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患者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输卵管妊娠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诸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手术治疗的附件良性囊肿患者12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输卵管妊娠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下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输卵管妊娠次数和下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的关系,输卵管妊娠患者术后输卵管造影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年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孕史、宫颈炎史、盆腔炎史以及术中粘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支原体阳性率、衣原体阳性率以及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输卵管妊娠≥2次组的衣原体阳性率以及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输卵管妊娠1次组(P<0.05),输卵管妊娠≥2次组的支原体阳性率稍高于输卵管妊娠1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输卵管妊娠术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输卵管造影,输卵管妊娠支原体阳性19例,输卵管造影通畅15例;输卵管妊娠衣原体阳性8例,输卵管造影通畅5例。两组输卵管通畅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和下生殖道感染密切相关,下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输卵管妊娠的常见病原菌,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生殖道支原体和衣原体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年9月本地区接受妇女病普查工作中2066例女工进行二代杂交捕获技术,即HC2 HPV检测。结果2066例妇女中检测出HPV阳性244例,阳性率11.8%,不同年龄段以46-55岁最多,阳性率14.4%。结论本地区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高,做好HPV感染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生重度宫腔粘连(IUA)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优化重度IUA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IUA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76名患者,按照美国生育学会(AFS)评分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重度组(254例)和轻中度组(322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资料、月经史、生育史、剖宫产史、药物流产史、人工流产史、清宫史、诊断性刮宫史、既往盆腔炎症史、既往宫腔镜手术史、生殖器结核病史及其相应发生次数等研究相关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回顾性分析发生重度IU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工流产次数、稽留流产清宫次数、清宫总次数、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瘢痕妊娠电切术、IUA电切术、足月分娩次数、宫腔操作总次数、引产次数及孕次与重度IUA的发生有关(OR值分别为1.357、2.013、1.257、0.789、0.786、2.218、0.426、1.561、0.277、1.246,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足月分娩次数降低了重度IUA的发生风险(OR=0.376,P<0.05);人工流产次数越多、稽留流产次数越多、清宫次数越多的孕妇发生重度IUA的风险越大(OR值分别为2.439、2.234、2.266,均P<0.05)。结论足月分娩次数是发生重度IUA的保护因素;人工流产次数、稽留流产清宫次数及清宫总次数是发生重度IU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终止妊娠方式对异位妊娠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2 462例妊娠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异位妊娠患者509例作为病例组,正常妊娠患者1 9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终止妊娠方式与异位妊娠的关系。结果 12011年8月-2015年7月有剖宫产史的异位妊娠在所有异位妊娠中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2011年8月-2015年7月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在所有异位妊娠中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3有分娩史妇女较无分娩史妇女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高,且随产次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流产史妇女较无流产史妇女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高,且随流产次数(≥2次)的增加而增高,流产次数为1次时不增加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5剖宫产分娩与正常分娩在增加异位妊娠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婚前性行为是异位妊娠发病率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娩史、流产史及婚前性行为均会增加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剖宫产分娩与正常分娩在增加异位妊娠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是子宫瘢痕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意外怀孕,减少流产次数,提倡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妇产科手术操作可以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HPV感染 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通过性传播,但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有报道称,如果对女性进行密切的HPV检测和宫颈刮片,可以发现开始性生活两年内有50%女性生殖道HPV感染。女性一生中生殖道HPV感染的几率为80%,其中5%发生生殖道疣,35%宫颈刮片异常,25%发生宫颈内瘤样病变(CIN),小于1%发生宫颈癌。HPV感染具很强的地域性,而且因检测方法及受检人群不同而显示不同感染率和感染类型。