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住院费医保报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减轻流动人口医疗经济负担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流动人口住院费医保报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 364名调查对象中,2 346名(69.7%)流动人口报销住院费,其中有18人重复报销,报销总人次为2 364次。2 346名报销者中,66.5%在流入地报销住院费。从报销总人次来看,不同参保类型的流动人口住院费报销情况不同,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报销率最高,为82.2%;而报销地点上,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选择在流入地报销分别占76.1%、79.9%和89.8%。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为35~44岁(OR = 1.474,95%CI:1.083~2.007)、45~54岁(OR = 2.223,95%CI:1.587~3.115)、55~64岁(OR = 2.320,95%CI:1.562~3.446)、65岁及以上(OR = 4.179,95%CI:2.576~6.778),受教育层次为高中(OR = 1.397,95%CI:1.077~1.811)、大专(OR = 1.887,95%CI:1.390~2.562)、本科及以上(OR = 2.427, 95%CI:1.660~3.548),流动时间6~10年(OR = 1.282,95%CI:1.058~1.554)、10年以上(OR = 1.264,95%CI:1.018~1.570),省内流动(OR = 1.483,95%CI:1.234~1.781)、市内流动(OR = 1.883,95%CI:1.502~2.360),异地养老(OR = 2.305,95%CI:1.052~5.052),流入西部(OR = 1.283,95%CI:1.061~1.551)是流动人口报销住院费的保护因素;从事商业及服务业 (OR = 0.429,95%CI:0.301~0.611)、生产及运输业(OR = 0.645,95%CI:0.431~0.966)、其他(OR = 0.421,95%CI:0.295~0.600)是流动人口报销住院费的危险因素。结论 流动人口住院费医保报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提高医保区域统筹层次,优化医保报销流程,加强对流动人口医保政策宣传,做好流动人口医保报销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成都市就业流动人口高血压患病现状并探索其相关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高血压预防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RDS)法在成都市抽取≥18岁非成都市户籍就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患病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调查就业流动人口235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9.82%。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31岁[31~45岁(OR=1.979,95%CI=1.466~2.670)、46~60岁(OR=3.673,95%CI=2.758~4.892)、≥61岁(OR=6.240,95%CI=4.272~9.116)]、吸烟(OR=1.597,95%CI=1.064~2.396)、经常在外就餐/点外卖(OR=1.429,95%CI=1.091~1.871)、超重(OR=2.577,95%CI=1.475~4.503)、肥胖(OR=3.954,95%CI=2.204~7.094)及职业为运输/仓储(OR=1.972,95%CI=1.177~3.304)为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OR=0.614,95%CI=0.472~0.799)、不饮酒(OR=0.714,95%CI=0.557~0.916)、无高血压家族史(OR=0.687,95%CI=0.556~0.848)是保护因素。结论 成都市就业流动人口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需重点关注男性、老年、运输/仓储职业、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积极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控策略,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提高其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中国农村居民的体力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对分别代表中国东、中、西部的山东省、山西省和云南省3个省一共6个县的3 834名15岁以上农村居民的体力活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 780份,其中山东省1 251人(33.1%),山西省1 256人(33.2%),云南省1 273人(33.7%)。男性1 867人(49.4%),女性1 913人(50.6%)。农村居民高、中、低水平体力活动人数分别为1 691人(44.7%)、1 248人(33%)、841人(2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患慢性病以及地区是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其中,男性(OR = 0.832,95%CI: 0.704~0.985)、年龄36~59岁的人群(OR = 0.760,95%CI: 0.625~0.925)为农村居民体力活动的保护因素;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离退休人员(OR = 1.469,95%CI: 1.017~2.124)、在校学生(OR = 1.925,95%CI: 1.127~3.286)、失业、无业人员(OR = 3.062,95%CI: 2.470~3.796)、患慢性病的人群(OR = 1.366,95%CI:1.133~1.645)为农村居民体力活动不足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老年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离退休人员、在校学生、失业、无业人员、患慢性病的人群发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可能性更高,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体力活动的干预,应重点关注此类人群。  相似文献   

4.
