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市2000-2007年新发现麻风病人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丽江市(2000~2007)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流行病学分析,评估丽江市麻风流行强度,为拟定丽江市麻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0~2007)年丽江市各县(区)新发现的麻风病人按新发病人名册录入Excel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丽江市(2000~2007)年共发现麻风病人151例,男102例,女49例,多菌型(MB)99例,少菌型(PB)52例,平均年龄36.9岁,年龄≤14周岁的5例。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79.47%:传染来源多数病人(56.9%)不明,家内传染仅占13.2%,发病时Ⅱ级以上畸残率为23.8%。结论丽江市新发现麻风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且仍发现有儿童麻风,MB病人占多数(65.06%).提示:丽江市麻风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主动发现病人(如:接触者检查、线索调查、重点人群检查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1996-2005年中国十省市麻风病家庭内传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5年全国麻风流行程度不同的10个省(自治区)共发现有明确家庭内传染源的麻风病例2724例,占同期总发现病例数的22.11%.接触者检查发现病例占同期总新发病例的6.59%.不同流行程度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别,随着流行程度的降低,接触者检查方式对新发病例的贡献率明显下降,皮肤科门诊发现比例逐渐上升.指征病例与先症者40.7%的潜伏期在10年以内,其中5年以内的占22.0%;指征病例作为指征先症者时,76.5%的继发发病的新病人潜伏期在3年以内.不同流行程度地区在病例发现的方式上应有所侧重.在麻风高流行地区家庭内接触者检查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1999~2005年新发现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广西麻风病基本消灭后麻风的流行特征。结果:1999—2005年广西共新发现麻风病人580例,平均年发现率0.18/10万,其中13个县发现率超出了基本消灭的指标。新发病人中,型比70.34%,单皮损率11.03%;Ⅱ级畸残率15.52%;家内新发病人占新发病人的23.97%;病人发现以门诊为主。广西麻风基本消灭后,疫情又有所回升,平均延迟期较长,家庭聚簇性较明显。应继续加强麻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后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流行特点。方法:对肇庆市2003~2007年新发现麻风病例个案病历及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共新发现麻风病人29例,5年平均发现率0.15/10万。新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高要市和肇庆市城区,占58.62%;发病以农民为主占89.66%,男女之比为2.22:1,有明确接触史的11例(37.93%),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1.34年,Ⅱ级畸残1例(3.45%)。结论:肇庆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应抓好麻风病人家属、重点村、高发村的调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麻风病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已知测定抗酚糖脂——1抗体不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法。作者用 ELISA 对麻风病人和抗磷脂抗体(APA),以评价两种试验联用是否优于单用一种。共查88例麻风病人,11例活动期结核病人,29例麻风流行区未接触麻风的健康人和67例非麻风流行区的健康人。结果麻风病人中56例(64%)抗 PGL——1阳性,40例(45%)两种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风低流行状况下,各种发现方式对发现新患者的效果。方法对安康市近10年来新发麻风患者的发现方式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5~2005年新确诊的63例麻风患者中,线索调查24例(38.1%),基层单位24例(38.1%),皮肤门诊5例(7.9%),他报、接触者检查、疫点调查分别为4.8%,3.2%和4.8%。结论在安康市麻风低流行状态下,疫点调查和接触者检查效果较低,发现病例有效途径为线索调查和基层单位,应加强对医务人员麻防知识培训和基层防治网络建设,广泛开展麻风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7.
1991年全区共发现新麻风病人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多菌型10例,少菌型2例;家内接触发病7例,家外接触发病5例;有畸残者10例(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3例);年龄11~58岁,平均37.1岁,有1例不到15岁;自报、他报及麻风防治单位发现者各2例,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奋发现3例。  相似文献   

8.
在云贵川麻风高流行县(市)开展LEC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在麻风高流行县(市)开展消除麻风运动,结合常规病例发现工作发现麻风病例的效果.方法广泛开展社区的麻风健康教育,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的麻风防治技能 ,开展麻风线索调查和接触者检查,确诊和治疗患者.结果6个麻风高流行县(市)1999年发现122例新发病例,发现率为3.7/10万,比过去3年年均发现病例数(67例)和发现率(2/ 10万)高近1倍,其中家庭内接触者发病占47%.结论消除麻风运动结合常规病例发现工作可促进社区摶共±龜的发现.在麻风流行较严重地区,尤其在远离县城和难以到达的村庄,在进行充分健康教育和社区培训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通过皮肤科门诊、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可发现绝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9.
潜江市近10年发现麻风家内感染10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是目前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麻风患者家族内传染发病问题无论在流行病学方面还是在麻风的早期发现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市近10年新发现麻风病人20例,其中10例为家内传染,占50%。为了能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提高防治工作质量,笔者对潜江市近10年家内传染的10例麻风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7~2006年文山州麻风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发现:1997~2006年文山州共新登记麻风患者1288例,每年的新发病例数约占全省的20%;经过多年的防治,麻风发现率由1997年的4.59/10万下降至20HD6年的2.49/10万,患病率则一直在1.0/77上下波动;文山州的麻风主要分布在文山、砚山、丘北县,这三个县的病例数约占全州八县病人总数的66%。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多种民族对麻风易感;麻风以农村群众多发,占86%,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发病,占病人总数的12%;麻风病人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以15~30岁年龄段病人最多,占37%,30~45岁次之,占28%,15岁以下的儿童病人数占11%,儿童病人数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有68%的患者有明确传染源,32%的患者传染来源不明;平均延迟期为17.4个月;有31%的病人为自报和互报,22%的病人来自皮肤科门诊,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占33%;多菌型(临床分型)病人占50%;Ⅱ级以上畸残病人占18.79%。说明文山地区的麻风疫情仍然十分严峻,仍需加大防治投入,巩固防治机构,稳定专业队伍,开展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建始县的麻风流行情况,对麻风亚临床感染进行了探讨,作者对麻风病人29例,病人家属43例,高危人群104例,用ND-O-BSA-ELISA试验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病人阳性率62%,家属56%,高危人群39%。提示麻风有流行的潜在危险;同时对接触者,性别,年龄,家庭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印度南方的二个村庄进行,是麻风病和结核病高流行区。麻风流行率48.58‰,患病率7.56‰,麻风接触者患病率12.56‰。研究包括来自上述二个村庄的麻风病人,总计345例,瘤型44例,非瘤型301例。麻风家庭接触者870名,其中瘤型接触者120名,非瘤型接触者750名。从每个接触者右耳垂和鼻粘膜组织液涂片并泸纸采血,同时进行光田氏麻风菌素试验。如果4周后丘疹≥5mm为晚期反应阳性。涂片做抗酸查菌。做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A-ABS)用以检查抗麻风菌抗体。抗原在1:40或更高稀释度,血清显示2~+或以上者是为阳性。870名接触者中,发现皮肤、粘膜涂片检菌、FLA-ABS和麻风菌素反应阳性的,分别是5名(0.6%)、29名(3.3%)、125名(14.4%)和622名(71.5%)。麻  相似文献   

