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士瀛为南宋著名医家,约生活于公元13世纪。字登父,号仁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他早年矢志学医,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莫不悉心钻研。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察脉总括》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惜其书多散佚,今存仅有《仁斋直指方论》和《仁斋直指小儿方论》等书。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认为“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据查阅文献后发现,高校教材所引“感冒”病名之出处及时间欠妥。据《仁斋直指·序》中言该书撰于“景定甲予良月朔”。景定甲子是景定五年(1264年)南宋理宗之年号,高校教材言“北宋”,显然错误。而感冒之病名,据《仁斋直指方》所引出自《和剂局方·淳佑新添方》参苏饮条下,而参苏饮实出于南宋·王硕《易简方》。文中予以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其治痹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从这两部书的有关章节中可以总结出:孙氏治痹重视虚损,创立了风毒学说;治痹注重扶助阳气,重用辛热之品;治痹“杂合以治”,汤膏丸散并用;创立治痹名方,妙用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4.
宋代民间医学家杨士瀛,被誉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继承《内经》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个人的临证经验,融汇贯通,撰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学真经》、《察脉总括》、《仁斋直指小儿方论》、《脉诀》等书,是一位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又有多科临证经验的医学家。其学术经验为金、元、明、清许多医家所推崇,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仁斋直指方》中,将痰饮分而为二:稠浊为痰,清稀为饮,但现在人们一般通称痰饮。其病因病机复杂,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温风散新用     
温风散由当归、川芎、细辛、革(艹发)、藁本、白芷、露蜂房组成,出自《仁斋直指方记》,《医宗金鉴》用治“不甚肿痛,不怕冷热”的风牙痛。散名“温风”者,意在温煦之风,驱冷风寒湿,无处不到耳。其方组药,气血兼用,辛温通散。  相似文献   

7.
三种紫背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背草一药,一般方书中均未见收载,易使人以为是紫草之误。根据文献记载,紫背草共有3种,现简介如下:一、最早见于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四, “疥癣证治”中 “又恶癣方”: “紫背草入生明矾研细,傅二三次断根。  相似文献   

8.
钱丽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94-695
《本草纲目》为明·李时珍历经 30余年所著的一部医药学巨著 ,其中不仅广罗博采药物 1892种 ,对内科杂病的治则治法亦论载精详 ,并采集了各种单方、验方一万余首 ,且涵有丰富的痹证论治思想方法和临床撷菁 ,至今仍为广大医者所习用。笔者就《本草纲目》中治疗痹证之有关内容 ,择其精要 ,试作探讨。1 治风寒湿痹妙选经方李时珍注重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在论痹选方上 ,广泛撷取了《金匮要略》、《丹溪心法》、《普济方》、《圣济总录》、《圣惠方》等数十种前人经典著作和经验。如治“风湿身痛 ,日晡剧者 ,张仲景麻黄杏仁薏苡仁汤主之”(卷二…  相似文献   

9.
周安予 《光明中医》2003,18(4):45-45
梅核气是临床常见疾病 ,首载《内经》 ;首方《金匮要略》 ;首次命名《仁斋直指方》。临床特点 :“咽喉中有物不能吞吐 ,如毛刺 ,如絮、如膜、如梅核。”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意识到采用一方治一病有一定局限性 ,依据不同兼症辨证施治 ,效果优于单方 ,现总结如下 :1 气郁痰阻型王某 ,女 ,36岁。因工作压力大 ,与人发生口角 ,情绪抑郁 ,十天前出现咽喉似有异物 ,咳之不出、咽之不下 ,胸膈满闷 ,时有呕恶 ,苔白腻 ,脉弦滑。中医辨证为气郁痰阻 ,气郁日久 ,气不布津 ,凝而为痰而致上症。予半夏厚朴汤加味 :半夏 12g ,厚朴 10g ,茯苓 15g ,苏叶 …  相似文献   

10.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存文献中,“天王补心丸”之名始见于《杨氏家藏方》,其方至《仁斋直指方论》被更名为“天王补心丹”.方剂学教材所录方剂既选自《校注妇人良方》或《摄生秘剖》,则组成、用量、服法、宜忌等应与原著一致.由于本方证以阴虚火扰为病机关键,故质重而长于滋肾阴、清虚热之生地黄,唯有重用,方能奏效。对于习惯比类取象思维的制方者而言,在“天王补心丹”中使用桔梗之初衷当在:取其作为“载药上行入心”之使药。  相似文献   

12.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辨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道至简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相似文献   

14.
考食物疗法最早见于《内经》,如治目不瞑之秫米半夏汤,治血枯之四乌贼一芦茹丸。《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治百合病用百合配合药物之方共有五首,治狐惑有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血痹虚劳》诸不足有薯蓣丸,《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治妇人脏躁有甘麦大枣汤。他如仲景治悬饮,胁下有水气用十枣汤,《千金方》治干霍乱用食盐探吐,治肺痈有苇茎汤,《肘后方》治外感初起有葱豉汤,《济生方》治虚喘有人参胡桃汤。古今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所说的气,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素问·至命全形论篇》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它源于脾胃,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运行于心。《仁斋·直指方》曰:“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所以转运者,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中以芍药-附子药对配伍的方剂有5首,分别治疗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通过对痹病及水液代谢障碍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芍药-附子药对配伍在治痹三方中主要发挥温阳散寒止痛、调和阴阳的功效,在治水两方中起到温阳利水、敛阴生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虚气留滞"与血管性抑郁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依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脑病临床实践,援引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中“虚气留滞”而形成的中医病机理论,该观点已成为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理论之一。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变化,故亦称“虚气流滞”。血管性疾  相似文献   

18.
马忍  方向明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52-154
探讨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治疗惊悸的经验特色,杨氏认为惊悸发病在心,治疗首重气血,着重痰饮,用药效参经方,固本求源,遣方用药特色显著,尤重药性,喜用安神药,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特色,既有继承亦有创新.  相似文献   

19.
《医宗金鉴》自成书后,对医学的传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杂病心法要诀》为《医宗金鉴》分册之一,论治杂病治法,以歌诀形式高度总结杂病治则、治法,其对各项疾病证治的总结"前瞻古人,后启来者"。《杂病心法要诀》发展了八纲学说,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8个方面论述杂病证治方法。本研究将详细分析《杂病心法要诀》有关痹病证治,发掘痹病证治规律,以指导临床痹病治疗。  相似文献   

20.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血痹病的经典方,麻木、疼痛是神经科多种疾病及血痹病的常见症状,后世医家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思想,临床在中医辨证以麻木、疼痛为主症的神经科疾病时均有研究,且易与常说的痹证相混淆。笔者认为:此时的中医辨病可借鉴血痹病名为参考,并且可运用其成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