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喜烈  高洁 《心电学杂志》1993,12(2):104-105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图1)示:P_(1、(?)、aVF、V_5、V_6)直立,P_(aVR)倒置,P-P 间距匀齐,心率93次/min,P-R 间期0.28s,QRS 时间0.16s,Ⅰ、Ⅱ、aVF、V_5、V_6呈单向宽大R 波,V_1—V_3呈rS 型。ST_(Ⅰ、Ⅱ、Ⅲ、aVF、V_5、V_6呈下斜型下降0.10—0.20mV 伴T 波倒置,V_2、V_3直立。推测有3种可能:(1)Ⅰ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Ⅰ度右束支阻滞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Ⅰ度右束支阻滞伴Ⅱ度左束支阻滞,且左束支传导较右束支更慢。患者的动态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P P间期匀齐,频率88次/min ,下传的P R间期逐渐延长,以下行最后一个6∶5文氏周期为例,其P R间期递增情况为0 .1 5~0 .1 6~0 .2 0~0 .2 2~0 .2 4s,后继一个P波漏传,或称QRS波群脱落,房室传导比例呈3∶2~6∶5。P波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振幅相同,时限>0 .1 2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见图1 )。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Ⅲ度左束支阻滞并发Ⅱ度Ⅰ型右束支阻滞(亦可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讨论 本例心电图窦性下传的P R间期逐渐延长,然后发生QRS波群脱落,房室…  相似文献   

3.
报道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逆向阻滞的病例.例1为5:3→4:2→3:2阻滞,其阻滞部位可能在结周组织,表明逆传阻滞类型较前传阻滞更为复杂和多样.例2系短暂性Ⅱ度及Ⅰ度阻滞,阻滞部位在后房间隔及远端,并经射频电能在冠状窦口前上方消融慢径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3岁,慢支合并支气管感染,轻度心功能不全。本文附图为00六个肢导联,Ⅰ、Ⅱ、Ⅲ和aVR、aVL、aVF分别为同步记录。基本节律为窦性,频率基本恒定为115次/min,P—R为0.16s,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Q—T值正常范围,标准导联R_2和单极肢体加压导联R_(1、5、6)与其他QRS形态迥异,平均电轴为 105°,较其他QRS平均电轴( 71°右移了34°,Ⅰ、aVL呈rs型(s>r),Ⅱ、Ⅲ、aVF呈qR型,QRS时限未增宽。本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间歇性左后分支阻滞(可称Ⅱ度莫氏型),T波变化。 讨论 ①左后分支的阻滞远较其他束支和分支阻滞少见,它往往与其他束支或分支阻滞合并存在,单纯的左后分支阻滞亦就难得了。左后分支的解剖结构特点是粗而短,冠状动脉血供丰富,其近端多由房室结动脉和前降支动脉双重供血,其远端由前间隔动脉和后间隔动脉双重供血。一旦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则表明心室病变弥漫且严重,预后较差。②间歇性束支或分支阻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93岁。因胸闷憋气而入院。心电图示 :Ⅰ、Ⅱ、Ⅲ导联系同步记录 ,Ⅱ导联下面的数字为P -R间期。在连续 6次窦性激动后 (心率 67次 min) ,P6 受阻。P1 ~P5之P -R间期从 0 2 6s渐增至 0 42s,符合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图 1 二度Ⅰ型AVB伴间歇性LBBB在长间歇后的第 1个心室波形态及时间正常 ,R2~ 5、R7之QRS波时限超过了 0 12s,ST -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Ⅰ、V5、V6 导联无q波 ,有宽大、粗钝、切迹的平顶状“R”波 ,V1、2 呈宽大较深的rS波及QS波 (图略 )为典型的左束支阻滞(LB…  相似文献   

