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处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连续收治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87±12.76)岁。所有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下或经上腔静脉逆行性脑灌注下行四分支人工血管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人工血管植入术(孙氏手术),近端行Bentall手术18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1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6.4±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3.2±8.4)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4.8±6.3)min。住院死亡5例。术后随访3~42(24.0±13.0)个月,随访率100.0%,死亡2例。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明显增加了手术风险,但通过孙氏手术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其中男16例, 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 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 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 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 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 发生率为17.6%(3/17), 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 发生率为11.7%(2/17), 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 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 麻木, 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 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 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改善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晚期)及产褥期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间上海长海医院7例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妊娠晚期、2例产褥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6例(85.7%)、B型1例(14.3%),年龄26~34(30.8±3.1)岁。患者发病时间为孕28周至产后18 d,其中5例孕妇发病时间平均(31.8±2.63)周。A型夹层患者心脏超声显示升主动脉最宽内径4.2~5.7(4.7±0.6)cm,2例合并主动脉窦瘤,3例为马方综合征(42.8%)。A型夹层患者主动脉处理方式为:Bentall手术1例,Bentall+Sun’s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B型夹层患者先行剖宫产后再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51~129(85.5±22.9)min,体外循环时间75~196(159.0±44.0)min,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0~30(23.8±3.5)min。所有母体及胎儿均存活,其中先行主动脉修复而后期行剖宫产的1例胎儿经诊断为脑瘫。孕妇及新生儿随访9个月至4年,随访期内除脑瘫胎儿外其余婴幼儿均发育生长良好;7例孕妇均恢复良好;早期先行主动脉修复的孕妇(仅1例),在后期剖宫产时发现乙状结肠破裂同期行乙状结肠造瘘术治疗;另1例A型夹层的产妇,出院2年后经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结论妊娠晚期合并主动脉夹层多为A型夹层患者,马方综合征是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高危因素。尽早手术并根据主动脉夹层类型及胎龄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手术适应证。方法纳入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的25例急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22例、女3例,年龄30~66(46.92±9.12)岁;合并高血压病16例,术前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弓切口放入并缝合术中支架象鼻血管。同期行解剖外旁路血管手术11例,Bentall手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术后出院前均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复查主动脉CTA。结果手术时间4~7(5.5±0.7)h,体外循环时间93~206(137.64±30.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109(57.96±21.0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5~76(26.76±11.88)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气管内插管2例,近端吻合口漏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突发心室颤动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随访6~54(25.76±16.15)个月,失访2例,随访率92%。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可靠手段。其手术适应证为近端锚定区不足的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升主动脉病变,主动脉根部病变,近端心脏疾病如心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因为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97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8例,女9例;年龄(57.6±9.5)岁.其中,真性动脉瘤63例,主动脉夹层25例,主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7例,主动脉溃疡2例.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依靠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术中探查3种方式.术前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分别为,真性动脉瘤组93.7%(59/63例),主动脉夹层组40.0%(10/25例),主动脉溃疡和狭窄闭塞组均为100.0%.结果 术前未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者行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抢救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期行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术.两种情况各死亡3例.Fisher精确检验P=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尽可能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冠状动脉CTA检查,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 ~79)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30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加孙氏手术10例,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12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孙氏手术21例(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1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9例,术后通过CTA评价胸腹主动脉塑形及假腔愈合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平均(248.1±69.8)min,选择性脑灌注(38.2±10.5)min.手术死亡5例(6.85%,5/73例).术后60例随访2个月~7.6年,术后3个月CTA复查显示,91.7%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在膈肌水平形成血栓,患者术后1、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7%、87%和81%.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手术技术要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连续收治2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腋动脉插管,中低温选择顺行性脑灌注下行两血管片法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9~62(47±8)岁。