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率至少是临床HPV感染的3倍,如果重复检测数次,阳性率上升至3-5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以及其与生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9月1-30日在某院妇科就诊的673例女性生殖道疾病患者进行HPV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HPV与女性生殖道疾病类型的关系。结果673例患者中检出HPV阳性140例(20.80%);宫颈炎、宫颈病变、宫颈癌和其他炎症(包括外阴炎、阴道炎、盆腔炎和泌尿系感染)患者HPV检出率分别为23.32%(87例)、38.89%(14例)、61.11%(11例)和11.38%(28例)。140例HPV阳性患者(197例次)共检出13种HPV亚型(52、16、58、56、39、51、68、33、59、18、31、35、45型),其中HPV52型所占比率(18.78%)最高,其次是HPV16(16.75%)和HPV58型(11.67%)等;单一感染103例(73.57%),二重及多重感染37例(26.43%),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均为二重感染。结论该地区女性生殖道疾病患者HPV感染及型别分布有地区特异性。了解本地区HPV感染及型别分布,为探索及有效防治HPV相关疾病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感染皮肤和黏膜引起良性或恶性病变。黏膜感染以生殖道感染较常见。女性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有其特殊性,女性生殖器官的感染可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导致胎儿异常、自然流产和早产等。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除了分娩时经生殖道直接感染胎儿,还可通过胎盘等感染胎儿。更有研究发现精子和卵子也可受到感染,这对受精后胚胎的发育将产生严重影响,也解释了HPV阴性产妇孕育HPV阳性胎儿这一现象。有关妊娠期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和胎儿与新生儿健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以国 《现代保健》2012,(28):97-98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对再次妊娠分娩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有药物流产史、再次妊娠至足月经阴分娩的98例产妇病历进行回顾和分析,观察其分娩时出现的并发症,并将其与同期100例无药物流产史的足月妊娠经阴分娩的产妇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短与第三产程、产后出血、胎盘粘连相关。两组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0、1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短对再次妊娠至足月分娩时并发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V B19感染与反复自然流产(RSA)的关系。方法建立人细小病毒B19巢式PCR检测方法,检测RSA孕妇流产组织和正常妊娠人工流产组织中HPV B19 DNA。结果检测HPV B19的巢式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2例RSA孕妇流产组织中HPV B19 DNA阳性率26.2%(11/42),40例正常妊娠人工流产组织中HPV B19 DNA阳性率2.5%(1/40),两组HPV B19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0,P<0.01)。不同流产次数组HPV B19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结论HPVB19感染可能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了解本地区HPV感染基本情况,并探讨研究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女人生理期变化、性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10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接受妇科检查的女性1 10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21种HPV基因型的分型检测,同时调查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绝经、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妊娠次数、初次妊娠年龄、流产、分娩次数、避孕方式、吸烟、饮酒等相关因素,最后用软件SPSS13.0进行卡方检验各危险因素的显著性。结果各年龄段宫颈HPV的阳性感染率均较高,17岁组感染率最低(20.0%),50岁组最高(38.2%)。是否绝经、性伴侣数、避孕方式和饮酒与HPV感染显著相关(P〈0.05)。结论专一的性伴侣、采用避孕套避孕和不饮酒能降低HPV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PV感染与不同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对4288名育龄妇女进行HPV-DNA检测,对宫颈肉眼观异常者作阴道镜检查并在病变处行活组织检查,行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4288名受检对象中,HPV感染率为7.9%,4个不同年龄组HPV感染率分别为11.3%、7.8%、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生活年限HPV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7.6%、7.7%、8.2%、7.9%、8.3%、8.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级别Ⅰ、Ⅱ、Ⅲ及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60.1%、87.8%、93.0%、100.0%,与正常对照相比,其近似值差异率(odd ratio,OR)分别为7.1、43.6、52.6、75.1。不同年龄组CINⅠ的患病率分别为1.7%、2.0%、2.9%、4.7%,CINⅡ的患病率分别为0.8%、1.1%、3.2%、4.7%,CINⅢ的患病率分别为0.3%、0.4%、1.5%、2.7%,宫颈癌的患病率分别为0%、0.1%、0.5%、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白云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HPV感染主要分布在19~29岁人群,性生活年限为21~25年的感染率较高,50~59岁年龄段的人群宫颈病变的患病率最高。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宫颈病变越严重,HPV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广东省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筛查,为宫颈癌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ELDI-TOF-MS技术对人群进行HPV筛查,并检测16种HPV分型以及分析该群体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性生活史与感染率的关联性。结果:筛查26 766例人群中HPV感染率为6.77%。在各不同的分组中≥55岁组感染率最高(13.29%,P<0.05);商业/服务业组的感染率最高(5.72%,P<0.05);本科组的感染率最高(15.70%,P<0.05);性生活年限高于30年的感染率比其他组别都要高(11.90%,P<0.05);混合型别和单型别的感染也均是性生活年限在30年以上的感染率最高(2.84%和9.09%,P<0.05)。