6.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例A上二行示P_(Ⅱ、Ⅲ、aVF)直立,P_(aVR)倒置,为窦性心律.P-R间期固定为0.12s,QRS波形态;I、aVL呈rS型,Ⅱ、Ⅲ呈qRs型,Ⅲ呈qR型,aVR呈QR型,V_1呈rSR′型,V_2呈rS型,V_(3-6)呈RS型,各导联QRS波终末部迟钝,时限0.13s,额面电轴右偏( 132°),V_1导联长记录示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70s,R-R间距1.40s,P与QRS呈2: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为0.12S,故应考虑两种情况:(1)Ⅱ度A-VB(2:1阻滞)、Ⅲ度RBBB、Ⅲ度LPHB;(2)Ⅲ度RBBB、Ⅲ度LPHB、Ⅱ度LAHB(2:1阻滞).B的P波与A相似,略高尖,规律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强度脊髓神经刺激(SCS)对6h快速心房起搏(6 h-RAP)导致的心房急性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12只体重15 ~20 kg的正常成年杂种犬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在左右心房、左右肺静脉和左心耳(LAA)缝置电极导线用以记录和刺激.通过LAA电极以1 200次/min,2倍的舒张期起搏阈值进行6 h-RAP建立心房急性电重构的模型.所有的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只,在6 h-RAP同时选择T1-T2节段脊髓硬膜外区进行低强度的SCS;对照组6只,选择T1-T2节段体表的皮肤给予类似的6h低强度刺激.分别在基础状态和每2h末测定心房和肺静脉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颤动(房颤)的诱发窗口(WOV).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对照组(6 h-RAP+皮肤刺激)心房和肺静脉各部位的ERP逐渐缩短(所有P<0.05),ERP离散度和房颤总的WOV逐渐延长(P<0.05);实验组(6 h-RAP+6 h-SCS)除左上肺静脉ERP无明显改变外(P>0.05),其他部位ERP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离散度和房颤总的WOV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低强度SCS能够抑制由6 h-RAP引起的心房急性电重构.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2岁.临床诊断:①高血压;②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V1导联记录,P-P间距匀齐,P-R间期固定0.16s,QRS波形态均呈右柬支阻滞型,但可分作每2~3个一组.其QRS波振幅逐渐增高,且同时伴QRS时限由0.11s~0.14s逐渐延长,呈明显的周期性.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直接显示型右柬支二度莫氏Ⅰ型阻滞.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致相当于额面的6个前胸双极导联,通过MAC—Ⅰ型高分辨度心电图仪记录70例患者的希氏束电图,成功率为90%(63/70)。所得结果与自身心导管法对比,H波与HV间期十分吻合;单个导联以Ⅰ导联最佳,成功率45%;频率以100Hz描出的H波最清楚;PV平段过短,H波被A波末端高频电位掩盖及基础噪声过高是7例描记失败的原因。记录时要求房室传导时间固定和心律规则是本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两种构建外源性胃电刺激动物模型及电极维护方法的优劣.方法:12条雌性比格犬,均分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中测试胃慢波,术后不包裹电极连线而任其裸露在外,也不穿戴专用夹克.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缝合4对心脏起搏电极,术中不测试胃慢波,术后采用纱布包裹外露的电极连线,并给犬穿戴专用夹克.记录模型复制成功率、电极窦道口感染次数及电极连线脱落情况,持续2个月.结果:模型复制成功率对照组(66.8%)显著低于实验组(100%).窦道口感染次数对照组(16次)高于实验组(4次)(P<0.05).对照组有1例发生电极脱落而实验组则无.结论:实验组的动物模型能够显著降低人力消耗和实验成本,是进行胃电刺激研究的适宜模型.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示F波以2:1→4:1→6:1传导。经分析有2种可能:1.变异型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即在交界区远端伴顿挫型文氏阻滞而出现6:1传导(梯形图解上);2.三  相似文献   

13.
Halo导管在射频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8例射频消融失败或复发的右侧游离壁房室旁路病例 ,应用 Halo导管再次消融成功的经验。 方法  8例患者 ,2例为复发病例 ,6例为失败病例。电生理检查时根据 Halo导管电极 (环绕在三尖瓣环的心房侧 )在窦性心律和心室 S1 S1 刺激时记录的心内电图初步判定旁路位置 ,然后用大头电极标测消融。 结果 共 9条旁路 (双旁路 1例 ,单旁路 7例 )全部消融成功。Halo导管电极记录最早 V波者 2例 ,最早 A波者 6例 ,大头电极在 H alo导管电极提示最早 A波的电极对的部位均可记录到与之提前度相同或更为提前的成功靶点图。手术时间及 X线曝光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结论 在右侧旁路的复发和失败病例的消融过程中 ,放置 H alo导管 ,能够提高成功率 ,减少复发 ,节省标测时间。  相似文献   

14.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电生理测定心动过速的频率 (HR)、冠状窦口A波至V波的距离 (AVcs)、His束处A波到V波的距离 (AVH)。三组心动过速的心率分别为 171± 2 3,16 6± 19,170± 17次 /分 ,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Ⅰ组与Ⅱ、Ⅲ组AVcs、AVH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81± 12msvs 46± 11ms,49± 9ms;5 6± 13msvs 5 1± 10ms、5 0± 10ms,P均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AVcs、AVH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VNRT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动过速的心率无明显变化 ;当合并CLBBB时 ,His束到心室的传导时间延长 ,导致冠状窦与His束处的A、V间距延长 ;合并CRBBB时无上述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房颤、双束支阻滞、室性并行心律伴折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6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中P波消失,f波代之。额面电轴左偏-43°。Ⅰ、aVL呈qRs,Ⅱ、Ⅲ、aVF呈rS,S_Ⅲ>S_Ⅱ,QRS>0.12s,为左前分支阻滞(LAFB)(图略)。图1为同一帖心电图,V_2、V_5分别为连续记录。QRS形态多样,①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型:V_(2-(?))R_(1、2),V_(2-(?))R_(1-4、6-8),V_(2_(?))  相似文献   

