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与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收集因下颌第三磨牙不适而就诊的患者204例,运用锥形束CT分析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与第三磨牙阻生类型(高位、中位、低位)、阻生角度以及两磨牙的釉牙骨质界距离(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等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在下颌第三磨牙存在的情况下,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发生率高达78.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高位、中位和低位阻生的龋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而当第三磨近中阻生角度为40~80°时,第二磨牙远中邻面最易发生龋坏,与其他阻生角度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第二磨牙与第三磨CEJ距离在6~9 mm时,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角度、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的CEJ距离与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发生密切相关。当第三磨近中阻生角度在40~80°间,且两磨牙间的CEJ距离在6~9 mm时,第二磨牙远中邻面更容易发生龋坏,此类阻生齿建议尽早拔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下颌第三磨牙生长情况的对称性及其对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患病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早期预防性拔除下颌智齿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口腔科拍摄的全景片196张,调查其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对称性,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阻生类型的下颌第三磨牙与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对称者187例,占比95.41%。Winter分类中垂直阻生对称性(79.2%)显著高于近中阻生(47.6%)与水平阻生(59.1%)(P=0.001); Winter分类为近中阻生(46.4%)和水平阻生(38.4%)的下颌第三磨牙,其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率显著高于垂直阻生(23.6%)(P=0.001)。结论 下颌智齿具有对称性;为预防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近中阻生及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应在临床上早期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3.
马斌  江珉  刘玉柱 《口腔医学》2008,28(11):601-601
临床上常见下颌第三磨牙引起相邻的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情况,最终常导致下颌第三及第二磨牙需拔除,笔者对下颌第三磨牙引起邻牙龋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二般资料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并邻牙存留的患者86例,年龄20~48岁,平均31.5岁,男49例,女37例,下颌第三磨牙数为121颗,排除口腔疾病、牙颌面畸形及骨遗传病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下颌第三磨牙前倾阻生导致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压迫牙根吸收致根尖周炎等是临床常见的牙殆发育不良的现象。下颌第三磨牙低位阻生于第二磨牙根方.造成第二磨牙根严重吸收,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往往在拔除第三磨牙的同时不得不拔除第二磨牙。佛山市口腔医院口腔综合科用拔除的第三磨牙移植替代不能保留的第二磨牙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情况,以及与相邻第二磨牙病损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拔除高风险的下颌第三磨牙、预防第二磨牙病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拍摄的全景片3000张(共4328颗下颌第三磨牙),观察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及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龋坏、牙周病、牙根吸收情况,使用R语言χ2检验统计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阻生类型与第二磨牙病损均有相关性(P<0.001);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时,第二磨牙远中的龋坏率最高(P<0.001);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和远中阻生时,第二磨牙的牙周病发生率最高(P<0.001);下颌第三磨牙倒置阻生时,第二磨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P<0.001)。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其邻牙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较高,临床上建议早期拔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统计分析下颌第二磨牙龋坏始发部位及严重程度, 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与X线检查对481例下颌第二磨牙龋坏患者进行统计调查, 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龋坏多始发于面和远中邻面, 其次为颊面, 发生率分别为33.8%、33.2%、24.4%;累及牙髓的龋坏最多, 占49.7%, 深龋、浅中龋分别占31.7%、18.6%;男、女性别在龋坏部位分布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年龄与下颌第二磨牙的龋坏部位分布及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随着年龄增大, 面和远中邻面龋坏增多, 程度加重;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对下颌第二磨牙龋坏影响显著。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始发龋坏牙面以面及远中邻面最多, 龋损程度严重, 年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与龋坏状态关系密切。预防性拔除异常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及定期检查, 是预防和早期治疗下颌第二磨牙龋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后可能遗留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的牙周组织缺损,其发生及预后受年龄、第三磨牙的阻生状态、术前局部的感染情况、术前邻牙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拔牙时年龄较大、低位阻生、术前存在冠周感染或反复食物嵌塞、邻牙龋坏等因素将使这种牙周骨质缺损加剧且预后不佳. 从预防的角度,尽可能在小于25岁的低龄期拔牙,有利于阻止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剧;进行骨质移植可以有效促进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骨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下颌第三磨牙低位萌出发生率中以近中阻生为多,由于其前倾位置,与第二磨牙远中的邻接关系不正常,容易引起食物嵌塞,间隙牙槽骨吸收,第三磨牙骀面及第二磨牙远中颈部龋坏,或第二磨牙松动等,临床多以拔除第三磨牙为主要治疗方法。作经多年的治疗探索,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不拔除前倾第三磨牙而经高嵌体修复,与邻牙和对颌牙建立良好的接触关系和咬合关系,长期保存,从而发挥正常的咀嚼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9.