其中高血压病患者26例,马方综合征患者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术)4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主动脉窦成形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7±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2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9±5)min,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急性肝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患者1周后延迟苏醒,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A检查,自体头臂动脉显影清晰,周围无造影剂外溢,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25例患者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2例出现内漏。对27例患者随访47(36~62)个月:其中1例因胸腹主动脉扩张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换术,1例术后2年余因支架人工血管远端血管破裂急诊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结论对于头臂动脉未受累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中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2~ 75岁,平均(52±9)岁.5例(21.7%)肾动脉缺血,9例(39.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例(13%)腹腔干缺血,6例(20.1%)下肢缺血(左下肢坏死1例).其中2例同时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 23例支架人工血管成功覆盖近端第一破口.11例(47.8%)其他分支动脉植入了支架.23例患者灌注不良得到改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例合并右髂动脉闭塞致下肢缺血者,支架人工血管覆盖第一破口并右髂动脉内植入支架后治愈.1例合并下肢动脉缺血坏死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一期行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 ~72个月,平均(21±1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本组无截瘫病例.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覆盖主动脉夹层第1破口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尚需结合分支动脉支架植入等方法来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83,自引:4,他引:79  
Sun LZ  Liu ZG  Chang Q  Zhu JM  Dong C  Yu CT  Xiong H  Liu JP  Wang G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812-816
目的 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3年 4月~ 2 0 0 4年 3月 ,对我院连续收治的 4 0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其中男性 35例、女性 5例 ,平均年龄 5 3( 2 8~ 78)岁 ,急性主动脉夹层 2 3例、慢性夹层 17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单纯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 2 5例 ;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3例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Bentall术 ) 5例 ,主动脉瓣成形术 7例 (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 3例、行CABG 3例 )。急诊手术13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6 6± 38)min ,平均心肌阻断时间 ( 10 7± 2 8)min ,选择性脑灌注时间 ( 30± 15 )min。住院死亡 2例 ( 5 % ,2 / 4 0 ) ,1例术后 2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另 1例术后 2个月死于多发脑梗死。术后截瘫 1例 ( 2 % ,1/ 4 0 ) ,病因不清 ;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 3例 ;乳糜胸3例 ,治疗后痊愈。 38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行电子束CT检查 :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 ,支架“象鼻”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消失 ,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在支架“象鼻”远端 ,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 ,假腔缩小。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评价"改良"次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收4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改良"次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9~86(57.9±16.0)岁。患者均依据术前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诊断分型,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施行手术;近心端采用升主动脉置换术29例,Bentall手术11例,Wheat手术4例,David手术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36±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7±2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7±11)min。47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2例(4.25%,2/47),术后一过性精神障碍2例(4.25%,2/47),术后出现截瘫1例(2.12%,1/47),二次开胸止血4例。生存的45例患者均于出院前及术后6个月行主动脉3维CT血管造影(3D CTA)检查显示,降主动脉内支架血管膨胀良好,气管隆突及腹腔干平面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术后随访1~13个月,无因夹层进展需二次手术及动脉瘤破裂患者。结论 "改良"次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弓部三分支血管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改良之处在于简化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23例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患者治疗前均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2~68岁;合并肾动脉灌注不良8例(单侧6例),肠系膜上动脉灌注不良9例,单侧下肢动脉灌注不良5例,脊髓灌注不良1例;17例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及相关辅助治疗,6例患者拒绝手术,予保守治疗。 结果: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在2周内死亡。17例接受急诊手术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封堵主动脉第一破口,其中1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分支动脉灌注不良改善;1例第一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中段,先植入裸支架,扩张主动脉真腔后,再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第一破口;3例封堵第一破口后,尚需再植入单侧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裸支架。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17例均随访3~36个月,1例术后半年死于心肌梗死,余均存活且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行腔内修复术,恢复脏器供血,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逆向分期杂交技术在累及主动脉弓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远端灌注不良综合征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5月—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累及主动脉弓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远端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后优先急诊介入手术改善远端灌注,限期内再行二期杂交手术修复近端主动脉病变。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结果 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58岁。其中3例以下肢缺血和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2例以肠道灌注不良为主要表现。5例患者均优先采用介入手术植入覆膜支架或裸支架和必要的分支动脉处理,再二期实施杂交手术,其中包括Ⅰ型杂交2例、Ⅱ型杂交1例和Ⅲ型杂交2例,手术成功率100.0%。患者均顺利出院,灌注不良脏器功能均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出院时病变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所有患者无截肢、开腹探查肠道切除及长期血液透析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逆向分期杂交技术应用于累及主动脉弓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远端灌注不良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围术期生存率和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1月至2004年8月,36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中,主动脉夹层19例,主动脉瘤17例。