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锡纯(1860~1933)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医家,他曾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疗效卓著;在天津开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后继人才;在当时各地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论文,在医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声名远播,与当时江苏陆晋笙、杨如候、广东刘蔚楚齐名,被誉为“医林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为海内“名医三张”。极负盛名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是他一生刻苦向学的心血结晶,也是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他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的丰硕成果。作为卓越的临床家和中西医汇通派的著名代表,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其创新精神,发扬光大祖国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期在中药行业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6月1日SFDA正式发布国食药监安[2006]218号文,通知即日起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这7个注射剂的生产厂家及相关产业,累计整个产业链85亿元限于冻结状态,间接影响是中药注射液的安全评价问题。中药注射液是近些年来备受生产厂家追捧的一种剂型,其中以双黄连注射液为发端,在当时影响巨大。随后生产厂家和研发单位纷纷跟进,中药注射液成为市场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方面中药注射液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国家多次的药品降价对中药注射液涉及较少。以本刊近两年对…  相似文献   

3.
传承创新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于:构筑国家现代化中药创新体系,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新产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药产业。其中,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研发出疗效好、安全性好的中药产品,以提高疗效,服务于人类,是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现实可能性的具有标志性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贵在创新     
中医药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不断现代化不断创新的历史。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等等圣贤,都是面对当时的现实,依据《黄帝内经》的原则,发展了中医药,造福了当时的黎民百姓。战国时的《山海经》记载药物124种,先秦时的《神农本草》已载365种,此后2000余年中,认识并利用的药物不断增加,清代乾隆年间达2629种。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查明我国药用资源12772种。在历代增加的药物中,有许多原本并非中药,如乳香、没药、檀香等南药。由于摸清了这些药物的升降沉浮、四性五味,使之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遂成为中药。因此,可以说创新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更离不开  相似文献   

5.
传承创新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我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于:构筑国家现代化中药创新体系,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新产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中药产业.其中,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研发出疗效好、安全性好的中药产品,以提高疗效,服务于人类,是中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的现实可能性的具有标志性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继承创新     
<正>历代的中医文献是医药领域中的极大宝藏,继承发扬中医文献遗产对于中医药学术的深入发掘研究使之不断创新升级是我们医药界永远不可或缺的首要任务。愿以此共勉之。马继兴2010年3月16日惊闻我刊编委会顾问马继兴先生于2019年8月22日驾鹤仙逝,我刊编辑部全体同仁深感哀恸!身为文献泰斗,马老多年来对《中医文献杂志》一直关爱有加,悉心指导,为杂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老的离去是中医文献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刊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具体到医疗卫生行业要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这些无疑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如何把握机遇,创新中医药管理模式,适应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是广大中医药管理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永恒的主题,2月18日,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举办的一个轻松愉快的新春茶话会上,室外寒风凛冽,可来自与中药相关的政府部门与中药行业的统计,教授,资深专家学者近百人,围绕着中药发展机遇与创新的话题展开了激情洋溢的交谈,与会代表层次之高,位置之尊,其心声之强大,闻之让人振奋。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永恒的主题.2月18日,在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举办的一个轻松愉快的新春茶话会上,室外寒风凛冽,可来自与中药相关的政府部门与中药行业的院士、教授、资深专家学者近百人,围绕着中药发展机遇与创新的话题展开了激情洋溢的交谈,与会代表层次之高、位置之尊,其心声之强大,闻之让人振奋.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创新     
“医之始,本岐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内经》只谈脉谈针,很少用汤药,因此中医药是从脉诊和针石技术开始的。史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医。来人成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华佗传载:华佗精于方药、能灸、能针,还能用麻沸散麻醉后刳割或断肠湔洗。这证明以脉诊和针石技术为基础,已经形成内科、妇科、五官、风湿、儿科、针灸、外科等较完整的医疗体系。我认为辩证论治发明前,中医药已成体系,已经辉煌,脉诊和针石技术是中医药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创新与网络     
1998年2月14日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参观电子工业部“数字化产业最新成果小型展览”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强调了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随着以信...  相似文献   

13.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本期揭开了本刊公元一九八六年的第一篇章。头条是《寓继承于创新中——略述葛洪的学术经验》。“寓继承于创新中”作为新年伊始首期头条的标题,我们是赋予它双重意思的:从直观讲,是该文对葛洪学术经验的概括;从寓意说,则是本刊赞赏和支持“创新”的表态。任何学科,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中医学术也不例外。历史悠久的祖国医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正是一代又一代学有造诣的中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创新的结果。反过来,历代中医名家没有一个不是靠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而留芳百世的。但是,必须指出,创新不是偶然的机遇;创新需要有深刻的认识,锐意的实践,坚毅不拔的精神。否则,就难以坚持,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我们建议:大力培养自觉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药发展依然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创新研究、产业发展及一带一路等方面建言献策。本刊编辑部根据有关报道作一摘要,以飨读者。保护张伯礼代表建议尽快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制止不当占有和滥用,尊重、保存、承认传统知识的价值与惠益分享;设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管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逻辑     
《60例高脂血症临床观察》一文,根据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发病机理的认识,联系到先前的有关研究曾确认“精血亏损是衰老的主要机制,其中尤以肾精虛衰占有重要地位”,再结合中老年高脂血症病人也确有不同程度肾虚证候的临床实际,提出补肾填  相似文献   

16.
《双足与保健》2011,(6):1-1
2011年,对于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来说是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一年。 二十载春秋风雨,热爱反射疗法事业的人回想走过的路,有说不尽的感慨和酸甜苦辣。这二十年,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由业余爱好者变成了职业技术专家,足部养生从保健休闲观念提升到治疗效果水平,店铺从二只冼脚桶起家到拥有遍及世界各地数百家的连锁经营企业……  相似文献   

17.
中药创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医药工作者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好局面,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中药创新之路"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愿意"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日前在浙江省海宁市召开的“2012创新中药及植物药国际高峰论坛”上提出“做好传统中药产品的创新与现代化发展已迫在眉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隐喻通过熟悉的、已知的“始源域”来认知不熟悉、未知的“目标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模式,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自然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传统中医概念与理论是以天文、地理、人事等为“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人体,而构建起来的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当代中医将面临许多中医学从未发现或意识到的人体生命现象与临床问题,现象需要解释,问题需要解决,二者都需要理论创新。隐喻蕴含的类比创新属性和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特点,共同决定了当代中医理论创新仍然需要隐喻作为重要的科学探究模式与解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蒲黄在炒炭过程中容易着火灰化、损耗量大、难以把握炮制程度的特点。采用间歇式的炒炭方法.不仅利于安全操作、准确把握炮制程度,而且得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