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加用点按太冲诱发伤害性屈曲反射,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及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下肢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按太冲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50%~70%遗留有瘫痪。脑卒中发生后1周内有73%~86%出现一侧肢体瘫痪,73%~77%出现行走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恢复其步行能力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1]。3 a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发现,点按脑卒中患者肢体远端某些穴位很容易诱发回缩反射。为此专门搜集了30例脑卒中患者点按太冲穴诱发伤害性屈曲反射,以观察其对下肢功能的康复作用,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点按穴位法、常规方法诱发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电生理学效应。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的患者,每个患者先后随机用点穴方法及常规方法诱发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同时使用表面肌电图检测,分析和探讨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结果点穴方法和常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电生理学效应比较: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胫前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点穴手法比常规手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Bechterev屈曲反射的肌肉收缩效应;两种手法诱发Bechterev屈曲反射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胫前肌-腓肠肌的协同收缩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算盘技术在脑卒中早期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00例,设治疗组与对照组,按入院先后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两组,两组均使用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算盘治疗,疗程三个月,入组时、治疗1个月末、治疗3个月末分别进行Brunnstrom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01).结论:算盘康复技术能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上肢功能,操作方法简单易学,依从性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小续命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runnstrom 6级评定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SF-36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级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都有提高,且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更大(P<0.01);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级别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刺激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行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予吞咽障碍治疗仪常规治疗,治疗组采取吞咽障碍治疗仪刺激颈部特定穴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吞咽电刺激仪刺激特定颈部穴位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09倒,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脑血栓入院第1天、脑出血第3天)加用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采用积分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半个月后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计数计分法评定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手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距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选穴,能够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指端点穴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指端点穴法,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及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端点穴法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来我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早期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体位疗法、感觉刺激、肌张力锻炼及心理护理等,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神经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分析两组肢体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护理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在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康复科2003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针刺、物理因子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在治疗2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应用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系统与ADL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由邢台市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60例和常规组6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改良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功能运动评定量表(MAS)上肢功能评分、MAS手部运动评分、MAS手精细动作评分、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肘关节改良Ashworth评分、腕关节改良Ashworth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的上述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增加使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能更为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