13.
1989年6月到1990年2月,在塞内加尔南部的麻风流行区Bignona,实际检查了住在城市的麻风病人130例,住在麻风院里的127例,住在麻风院的接触者30人,以及该地区住院的非传染病患者130人,另有供血员221人(根据1990年公布的数字)。结果在麻风  相似文献   

14.
我市辖18个镇,300个行政村,总人口92.6万,麻风最高年患病率2.04%(1976年),最高5年平均发病率为12.20/10万(1956~1960年),原为麻风病高流行区之一。至2000年底,累计登记麻风病人1866例,其中TT 1309例,BT 298例,BB 30例,BL 128例,LL 101例。麻风现症病人为6例,患病率为0.006‰,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1996~2000年),疫情已处于麻风病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我们对麻风病人家属进行调查时发现,有3个家庭先后发现18例麻风病人,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家庭1,全家6口人均被诊断为麻风.其中例1男,1941年出生,1967年诊断为LL麻风(MB)并足底溃疡,1969年DDS单疗治愈出院.例2女,例1之妻子,1946年出生,1966年确诊为LL麻风(MB),住院治疗3年后与例1于1969年结婚后出院,DDS单疗至1976年判愈,夫妻俩为首发者.例3,二女儿,1976年出生,1992年发病,病期6个月时被检查发现,诊断为TT(PB)麻风,按少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6个月,于1994年判愈至今未复发.例4,儿子,1971年出生,2005年5月发病,2006年诊断为BT麻风(PB),左侧爪形手,病期14个月,确诊后给予二联联合化疗半年治疗,于2008年12月判愈.  相似文献   

16.
麻风流行区的人群与病人接触易感染麻风。亚临床的感染约占居民的90%以上,但极少临床上发展为麻风者。作者用~(125)Ⅰ标记的麻风单克隆抗体——MLO_4,以血清抗体竞争结合试验(~(125)Ⅰ——MLO_4——SACT),测定了接触者血清中的麻风特异抗体。100名麻风病人家内接触者经过检查均无临床症状。同时做麻风菌素试验和血清抗体滴定测验。100名家属接触者中用血清抗体竞争结合试验检查出6名有麻风MY2a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滴度ID_(50)值为5,其中4名麻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麻风病低流行状念下,分析新发现麻风病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订麻风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东莞市1988~2002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东莞市1988~2002年共新发现麻风病89例,随着阶段发现率明显下降,MB型比及≥60岁的病人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早期发现率(病期〈2年)为84.27%,2级残疾率为12.36%,男:女为1.62:1。结论:东莞市新发现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低流行状态。仍须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基层防治网络的作用,才更有利于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勐腊县近60年麻风流行趋势变化及防治效果,为消除麻风病危害行动计划(2016 ~2020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查,计算麻风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儿童麻风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1956 ~2015)年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386例,其中多菌型185例,少菌型201例;累计临床治愈337例,(92.08%),无复发病例.发病率由最高年段(1961 ~1965)年的10.61/10万,降到(2011 ~2015)年的0.28/10万,下降了97.36%.发现率由最高年段(1981 ~1985)年的11.27/10万,降到(2011 ~2015)年的0.84/10万,下降了92.5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3年的13.29/万,降到2015年的0.17/万,下降98.72%.儿童麻风构成比为10.62%,平均发病年龄30岁,Ⅱ级畸残率年均41.45%,平均延迟期27个月.结论 勐腊县麻风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降为低流行区,但距离消除麻风病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资料与方法对贺州地区(辖一市三县,总面积11854.54km^2,原属麻风病中流行区)1956-2001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登记卡、麻风患者花名册及麻风监测等资料进行回顾汇总,并就累计发现麻风病人805例中在家内接触传染患病的129例进行性别、型别、延迟期、畸残、传染来源和传染性等方面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发现的麻风病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省1979~1990年新发现的71名麻风病人作了分析。其中接触者检查发现的11例,线索调查1例,皮肤科门诊40例,专业门诊5例,自报8例,医院其它科发现的6例;37例是外省迁入的,值得注意。辽宁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病人,提示在基本消灭麻风的地区麻风防治工作不能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