16.
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目前多采用慢径消融法。本研究通过对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观察组成慢径传导的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域 ,指导慢径的消融。资料和方法 患者资料  2 7例患者 ,男性 15例 ,女性12例 ,年龄 2 0~ 6 2 (41 7± 9 0 )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符合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术前测定体重指数 (体重 /身高2 )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期内径。X线投照 经右侧颈内静脉插入 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 ,将近端一对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口处记录冠状静脉窦口处A波 ,希氏束导管以远端电极记录到清晰H波为…  相似文献   

17.
窦房结组织急性受损后电生理功能改变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观察兔窦房结组织急性损伤后电生理功能的动态变化 ,以探讨建立窦房结细胞慢性损伤模型的可行性。 6 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术后 2h、1w、2w、3w、4w共 6组 (每组 10只 )。实验组用 2 0 %甲醛湿敷窦房结区建立窦房结急性受损模型。对照组与术后 2h组于湿敷后 2h、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再次开胸时经右颈外静脉插入 3F四极电极导管至右房 ;同步记录体表及心腔内电图 ,观察心率 (HR)及节律变化 ,并测定窦房结电生理指标。结果 :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湿敷前、后心率 (HR)无明显变化 (P >0 .0 5 )。实验组用甲醛湿敷后HR明显减慢 (182± 17.1次 /分vs 2 71± 19.2次 /分 ,P <0 .0 1) ,平均下降 33% ;5 0只中 35只于湿敷后 3~ 5minP波消失 ,HR明显减慢并出现窦性停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 ,其中 2 0只兔HR于湿敷后 15~ 30minP波恢复但HR无明显恢复 ,节律趋于稳定 ,连续观察 90minHR及节律仍无进一步改变 ,另 15只兔于再次开胸后发现P波恢复 ,节律整齐 ;10只兔于湿敷后 3~ 5min出现HR明显减慢但未见心律失常 ;5只兔于湿敷后 10min左右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2h左右恢复为窦性心律。而对照组无一例出现上述情况。结论 :甲醛湿敷窦房结组织可致窦房结细胞不可逆性损伤 ,其电生理改变与临床病窦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32岁,临床诊断:慢性肾炎、尿毒症。心电图示:P_Ⅰ、avL倒置,P_(Ⅰ、Ⅱ)、avF、avR直立;QRS形态:Ⅰ、Ⅱ、Ⅲ、avF呈rS型,S_ⅢR_1。Ⅱ、Ⅲ、avF呈rS型,S_Ⅲ>S_Ⅱ,平均电轴-35°,avR则呈Qr型。加做右胸导联V_3R~V_6R,则表现为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R/S比值逐渐增大。ST_(Ⅰ、Ⅱ、avF、V_5R、V_6R)平直延长>0.16秒(达0.24秒)且压低>0.05mv。T_1正负双相,T_(Ⅰ、Ⅲ、aVF、V_5R、V_6R)直立,T_(avR、avL、V_3R、V_4R)对称性倒置(附图B)。心电图诊断:1.镜像右位心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低血钙图形;3.心肌损害。冠状T波。 讨论 单纯右位心从心电图上不难作出诊断。如合并有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将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71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附图为1996年3月18日记录,P波在Ⅰ、avL直立,Ⅲ、avF倒置,avR、V_1正负双向,Ⅱ、V_(2-6)负正双向。P—P0.66~0.68s,频率88~91次/min。P—R0.16s,QRS0.08s,TⅡ、Ⅲ、avF、V_(1-6)对称倒置,TavR、avL直立,QT0.34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持续性后结间束单向前向阻滞,心肌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前瞻性比较二度Ⅰ型(房室结)传导阻滞与二度Ⅱ型(远滞)传导阻滞患者,起搏与不起搏治疗14年随访结果。近来,有人提出心电图呈持久的2:1和3:1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是二度阻滞的一个特殊类型,并已作为单独一组治疗。病例与方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符合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共214例,按阻滞类型分3组:组1,二度Ⅰ型,77例(平均年龄69岁);组2,二度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