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 ,其是否发病不仅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 ,还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机能的状态。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直接与人体的“正气”相关 ,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 ,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的相关性 ,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中。通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 ,可以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说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 ,进而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归之于“正气”,将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之于“邪气”。正气存在于体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的运行,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抗御外邪,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而邪气有外邪和内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的抗原属于外邪,而自身抗原属于内邪。中医学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人体通过正气驱除外邪和内邪,以维持身体的稳态。  相似文献   

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能反映机体的邪正消长情况。本研究依据中医邪正发病学说,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邪正相争状态时的口咽部微生态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初步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的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微生态平衡之间的相关性,揭示中医宏观辨证分型与现代微观量化指标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促进微生态学与中医药学理论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医“祛邪扶正”理论与现代人体微生态的调节有相通之处,中医学将一切致病因子统称为“邪气”,把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肠道微生态主要由正常菌群组成,其存在于原生境中是不致病的,一旦离开原生境,很可能会作为病原菌引起人体疾病,且肠道微生态平衡是保持生态平衡,进行生长发育和保持“正气”必需的条件,平衡失调即导致“邪气”产生。因此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与微生态调节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铎  焦扬  张喆 《陕西中医》2006,27(8):970-971
目的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生物生态规律诠释中医正邪理论。结论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最具相通之处的是中医学的正邪理论。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微生态失衡时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微生态系统由“正气”向“邪气”转化。此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功能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活动及其防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总称为正气。它与现代医学的免疫概念是相一致的。中医正气含义很广,包括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等。而邪气是指那些足以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即一切致病因素,邪气有内邪、外邪之分,其中也包括导致免疫功能异常的一切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都属于外邪,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内邪。  相似文献   

8.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医虽无免疫学,但许多中药却对免疫功能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中药在免疫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用以识别与排除“异己”,维护人体的平衡与稳定。中医把这种维护人体正常功能,抗御与清除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称为“正气”,那些有害因子则称为“邪气”。“正气”相当于人体免疫功能,“邪气”又分“外邪”与“内邪”,即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体内免疫功能正常就可以抵挡外界致病因子,即使侵犯人体,也可抵御消灭。“邪之所凑,其气必…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邪正消长,既是人体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也是人体在抵抗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表现。中医所谓的“邪”,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中医所谓的“正”,是指人体能够抵抗邪气的生理功能。邪气和正气的消长过程,尤其是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受病与否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外因决定于内因的意义,因而成为机体在发病过程中形成虚实证候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治疗方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IL_2—FN—NKC系统探讨正邪学说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青生 《陕西中医》1990,11(3):137-139
<正> 正邪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正”即正气,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概括。“邪”即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子。正气能驱除邪气,调节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因此,一般认为正气包括免疫功能或相当于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_2)—干扰素(IFN)—自然杀伤细胞(NKC)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免疫学研究中受重视的一个新的免疫调节系统。而中医治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调整病理性机能紊乱,即增强机体的调控效应,恢复机体动态平衡。这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目的,也是正邪学说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基础离不开 IL_2—IFN—NKC 免疫调节系统。本文根据该系统中医药研究现状,对正邪斗争及其转化消长的实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邪正的定义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致病因素。“正”就是内在的,能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认为,邪正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病原体和抵抗力,由此看来“邪”即病因病原和致病因子。“正”即精神、形气、气血、正常机能活动力。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正气、本是一种概念,所谓概念,是人类思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医学的"正气"包括了免疫功能及微生态平衡在内的一切抗病物质与能力.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微生态菌群失调变化与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相互影响,邪盛与正虚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关系,就是中医学邪正相争、消长进退、病情虚实转化的客观过程与关系.以外感疾病病证为例,在邪盛时期,以微生态菌群失调变化为主;在正虚时,以免疫功能稳乱或低下为主.微生态失衡表现为微生物群种类减少、数量增多,优势菌发生转换,致病菌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补体C3减少.如是则出现邪正相争→邪胜正衰→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归之于"正气",将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之于"邪气".正气存在于体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的运行,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抗御外邪,维持人体生命活动[1].而邪气有外邪和内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的抗原属于外邪,而自身抗原属于内邪.中医学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人体通过正气驱除外邪和内邪,以维持身体的稳态.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合一(悟性)思维方式,即类比取像(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观察和抽象是一体的,无需遵循假说--实验--理论程序,而遵循体验--顿悟程序,因此形象思维方式是排斥工具的,不会产生实验法.所以古人也就没给出正气如何驱"邪"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16.
邪与正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常占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学说的基本精神,好象一根红线贯穿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则之中。明确认识了邪与正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也就能正确掌握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一、邪正的定义过去,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正”就是内在的,能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近来则有好多人又以为邪气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18.
<正>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决于正邪的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侵,肿瘤不会发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肿瘤则可趁虚而生[1]。邪正斗争结果是直接影响着肿瘤形成与发展。1正邪与肿瘤发生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即气血津精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就东垣脾胃学说对抗老强身的意义 ,结合脾实质研究 ,作进一步探讨 ,供同道参考。   1 祖国医学的脾 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中医病因学在发病方面认为 ,疾病的发生与否 ,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果“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反之“邪之所凑”则“其气必虚”。然而 ,正气盛衰与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 ,东垣继承和发展了《金匮》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个论点 ,这就强调了保养机体本身 ,即内因以脾胃为主的决定性作用。所谓正气 ,是指机体应有的防御机能是由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气相互化生而成…  相似文献   

20.
尧忠柳  王莘智  叶新萍  蔡雄  刘良 《中医杂志》2024,(10):1013-1018
基于免疫系统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正”“邪”双重性,并结合将“免疫功能”和“正气”类比的认识,提出“正气化邪”理论用以指导自身免疫病的辨治。“正气化邪”即机体原本用以防御和清除各有害因素的能力或正常功能活动的“正气”,转化为损伤破坏人体的因素或异常机体状态即“邪气”。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过程中,提出先天禀赋、外邪影响下的组织损伤、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输布气化失常的化邪条件和成因。自身免疫病具有前驱期为邪气化生而伏、发病期为内外感召而发、全周期邪气扩展的动态性病机,还具有正气化邪的特异性、隐匿性和矛盾性等特点。治疗方面倡导攻补兼施之法贯穿始终,专病专方专药的辨病思想,辨析疾病缓解与发作的动态以调整治疗,观察正气化邪之态势变化进行早期干预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