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匮要略》历节病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金匮要略》所述历节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历节为痹证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其虽因风寒湿杂合为患 ,但肝肾亏损、筋骨失养为其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其病变较一般痹证深重 ,故其治方亦熔治痹诸方为一炉。然是方以祛邪为重 ,扶正不足 ,对于病残者又有病重药轻之虑 ,须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肌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患属"肌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教授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肌痹发病内因在于脾胃虚弱,外因在于风寒湿热毒。初期多实,以风寒湿热毒为主,治当祛邪;后期多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治当固本。临证时予以祛湿散寒、解肌通络治疗寒湿证,清热化湿、疏肌通络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化瘀通络治疗热毒证,温补脾肾,养血生肌治疗脾肾两虚证。  相似文献   

3.
赵红佳教授认为痹证病因病机是阳虚为发病之本,湿邪为发病之要,瘀血为发病之标。在对痹证的辨治方面,提出扶阳首当其冲、除痹兼顾脾胃、化瘀贯穿始终、久痹诸法并用的临证特色。  相似文献   

4.
痹证外因以湿邪为主,风、寒、热为相兼之邪,故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痹证内因常为气虚、阳虚、营卫不和等.仲景治痹兼顾内外因,常治本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5.
舒春  李振怡  李艳 《国医论坛》2012,27(6):10-12
国医大师李济仁业医60余载,对中医痹证诊治经验甚丰.他认为痹证病机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入,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并提出痹证发病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外之间以正虚为本,故痹证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举,并且抓住虚之要害,或治脏腑、补气血,或调阴阳,综合施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痹证治疗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筋通络 ,但因病程有久暂 ,邪正有虚实 ,病性有寒热 ,部位有上下 ,故理法方药又当灵活多变 ,现略述几点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调气血痹证多正虚邪气稽留 ,痹者即气血痹涩不通之意 ,调理气血为其治本之法。然此法常为医者所忽视 ,临床常见一些医生治痹只重于祛邪 ,施大队风药及活血化瘀之品 ,以为是遵“通则不痛”之经旨 ,其实不然。正气不复 ,邪气何以能祛。观历代治痹之名方 ,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羌活续断汤等皆为风药 ,与参、芪、归、芍并用 ,其意在扶正与祛邪并施。《本草纲目》载黄芪…  相似文献   

7.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 ,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 ,客阻于筋脉关节 ,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 ,邪气客表 ,往往多用汗法 ,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 ,邪气深入 ,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 ,不论新痹久痹 ,均可应用汗法 ,但汗之之法 ,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以汗法祛邪 ,宜在痹证之初 ,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 ,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久痹之证 ,往往气血虚弱 ,邪气久羁 ,痹着胶结 ,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 ,舒筋活血 ,方如独…  相似文献   

8.
复合型痹证2例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痹证属于肢体经络病证,临床表现以筋骨、关节、肌肉疼痛,或关节屈伸障碍、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辨治多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4大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1]。治疗上以祛邪通络为原则,常治风与养血活血并行,治寒则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则辅以健脾益气,补肝肾、益气血为治虚之法。现代中医临床对病因单一的痹证疗效已较为肯定,但对风寒湿热夹杂、虚实并存的复合型痹证,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1]。多数医者认为,UC 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急性期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实证居多;慢性期多为日久不愈,正气亏虚,脾虚肠损,进而脾虚与湿热并见、寒热错杂,多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历代医家的描述,认为从虚(阳虚、气虚)、毒(湿毒、热毒、瘀毒)两方面论述其病因病机较全面,进而提出扶正、解毒是治疗UC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神农本草经》谓葛根主"诸痹",而仲景创制的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之名方。本文从传统中医理论认识出发,结合历代文献、现代临床应用,论述了桂枝加葛根汤为除痹之"祖方"。方中葛根为除痹之主药,桂枝汤用药则可加强葛根的除痹之力,诸药相配,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既能疏风散寒,祛邪外出治痹证之标,又能辅助养血益气,扶助正气治痹证之本。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痹证门虽仅83案(其中复诊27案),但审证之细、用药之巧颇具匠心。特浅析如下,供同道参考。治痹明辨病位痹证因于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甚则痰浊淤血阻于经隧,深入脏腑。叶氏治痹在宣通祛邪,扶助正气的同时,明辨病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一、辨表里痹证患者受病之初,病多在表,日久则痹  相似文献   

