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常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中,髓外固定系统往往会导致骨折固定失败。髓内固定系统包括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Medline和Cochrone library从1990年1月到2014年11月的文献。对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通过对346篇文献进行筛选,共有13篇文献符合标准,其中共纳入1 271例不同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且出血量更少,但3种固定方法患者康复时间和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的疗效相似。提示与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相比,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虽可优化手术过程,但不能提升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转子间骨折主要有两种固定方式,一是髓外固定的钉板系统,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另一种是髓内固定的髓内钉系统,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为代表。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12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8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3个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1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延长(P < 0.05);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动力髋螺钉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切割、髋内翻等并发症出现,最终骨折愈合。提示两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可更早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它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当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很多,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 目的:综述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方法的发展及现状,分析各种方法的利弊,展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发展。 方法:以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ramedullary nail,Gamma nail,Proximal femoral nail, InterTa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伽马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1至201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有关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的文献和有关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文献。共检索到115篇文献,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54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具有优势,更靠近重心,力臂较短,髓内钉能更可靠的对抗沿股骨距传导的应力,并可防止股骨干内移。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短重建钉、联合接力交锁髓内钉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达到骨折复位满意、坚强内固定的要求。而人工髋关节置换可应用于一些骨折不稳定、高龄老年人并且合并内科疾病及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随着学者们对生物力学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内固定物的变革更新,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翟生  吕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595-360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主要分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哪种内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1966至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内固定后股骨干骨折、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内固定后疼痛(包括髋关节疼痛和大腿疼痛)、手术时间、失血量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3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患者总数4 7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 757例。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内固定后髋关节周围疼痛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髓内固定比动力髋钢板固定失血量少(P=0.003);髓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动力髋钢板固定组(P=0.003)。提示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髓内钉固定失血量少,但增加了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髋关节周围疼痛这些结局指标方面,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股骨近端骨折后使用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能够代替股骨轴承受重力的轴心,相对于髋螺钉和动力踝螺钉向身体轴侧移动,增强骨折部位的抗疲劳强度,能够支撑抗内翻及阻止近端骨折部位的旋转作用,适用于修复不稳定型骨折。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旋刀系统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与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修复指标均显著优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中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2%;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4%。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动力髋螺旋刀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针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选择微创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修复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的优越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2011至 2015年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作为 Meta 分析评价的指标,采用 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纳入8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至2015年,均为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切口长度,并且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早,可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提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患者及所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总体来说分两种:髓内系统和髓外系统,对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宏观的比较。 目的:比较髓内系统与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2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分型:Ⅲ型-Ⅴ型与R型),分别采用髓外系统和髓内系统进行治疗,其中18例动力髁螺钉,67例动力髋螺钉,43例重建钉,72例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17例新一代双钉加压交锁髓内钉,对手术时间、切口范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和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分析比较。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髓内系统均优于髓外系统,但切口范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髓内系统较髓外系统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稳固可靠,且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髋关节动力螺钉是临床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是经过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它的运用解决了以往内固定的不足。 目的:比较髋关节动力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6例用髋关节动力螺钉固定,40例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 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的髋部畸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髋关节动力螺钉组(P < 0.05),髋关节动力螺钉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8%(28/36),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为82%(33/40)。结果可见两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缺点。 目的:对比观察InterTan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9-01/2010-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别采用InterTan和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转子间骨折。 结果与结论: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InterTan组置入切口、出血量少于锁定钢板组,置入时间长于锁定钢板组(P <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采用InterTan置入治疗时创伤更小。 关键词:髓内钉InterTan;锁定钢板;股骨转子间骨折;骨科;植入物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11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临床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较为常见,而且修复效果较好,但是存在髋内翻畸形风险。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者髋内翻畸形,但是目前关于两者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者28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者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负重时间更早,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反向应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似,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两种观点:髓外固定或髓内固定。理论上讲,髓内固定符合微创原则,更具力学和生物学优势。但是循证医学及相关研究表明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比较并没有体现出理论上应有的优势。目的:通过有限元法比较目前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2种内固定系统动力髋螺钉和Gamma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二者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分别建立人股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1-A2;骨折AO分类)和动力髋螺钉、Gamma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骨科手术要求予以固定,模拟体质量700 N成人步态周期中关节承载处于峰值时刻的参考负载,分析骨、骨-内固定模型和锁钉或螺钉的应力分布状态、骨和骨-内固定模型表面的应变、骨折位置的变形,沿着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形以及沿着内固定物的负载传递情形等。结果与结论:①动力髋螺钉和Gamma钉具有良好的滑动加压功能,使骨折断面持续性、动态地轴向加压。在载荷条件下,动力髋螺钉的位移值较大。②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Gamma钉比动力髋螺钉坚强。两种内固定均使近端股骨承担负荷减少。③在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若股骨矩粉碎不严重,缺损不多或者无缺损,术中能够立即重建股骨矩区的稳定性,宜选择动力髋螺钉固定;反之则宜选择更坚强的内固定即Gamma钉固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