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7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本组17例中1例死亡,16例抢救成功。15例进入ICU救治,在ICU治疗时间平均6.2天。16例中有12例获得随访,其中4例返回原工作岗位,5例生活自理,3例还需进一步治疗。结论采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等损害控制措施可提高骨盆不稳定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治疗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73例(平均ISS≥27分)临床资料,早期采用控制出血、骨折临时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 73例患者中,1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于入院后11h,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h,2例因伤后第3、6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未予以早期积极救治死于入院后2h内;66例存活(90.4%),死亡7例(9.6%)。结论及时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等措施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伤员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骨盆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治疗2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铜梁县中医院骨科2007~2011年收治的2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3~52岁,平均35.4岁。按照Mcmurtry的多发伤骨盆骨折救治方案,10例等待择期手术,13例采取损害控制技术治疗。结果本组均治愈出院,随访6~43个月。23例中无一例死亡,术后发生感染6例,L5神经根损伤1例,均治愈。按Matta骨折移位评定标准:优8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达78.3%。结论基层医院虽然条件一般,但可采取早期救治,获得较好效果。基层医院采用损害控制技术,如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止血纱布填塞止血等,可有效提高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水平,但在遇到严重、复杂病例时,应早期救治稳定病情后及时转送上级创伤救治中心。  相似文献   

4.
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损害控制在26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经验,研究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时机。结果本组26例全部生存,19例返回原工作岗位,7例生活自理,其中3例尚需继续治疗。结论(1)严重多发伤的ISS_(90)≥17分,骨关节型严重多发性损伤中,则以骨与关节损伤为主的ISS_(90)≥16分。(2)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特别是对四肢和骨盆骨折,外固定器临时固定能有效地控制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相似文献   

6.
总结1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经验。多发伤患者救治需采用多学科救治,行早期液体复苏、快速止血,合理应用损害控制,打破死亡三角,扭转病情发展,方能成功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骨盆骨折伴腹部脏器损伤时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1995-2010年应用DCS的方法救治严重骨盆骨折伴腹部脏器损伤39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严重骨盆骨折伴腹部脏器损伤大出血,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1例+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8例),早期骨盆外同定支架使用31例.在ICU复苏治疗后再行确定性内固定手术.本组死亡率为21%(8/39),死亡组ISS平均41.6分,主要死于休克和合并伤.共发生并发症7例,合并ARDS3例,右髂总动脉血栓形成1例,膈下脓肿2例,下肢深部感染1例,均痊愈.结论 DCS原则的合理、及时应用可提高严重骨盆骨折伴腹部脏器损伤患者的抢救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由传统的单纯腹部损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腹部损伤的多发伤586例,其中应用了损伤控制技术138例,占24.3%.控制出血是DCS的首要任务,包括:腹部填塞(abdominal packing,AP)止血34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56例,双侧髂内动脉栓塞8例,肝固有动脉结扎或栓塞48例(其中栓塞4例);脾动脉栓塞2例;腹内血管修补或结扎32例次(髂内动脉结扎25例次).控制污染是DCS的第2个主要目的:胰部分切除或内外引流24例次、十二指肠修补或憩室化15例次、膀胱修补造口36例次.上述简化手术完成后,患者送ICU,并立即开始继续复苏.争取在72小时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 138例采用DCS救治,存活101例,死亡率26.8%(37/138),死亡组ISS评分平均值41.6分.早期死因为颅脑损伤3例,急性大失血22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例,颈椎损伤高位截瘫2例.结论 合理使用DCS技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经验和救治程序,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52例严重骨盆骨折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评分,抗休克治疗, 骨盆外固定器固定 下肢骨牵引,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监护和稳定后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当天血压恢复正常,无死亡.优19例,良18例,优良率达71%;可12例,差3例.结论 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院内救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按照特定的救治程序进行,并强调骨盆外固定支器 下肢骨牵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应用41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DCO)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DCO方法救治严重多发伤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折大出血,均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双侧髂内动脉结扎21例,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8例,早期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10例。10例严重多发伤伴开放性股骨骨折初期仅行清创和简单外固定。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压迫行简单椎板减压。均在ICU复苏治疗后,再做确定性内固定手术。本组死亡率12%(5/41),死亡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值41.4分,主要死于休克和合并伤。共发生并发症7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右髂总动脉血栓形成1例,2例膈下脓肿,1例下肢深部感染,均痊愈。结论迅速准确的诊断和一体化治疗,是提高严重多发伤生存率的关键,合理应用DCO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原则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14年6月前未应用DCS原则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之后应用DCS原则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救治成功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出院后3个月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肺总量(TLC)。结果研究组患者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功能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救治成功44例,成功率91.7%。对照组救治成功28例,成功率73.7%,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1%,研究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出院后3个月IC、FVC、FEV1、T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DCS原则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连枷胸能使治疗简明、快捷,有效避免创伤的应激反应,救治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2月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48例(平均ISS>27分)的并发症、死亡率、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8例中36例创伤性休克得到纠正,6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于入院后2h内,3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死于入院后5~11h,2例因ARDS死于术后2h,1例于伤后6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1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2例行截肢术,3例轻度跛行,行走时疼痛。结论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探讨胰十二指肠损伤(PDI)患者的救治模式。通过1例PDI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介绍损害控制外科(DCS)理念结合分阶段治疗(SBS)实践这一治疗模式在PDI为主的腹部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通过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89例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一体化救治特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本组髂内动脉栓塞14例、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腹腔脏器手术64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死亡率5.6%(5/89),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外固定12例。并发症:骨折深部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肺不张8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Ⅰ型呼衰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53例,良21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88.1%(74/84)。结论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及并发症处理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对1998-2008年应用DCO方法救治的31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折大出血,早期双侧髂内动脉结扎17例,早期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12例.11例严重多发伤伴开放性股骨骨折初期仅作清创和简单外固定,后期确定性内固定手术.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压迫,早期经后路行简单椎板减压.ICU治疗时间为1~11 d,平均4.3 d.本组患者死亡1例,其余30例全部生存.结论DCO更符合外伤后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早期针对性控制处理及后期的一体化治疗是提高严重多发伤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经验和救治程序,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52例严重骨盆骨折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器固定+下肢骨牵引,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监护和稳定后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当天血压恢复正常,无死亡。优19例,良18例,优良率达71%;可12例,差3例。结论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院内救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按照特定的救治程序进行,并强调骨盆外固定支器+下肢骨牵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重视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细节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多发伤涉及多个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救治,因而临床救治难度大,急救手术时间长[1],应优先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策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多数医院尚不能合理应用DCS以有效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1].笔者就如何从DCS的细节出发,对如何提高DCS的应用水平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架在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的方法。方法采用外固定架对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外固定,同期或分期处理合并损伤抗休克治疗,并对其疗效观察。结果1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或无其他脏器损伤患者,经4~13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骨盆骨折愈合良好,无骨盆明显倾斜,患肢短缩<1 cm,1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长时间行走后出现骶髂部疼痛。结论早期外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操作简单,能迅速完成,可有效控制出血,利于抗休克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