12.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张伯臾教授对痹证的辨治经验。认为痹证成因复杂.不应囿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二字甚符痹证的发病情况。并指出内风致痹也不少。在治疗上强调对因的同时,还须对病所,勿伐无辜。治热痹当分三类;治痛痹大辛稳投;治着痹当法《金匮》,治久痹当补脾肾。  相似文献   

14.
王汉裕 《光明中医》2002,17(4):28-29
痹证泛指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邪气乘虚入 ,致使气血凝滞 ,经络痹阻 ,引起系统的疾病的总称。依其风寒湿热的偏盛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痛风和历节风皆属于痹证的范围。《素问》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曰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强调形成痹证的外因 ,而勿视内因。而针对其风寒湿热等外因的治疗 ,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常规治疗 ,但疗效欠佳。痹之为病 ,病程长 ,缠绵日久。这不得不使人思考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 ,再次深入探讨其内因。朱丹溪首先把痛风和历节风从概念上区分开来。[1] …  相似文献   

15.
露蜂房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利平 《四川中医》1995,13(8):18-18
笔者近年来采用露蜂房伍以它药治疗痹证、小儿咳喘、颈痛、痤疮等疾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露蜂房配生地搜风止痛治痹证 《杂病源流犀烛》论:“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或遍身或四肢挛急而痛者,病久入深也。”又《景岳全书》论治痹之法,曰“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必反增其病矣。”为此,笔者选用露蜂房合生地搜剔络道,养阴逐痹为其主药,以治痹证(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收奇效。  相似文献   

16.
痹证常由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正气的盛衰,故痹证的治疗,可从脾考虑。本文从脾论述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现代研究,以期为痹证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关于痹证的论述,主要见于《痹》、《肩臂背痛》及《腰腿足痛》等篇。叶氏并非机械地专以祛风、散寒、除湿等法治疗痹证,而是重视内在条件与外在邪气的相互致病作用,更强调的是扶正与祛邪并用,以及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遣方用药。总结叶氏的治痹经验有:1.扶正为先,佐以祛邪;2.木防己汤疗白虎历节;3.虫蚁搜剔,治宜缓攻;4.内外风致痹;5.奇经辨证疗痹疾。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关 )病势缠绵 ,外罹肢节 ,内及脏腑 ,至筋挛骨损之时 ,每易致残。因发病机理未明 ,迄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故如何提高类风关治疗效果 ,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近几年对类风关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结了扶正蠲痹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 ,对阻断类风关的关节病变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防止关节致残、减少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等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 扶正蠲痹的内涵类风关属中医“痹证”范畴。扶正蠲痹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在痹证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扶正 ,即扶助机体的正气 ;蠲痹 ,即去除痹证之诸证。…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中医属性、胃肠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易感人群的特征及临床表现等,探讨胃肠道irAEs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胃肠道irAEs总属虚实夹杂之证,热毒损伤肠腑为发病的病机关键,先后天之本受损为发病基础,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扶正以健脾益气、补脾益肾为主,祛邪以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20.
王秉乾  李廷荃  张瑀桐 《河南中医》2023,(10):1491-1496
李廷荃教授认为胃癌的核心病机以脾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癌毒为患病之标,健脾祛邪为治疗原则,健脾扶正补其本,化痰逐瘀,抗癌解毒治其标。临证重视“补脾”与“祛邪”同用,以健脾扶正,化痰祛浊,破瘀通络,抗癌解毒为要。李教授认为,祛邪就是打破痰、瘀、癌毒的胶着,分别用化痰软坚散结、化瘀破血散结、抗癌解毒散结逐一攻破。其还强调在癌毒日久顽固,正气不甚虚弱时适当运用虫类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为全蝎、蜈蚣、土鳖虫、地龙、九香虫等。虫类药性善走窜,具钻剔之性,对于久瘀入络,癥瘕积聚之疾,有良好的攻毒消癥,通络止痛之功,具有“以毒攻毒”之性,但虫类药药性峻猛,在攻伐瘤毒的同时,又不可避免损伤正气,要充分把握其药性、毒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合理灵活运用,短程使用,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