年龄(57±12)岁。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10例,术中探查见冠状动脉开口受累7例,冠状动脉为索条状2例,1例在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7例,术中发现冠状动脉开口受累2例,冠状动脉呈索条状3例,术前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例;B型主动脉夹层2例;真性主动脉瘤均为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移植血管共57支,其中动脉6支,静脉51支。结果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7±54)m in,心肌阻断时间(98±31)m in。围手术期死亡5例(均为A型主动脉夹层),分别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脑疝1例,内脏缺血坏死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6%,分别为二次开胸止血和呼吸功能衰竭气管切开。结论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和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严重影响预后。对年龄>50岁的主动脉瘤患者,于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行单纯主动脉瘤手术并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的外科治疗经验和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共收治TAAD合并ARSA患者14例。其中急性TAAD 10例,慢性TAAD 4例;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46.07±8.45)岁。所有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手术。13例(13/14,92.86%)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1例(1/14,7.14%)行Bentall+部分弓置换术,未行ARSA重建。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7.89±1.80)h,体外循环时间(208.43±28.8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7.64±23.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0.50±10.15)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2例(14.29%)。二次开胸止血1例(7.14%),一过性肾功能不全1例(7.14%),肾衰竭1例(7.14%)。平均术后随访(28.42±22.52)个月,随访率100.00%(12/12)。1例术后64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和肾衰竭。其余患者无主动脉相关并发症。结论合并ARSA的TAAD术前应明确诊断,术中选择合理的动脉插管及脑灌注方法。同期行孙氏手术和ARSA重建治疗TAAD合并ARSA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胸主动脉瘤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ZY  Mao ZF  Gao SZ  Cheng BC  Wang ZW  Hu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43-945
目的探讨行胸主动脉瘤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982年5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67例胸主动脉瘤患者,其中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24例:行降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将其术后结果与同期仅行胸主动脉置换者进行对比。结果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总病死率为13%(3/24),同期行降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虽因心肺转流和选择性脑灌注使手术时间显著延长[(278±54)与(188±59)min,t=5.397,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年生存率和3年无心脏意外率与单纯行胸主动脉置换术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胸主动脉瘤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靠,有助于防止因冠心病而致术后远期发生心脏意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一期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31.9±11.7岁。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22例,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升主动脉瘤4例,室间隔缺损3例,冠心病2例。解剖外旁路移植术包括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2例,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6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术4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结果住院死亡1例(3.2%),术后39d死于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术后上、下肢收缩压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3.7±10.2mmHg vs.64.2±25.3mmHg,P〈0.05)。随访27例,随访时间4~73个月,无晚期死亡、与人工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正中切口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是一期治疗成人及青少年主动脉缩窄合并心脏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其手术技术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 2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9例,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66(54±7)岁。19例患者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1例。AC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5例,AS型(DeBakeyⅡ型)4例。AC型患者中行孙氏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0例,部分弓置换5例;19例患者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4例患者术中取出位于右冠开口的支架。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因术前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30(18~56)个月,其中1例因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二次漏修补术,1例因远端夹层新发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1例因左主干支架闭塞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因髂动脉闭塞行股股转流。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改良双侧脑灌注在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14例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主动脉弓腔内直视下行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插管的改良双侧脑灌注技术进行脑保护.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190~325min,平均(241.78±31.74)min,心肌阻断时间71~133min,平均(104.36±17.07)min,脑灌注时间32~70min,平均(53.50±9.25)min.全组患者仅1例出现短暂性脑神经功能异常,无脑梗塞,脑出血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结论 DeBakeyⅠ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采用经主动脉弓腔内直视下行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插管的改良双侧脑灌注技术进行脑保护,其方法 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脑保护、主动脉根部、弓部病变认识的不断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病死率逐渐降低,脏器灌注不良综合征日益凸显为影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的主要问题。夹层可能导致各个脏器灌注不良,以脑、心脏、腹腔脏器、肾脏、下肢、脊髓6个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总的发病率在30%左右。主动脉夹层是否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手术病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