下颌阻生或错位第三磨牙71例拔除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慕新 《口腔医学》2004,24(1):60-61
目的 探讨下颌阻生或错位第三磨牙拔除后远期疗效及对邻牙和对牙合牙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法 ,抽取部分病例作样本 ,通过随访 ,分析拔牙后不同时间对邻牙及对牙合牙食物嵌塞影响 ;对邻牙及对牙合牙龋坏影响及其时效关系等。结果 下颌阻生或错位第三磨牙拔除后治愈了反复发生的冠周炎 ,消除后牙食物嵌塞 ,减少下颌第二磨牙的龋坏因素。拔牙后对口腔内其他牙没有造成明显不良后果。结论 患下颌阻生或错位第三磨牙后要在适当时机及时拔除  相似文献   

10.
牙半切除术治疗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面龋49例疗效观察江苏省盐城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许海军,吕立秀下颌第三磨牙低位近中斜位阻生、垂直阻生、水平阻生常致使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龋坏达根面及远中深牙周袋、食物嵌塞,致使第二磨牙无法行牙体保存疗法,临床通常拔除第二、第...  相似文献   

11.
下颌智齿拔除难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下颌智齿拔除难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13例下颌智齿拔除病例数据,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下颌智齿拔除难度的因素.结果 在选取15个因素中,描述智齿阻生程度的Pell-Gregory升支分类即根据智齿与下颌支及第二磨牙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P=0.00<0.01)、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即根据智齿最高点与下颌第二磨牙(牙合)平面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P=0.00<0.01)和手术因素中的根折、去骨四个变量进入多因素逐步回归模型.结论 Pell-Gregory升支分类、Pell-Gregory(牙合)平面分类、根折和去骨四个变量对下颌智齿拔除难度有显著性影响,通过对该四个变量进行评估,可以分析下颌智齿拔除难度.  相似文献   

12.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调查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邻近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远期预后。方法挑选因下颌智齿水平或近中阻生而在2年前要求拔牙的患者,在接受拔牙时,邻近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已经发生水平吸收的病例,共计104例。复查内容包括:下颌第二磨牙牙周深度探诊,摄术后数字牙片,测量近远中牙槽骨垂直高度,然后与拔牙前的相应数据做比较。采取多项措施减少误差以保证数据可比性。结果72.1%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6mm;术后远中牙槽骨可以再生,高度大于术前(P〈0.01),但仍小于近中牙槽骨高度(P〈0.01);年龄对牙槽骨增量无影响。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邻近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可以再生,但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应提倡一期植入人工骨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verify, using periapical radiographs, whether a partially erup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is a factor in the presence of dental caries on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second molar. Two-forty six high quality periapical radiographs were selected, each showing a partially erup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The variables analyzed were: tooth number; gender; age; radiographic presence of caries on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adjacent molar; Pell and Gregory classification; Winter classification; angulation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an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The examiners were previously calibrated to collect data (kappa statistics from 0.87 to 1.0).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aries on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second molar was 13.4%. In the logistical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ngulation (OR=8.5; IC95%: 1.7-43.8; p=0.011) and the gender (OR=3.3; IC95%: 1.4-7.7; p=0.005) remain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an age adjustment was mad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a partially erup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 with an angulation of 31 degrees or more, is a risk factor for caries on the distal surface of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山西籍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患病情况,探讨相关发病因素。方法于2012年3—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4所高校521名21.23岁山西籍大学生(男206名、女315名)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TMD体征阳性者为病例组,阴性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x。