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内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类严重的院内感染,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是院内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这一院内感染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显著增加。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神经外科患者院内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因、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提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院内感染肺炎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约为30%。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系指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发生细菌性肺炎。在气管插管后48~72h发生为早期肺炎,通常由插管过程误吸引起;在此以后发生的为晚期肺炎。早期肺炎常  相似文献   

3.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63-1564
感染性并发症是造成心脏移植术后受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可以是外源性感染,如院内交叉感染、供器官潜在的感染和受体原有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延续;也可以是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院内感染即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内引起的感染。据统计,占住院病人的5%~10%。院内感染使许多住院病人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卫生组织的普遍关注为此,医院成立了预防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了预防和控制措施。本文仅从护理人员的手指所造成的院内感染,结合护士的慎独作风进行粗浅剖析,以期引起同道们重视。院内感染的面广、菌种繁多,传播方式各异,其中医护人员带菌造成院内感染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上海某产科医院,产妇发生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常见因素,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定植、感染及其转归。方法将笔者单位ICU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8例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长的患者进行定植或感染的初步诊断后,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敏感药物用于上述4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32例、定植者16例。气管插管时间较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较长、合并低蛋白血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较高(〉15分者占87.5%)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明显相关。与定植者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伴发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者中有84.4%,定植者中有31.3%),且体外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对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分别为83.3%和75.0%;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左右。结论对ICU患者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并发症是造成心脏移植术后受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极为重要。心脏移植术后的感染可以是外源性感染,如院内交叉感染、供器官潜在的感染和受体原有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延续;也可以是内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院内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由西安市某三甲院内感染控制科记录获得该院2004~2008年近5年院内感染的统计资料,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近5年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的人次感染率为2.61%。其中血液科(8.38%)、神经外科(5.31%)、神经内科(5.05%)、小儿外科(4.79%)、小儿内科(4.08%)依次列于前5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35%)最多,其次是上呼吸道(23%)和泌尿道(11%)。结论该医院院内感染状况符合国家卫生部的要求,但是加强高发科室的监控以及积极预防下呼吸道感染仍然是降低院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机械通气(MV)患者医院感染及其控制情况,为制订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院内感染标准和自制调查表对6所基层医院的26个科室的院内感染管理状况和410例住院行MV治疗的患者,及2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达72.68%(298/410)。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71.95%),其次为口腔、皮肤感染(48.05%)、泌尿系感染(26.50%)及消化系感染(11.22%)。影响院内感染控制的因素有院内感染教育问题、院内感染预防措施落实问题、消毒问题、环境问题、用药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院内感染评估问题等。结论 基层医院MV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医院各级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解决消毒、环境和用药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消化道清洁──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感染控制何建超综述张剑平审校手术后住ICU5天或5天以上的病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NI)将超过8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30~60%[1]。绝大多数体外循环心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其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浙江省青田县人民医院2008年7月-2011年12月ESBLs^+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160例ESBLs-菌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10d,转入院或再次入院,给氧,侵入性操作,使用抗酸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7d,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1〉3d与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给氧(OR=8.613,95%CI:1.870—39.659)、侵入性操作(OR=5.900,95%CI:1.885~18.46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7.465,95%CI:2.364—23.578)、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OR=4.481,95%CI:1.197~16.781),以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3d(OR=5.346,95%CI:1.717~16.643)是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30.00%),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ESBLs’菌感染主要与医院的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ESBLs’分离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