF-α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CP-1、IL-6和TNF-α的水平,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IL-6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MCP-1、IL-6、TNF-α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 MCP-1、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过程。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瘦素(LP)水平变化情况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3、7天早6:00~8:00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8和LP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8和L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含量到达高峰的时间各不相同,在时间上具有波动性。结论 IL-8直接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TNF-α和LP升高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 7例,评估患者30 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 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72 h的ACI患者65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按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分析,对照组体检时,脑梗死组入院第1、3、7天用ELISA检测血清SOCS-3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第1、7天血清IL-6与TNF-α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第1、3、7天SOCS-3、IL-6和TNF-α明显上升(P0.01),大梗死体积患者IL-6和TNF-α表达较中、小梗死体积患者明显上升(P0.05)。入院第21天Barthel指数与SOCS-3水平呈正相关(r=0.810,P0.05),与IL-6、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672,-0.822,P0.05)。结论 SOCS-3可能参与ACI炎性反应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观察SOCS-3的变化,对ACI病情评价及预后分析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急性肺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急性肺损伤诊断提供佐证并提示预后情况。方法随机顺序选取60例我院ICU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为观察组,招募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血浆NT-pro BN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6及TNF-α水平变化,同时进行肺损伤评分,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浆NT-pro BNP、IL-6及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血浆NT-pro BNP、IL-6及TNF-α水平与肺损伤评分呈正相关(r=0.7031;P0.05);(3)急性肺损伤患者治疗后血浆NT-pro BNP、IL-6及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IL-6及TNF-α水平在急性肺损伤患者中上调,肺损伤评分联合血清NT-pro BNP、IL-6及TNF-α测定可作为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评价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阿托伐他汀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测定血清中hs-CRP水平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心功能NYHAⅣ级患者血浆hs-CRP水平较Ⅲ级明显增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干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hs-CRP浓度可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情程度和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炎症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hs-CRP、IL-10、TNF-α和TNF-α/IL-10水平变化进行研究,同时测定2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5和<0.01),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CS组TNF-α/IL-10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1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和15例健康人,采用Cytometric Bead Array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结果急性肝衰竭患者和健康人血清IL-2、IL-4、IL-5、IL-12p70和TNF-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13.49 pg/mL)、IL-6(480.96 pg/mL)、IL-10(330.28 pg/mL)和IL-17(6.36 pg/m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TNF-α为7.32 pg/mL,P=0.03;IL-6为4.64 pg/mL,P&lt;0.01;IL-10为5.47pg/mL,P&lt;0.01;IL-17为2.03 pg/mL,P=0.04)。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发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栓形成情况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的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肾皮质内皮素(EF)-1、血栓素(TX)A2、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抗凝血酶(AT-Ⅲ)水平。结果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VEGF、内皮素、NO、NOS、TXA2、LP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血清EF-I和AT-Ⅲ水平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治疗14 d后,血清VEGF、内皮素、NO、NOS、TXA2、LP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EF-I和AT-Ⅲ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丁苯酞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脉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发病在24h内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脑脉泰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7d、14d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6对患者脑缺血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重要的影响,脑脉泰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从而有效控制病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所致狭窄程度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AS斑块所致狭窄的程度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5组,另设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除Ⅰ级狭窄组外,其余各组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级、Ⅲ级狭窄组在注意计算、回忆能力方面有显著降低(P<0.01), Ⅳ、Ⅴ级狭窄组在时间和地点定向力、记忆力、注意计算力、回忆、复述、阅读、书写、结构能力等9个方面有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随狭窄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P<0.05),IL-10水平逐渐降低(P<0.05),MMP-9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脑梗死患者MMSE评分与IL-1β、CRP、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348,r=-0.343,r=-0.454,均P<0.01),与IL-10水平成呈相关(r=0.696, P<0.01),与MMP-9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升高,且与颈AS狭窄程度呈正相关,IL-10水平下降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逐渐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苦碟子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PD患者急性加重治疗前后IL-16、TNF-α和FIB在血浆水平的表达。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2月确诊为COPD(共96例)急性加重的患者,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将受试者分两组,正常对照组(20例)和COPD(96例),并按肺功能分级将COPD组分为4组(Ι级20例,Ⅱ级26例,Ⅲ级23例,Ⅳ级27例,共9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血清中IL-16、TNF-α和FIB的表达。结果 COPD患者血浆IL-16、TNF-α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COPD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两两比较,IL-16、TNF-α和FIB表达水平随气道受限严重程度增高而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IL-16、TNF-α和FIB在COPD患者中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651和0.5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PD急性加重患者血浆中IL-16、TNF-α、FIB水平在治疗后显著降低,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IL-16、TNF-α、FIB在COPD中表达水平增高,并与肺功能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变化。方法选择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对照组40例,于入院的第1、15天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β、IL-6、IL-8及瘦素、IGF-1水平。结果 COPD患者急性发作第1天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8、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IGF-1则明显下降(P均<0.05)。COPD患者急性发作第1天和第15天,血浆TNF-α水平与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 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瘦素水平明显升高,IGF-1明显下降,与COPD急性发作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收集其术前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随访3年以上,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未复发组与术后复发组,以5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同种恶性肿瘤患者中未复发组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术后复发组.结论 血清TNF-α和IL-6水平可能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关.血清TNF-α和IL-6水平测定可作为辅助临床观察和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滋水清肝饮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肾虚肝郁证老年脑梗死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炎症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影响。方法筛选急性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按指南给予常规干预;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口服,每日早晨1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滋水清肝饮加减治疗,1剂/d,2次/d。连续治疗6 w后,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健康问卷-9项(PHQ-9)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17和PHQ-9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HAMD-17和PHQ-9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2、IL-6、TNF-α水平及血浆CRH、ACTH、Co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2、IL-6、TNF-α水平及血浆CRH、ACTH、Cor水平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水清肝饮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肾虚肝郁证老年脑梗死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明显,降低炎症因子释放及调节HPA轴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8.
赵俊泉  吕秀英 《山东医药》2007,47(22):40-41
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5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治疗前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辛伐他汀通过影响ACI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从而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对原发性高血压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测定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3例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将4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2组,厄贝沙坦组22例,150 mg/d口服;培哚普利组26例4 mg/d口服,治疗后6周测Fbg、D-D、AT-Ⅲ.结果高血压组治疗前Fbg、D-D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T-Ⅲ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后2组Fbg、D-D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AT-Ⅲ均升高(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口服,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hs-CRP、IL-6、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两组FMA、BI、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hs-CRP、IL-6、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远期疗效,并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