感染HPV型别主要为HPV16(1.39%)、HPV52(1.10%)、HPV58(0.83%)、HPV18(0.69%)。结论:广东省流动育龄妇女HPV感染率与全球总体趋势一致,HPV感染与人群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性生活史密切相关,对人群进行HPV感染筛查能有效地防治宫颈癌,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安徽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子流行病学现况,为HPV疫苗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安徽地区8 744例送检女性标本HPV亚型感染情况。  结果  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的感染率分别为16.10%和6.38%;HPV单一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3.85%和5.58%;HPV16型感染率最高,其次为52型和58型;皖南、皖中、皖北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90,P=0.008),皖北高危51型和56型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23,P < 0.001;χ2=9.643,P=0.008);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37.50%),其次是20~岁年龄组(23.19%)和≥ 60岁年龄组(22.16%),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55,P < 0.001);不同年份HPV亚型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79,P < 0.001),2015年份感染率最高。  结论  安徽地区HPV感染主要以高危单一型别感染为主,感染率前3的亚型依次是16型、52型和58型;不同地区HPV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个别型别有较高的感染率;HPV感染年龄分布总体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不同年份HP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陕西省汉中地区妇女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向点杂交法对HPV感染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汉中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率为29.86%,高危、低危、高低危感染率分别为26.79%、1.57%和1.49%。高危单一和多重感染分别占总人群的21.08%和5.71%。在≤ 20岁和>60岁年龄组均有较高感染率,在>21岁各组中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步升高。高危型感染率在51~岁年龄组为最高。总体和单一常见亚型为16、58、52、53、33、39型,分别占总体感染73.25%和79.71%,16亚型分别占27.11%和34.41%;多重常见亚型为16、52、58、53、39和33型,占多重感染的64.75%,16亚型占17.51%。单一占总感染的75.66%,高危单一占70.59%;多重占总感染的24.34%,高危多重占24.13%。在多重感染中以二重高危感染最为多见,占多重感染的72.50%。结论 汉中地区妇女人群HPV感染率较高,其常见高危亚型为16,58,52,53,33,39型,低危型为6和43型。不同年龄段的亚型分布各有不同。HPV总体感染、高危、低危和高低危混合感染率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襄垣县宫颈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在宫颈癌高发区调查其危险因素,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宫颈癌高发区山西省襄垣县,对1997年妇女采用6种宫颈癌检查方法筛查后,进行问卷调查,卷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婚孕史,性行为及卫生习惯,避孕史,既往疾病和肿瘤家族史等,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病理学诊断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病变以上者86例,非癌及非鳞状上皮病变者共1784例作为对照.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0.8%(415/1997),病例组HPV感染率为97.7%,而对照组为14.2%,单因素分析后,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流产史,性伴侣数,怀孕治疗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此外,HPV感染与男,女婚外性行为均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且随性伴侣数呈趋势性增高,结论:襄垣县妇女子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与该地区性生活,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洁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粤北地区门诊就诊人群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不同亚型的分布情况和年龄特征以及HPV不同亚型引起宫颈癌的风险情况。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对3 247例不同年龄妇女进行宫颈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查和23种HPV亚型感染检测,对HPV检测为阳性及细胞学诊断≥ASCUS的妇女阴道镜下进行宫颈组织活检,根据细胞异型性的程度和范围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①HPV总感染率23.19%(753/3 247),液基细胞学诊断≥AS-CUS为4.87%(158/3247)。在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病例中HPV的检出率分别为49.57%、68.97%、80.00%、100.00%。②细胞学诊断阳性≥LSIL(1.26%,41/3 247)与组织学诊断阳性≥CINⅠ(1.82%,59/32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诊断CINⅠ、CINⅡ、CINⅢ和SCC病变中HPV检出率以62.50%、84.62%、100%和100%依次递增。③3247例样本中HPV感染22种亚型被检出,感染率最高的型别是HPV43,其他常见型别依次为52、16、58、11、6、18、33、66、68和42型;高危型感染18.02%,低危型感染9.45%,交叉型感染4.71%;单重感染17.31%,双重感染4.22%,多重感染1.66%。④3 247例HPV感染高峰年龄在<25岁占4.16%,45~49岁年龄段下降到2.37%,各年龄段HPV感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韶关地区门诊高危人群HPV感染率23.19%,宫颈病变常见型别为HPV43、52、16、58、11、6、18、33、66、68和42型,HPV16致癌性最强;人群感染高峰在<25岁年龄段。HPV分型检测准确性高并能明确基因类型,联合液基细胞学和宫颈组织学检测能提高筛查宫颈病变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7.