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MD体征阳性者258名(占49.52%),其中表现为关节弹响和杂音181名(占70.16%),下颌运动异常95名(占36.82%),肌肉疼痛37名(占14.34%),关节弹响和杂音的发生率较高;男性TMD体征阳性94名(占45.63%),女性TMD体征阳性164名(占52.06%),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紊乱和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是这一年龄段人群TM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199名(占38.20%),其中TMD阳性118名(占59.30%);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322名(占61.80%),其中TMD阳性140名(占43.48%);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组TMD阳性率高于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组(P〈0.05)。结论山西籍大学生TMD患病率较高,症状以关节弹响和杂音为主,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是TM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隧道成形术结合根向复位瓣术治疗下颌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的患者40例共40颗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20颗。试验组患牙行隧道成形术及根向复位瓣术,对照组患牙再次做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记录术前(基线水平)、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和附着丧失(attchament loss,AL)。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PD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D减少量较对照组PD减少量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BI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AL较术前变化均不明显,试验组AL甚至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手术治疗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颗牙麻醉(single tooth anesthesia,STA)系统对下颌磨牙进行牙周韧带(periodontal liga—ment,PDL)注射后的牙髓麻醉效果。方法120颗患牙分为深龋、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3组,每组各40颗.每组再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为2个亚组,分别采用STA系统标准法和改良法麻醉,其中标准法注射点为舌侧PDL.改良法注射点为颊侧PDL。观察记录患者治疗中的疼痛反应,评价牙髓麻醉效果。结果STA系统对下颌磨牙进行PDI。注射后牙髓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2.5%。深龋组标准法和改良法的牙髓麻醉有效率均为100%;慢性牙髓炎组标准法和改良法的牙髓麻醉有效率均为90%;急性牙髓炎组标准法的牙髓麻醉有效率为85%,改良法的牙髓麻醉有效率为90%。3组麻醉效果的卡方检验显示,各组间的牙髓麻醉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9.445,P=0.49)。结论无论标准舌侧PDL注射还是改良颊侧PDL注射,只要注射方法正确,都能同样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畸治疗中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萌出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过程中影响下颌第二恒磨牙近中倾斜萌出的因素。方法 选取78例正畸治疗患者,初诊时4个第二磨牙均未萌出,正畸治疗结束时,4个第二磨牙萌出建,且第二磨牙未经治疗。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发生与第三磨牙的牙胚存在与否、是否拔牙、下颌平面角、错类型、下颌牙弓前中段拥挤度、牙弓后段拥挤度和第一磨牙前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与治疗过程中第一磨牙的前移量密切相关(P<0.001),其它因素排除在外,逐步回归方程为Y=1.153×第一磨牙前移量-2.855。结论 正畸治疗过程中过多前移第一磨牙,易导致第二磨牙近中倾斜。  相似文献   

18.
In 2005 we reported the clinical findings of 100 patients who ha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removed because of distal cervical caries in the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The aim of this follow-up study wa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findings in a new group of patients corroborate those of our previous study. We report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239 patients (mean (SD) age 32.1 (7.85) years, range 20–65) who had 288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removed because of distal cervical caries in the second molar. Patients had better dental health than average, and 67% had a DMF (decayed, missing, or filled) score of 5 or less. In 89% of third molars the mesial angulation was between 40° and 80°. Distal cervical caries in second molars is a late complication of third molar retention. The prophylactic removal of a partially erupted mesioangular third molar will prevent distal cervical caries forming in the second molar to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