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a Markov model as part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ervical cytology conducted at the Duke University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enter (Durham, North Carolina) between October 1997 and September 1998. The model incorporated states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HPV), low- and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and cervical cancer stages I-IV to simul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HPV infection in a cohort of women from ages 15 to 85 years. The 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 of HPV, and regression and progression rates of HPV and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natural history parameters on cervical cancer incidence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base-case model resulted in a lifetime cervical cancer risk of 3.67% and a lifetime cervical cancer mortality risk of 1.26%, with a peak incidence of 81/100,000 at age 50 years. Age-specific distributions of precursors were similar to reported data. Lifetime risk of cancer was most sensitive to the incidence of HPV and the probability of rapid HPV progression to high-grade lesions (two- to threefold variations in risk). The model approximates the age-specific incidence of cervical cancer and provides a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carcinogenesi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Vaccine》2020,38(29):4520-4523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 HPV vaccine is effective in immunocompromised women during catch-up ages. We performed a case-control study of 4,357 women with incident CIN2+ (cases) and 5:1 age-matched, incidence-density selected controls (N = 21,773) enrolled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 from 2006 to 2014. Vaccine effectiveness was estimated from multivariabl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ith results stratified by immunosuppression history, defined as prior HIV infectio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history, or recently prescribed immunosuppressive medications. HPV vaccination resulted in a 19% reduction in CIN2+ rates for women without an immunosuppression history but a nonsignificant 4% reduction for women with an immunosuppression history.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valuate whether catch-up HPV vaccine effectiveness varies by immunosuppression status, especially given the recent approval of the HPV vaccine for adults up to 45 years of 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与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某院妇科宫颈病变就诊患者的标本进行HPV DNA分型和TCT检测,阳性者进行阴道镜病理学检测,比较各TCT组、不同病变类型患者HPV DNA阳性率,比较TCT和HPV DNA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二者单独与联合检测的差异。结果 HPV DNA阳性率为28.07%(1 045/3 723),以高危型(HR)-HPV为主,阳性率为21.57%(803例),最常见的HR-HPV DNA基因型为HPV16、58、52、18型。各年龄组HR-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4,P0.001),其中20~3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TCT阳性率为13.46﹪(501例),共971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测,293例病理诊断阳性。按TCT和不同病变类型分组,将HR-HPV DNA阳性率进行趋势χ2检验,结果均显示随病变程度增加,HR-HPV阳性率呈增高趋势(均P0.01)。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HR-HPV DNA和TCT灵敏度分别为90.44%(265/293)、85.32%(250/293),两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5.90%。病理阳性者中,TCT和HPV DNA检出率分别为85.32%、90.44%,联合检测检出率为95.9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5,P0.001)。其中联合检测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TCT、HPV DNA。结论 HPV DNA检测对宫颈癌筛查是一个有益的补充,HPV DNA联合TCT检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20.
人乳头瘤病毒16、18感染对乳癌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与乳癌的发病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乳癌和60例乳腺增生症中HPV16、18表达。结果在乳癌中HPV16、18感染率分别为45%和55%、在乳腺增生症分别为15.00%和16.67%(P<0.05),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中HPV16、18的感染率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HPV16、18感染能够诱导乳癌的发生,HPV16、18感染与乳癌组织学类型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