杜洁  高林慧    王娜  林钧昌 《现代预防医学》2020,(22):4033-4037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5 309名流动老人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5 309名流动老人中,仅仅38.0%的流动老人在流入地建立了健康档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OR = 0.083,95%CI:0.698~0.924)、藏族(OR = 0.376,95%CI:0.174~0.811)、跨省流动(OR = 0.785,95%CI:0.645~0.954)和东部地区(OR = 0.512,95%CI:0.428~0.613)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危险因素。中部地区(OR = 1.209,95%CI:1.013~1.442)、接受过免费体检服务(OR = 4.047,95%CI:3.361~4.874)、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 = 11.430,95%CI:9.520~13.723)、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1.893,95%CI:1.624~2.207)、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0元及以下(OR = 2.813,95%CI:1.093~7.239)和月均家庭收入在2 001~5 000元之间(OR = 2.825,95%CI:1.110~7.186)是流动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国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亟待加强。建议根据不同人群特征,深入开展流动老人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和维护流动人口健康。方法 收集2018年5—8月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38 955名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流动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率为12.3%,山西省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最高,为48.6%,上海市最低,为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配偶(OR = 1.284,95%CI:1.202~1.372)、流动时间为6~9年(OR = 1.090,95%CI:1.029~1.154)、流入中部地区(OR = 1.133,95%CI:1.080~1.189)、社会性质流动(OR = 1.002,95%CI:0.984~1.197)、家庭月收入少于3 000元(OR = 1.497,95%CI:1.391~1.611)、自评健康(OR = 1.092,95%CI:1.023~1.165)、已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32,95%CI:36.788~41.201)、接受过健康教育(OR = 2.488,95%CI:2.290~2.702)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高,而年龄15~24岁(OR = 0.718,95%CI:0.619~0.83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OR = 0.833,95%CI:0.766~0.907)、跨省流动(OR = 0.825,95%CI:0.782~0.871)、主要职业为生产及运输业人员(OR = 0.868,95%CI:0.818~0.921)的流动人口签约率较低。结论 目前,流动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动时间、流动范围等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14 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数据,应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结果 14 226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5 916人接受过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4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跨省流动(OR=0.621,95%CI:0.560~0.689)、不认为是本地人(OR=0.069 4,95%CI:0.629~0.765)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中(OR=1.299,95%CI:1.158~1.458)、专科及以上(OR=1.151,95%CI:0.007~1.315)、机关事业单位(OR=1.376,95%CI:1.103~1.715)、建立健康档案(OR=2.936,95%CI:2.203~2.606)、有医疗保险(OR=1.358,95%CI:1.188~1.553)、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OR=3.265,95%CI:2.992~3.544)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保护因素。结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应加大慢性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武汉市15岁及以上的城乡常住居民吸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控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3个区36个居委会(村)2 551名1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直接上门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特征成年居民的吸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9年武汉市成人的现在吸烟率和现在每日吸烟率分别为23.5%和19.8%;男性高于女性,其中男性现在吸烟率及现在每日吸烟率分别为44.8%和38.2%,女性现在吸烟率及现在每日吸烟率分别为2.4%和1.6%;不同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的成年现在吸烟率和现在每日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OR = 89.689,95%CI:35.407~227.191)、年龄25~44岁(OR = 8.797,95%CI:2.977~25.991)、年龄45~64岁(OR = 10.437,95%CI:3.421~31.837)、65岁以上(OR = 10.558,95%CI:1.455~76.623)、在家中暴露于二手烟(OR =9.777,95%CI:5.701~16.767)、在商店看到过卷烟推销的广告和标牌(OR = 2.230,95%CI:1.012~4.913)的居民现在吸烟概率高,家中有不允许吸烟规定的(OR = 0.559,95%CI:0.342~0.912)的居民现在吸烟概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武汉市成年居民吸烟率较高,需针对低文化程度、女性、中老年男性及留守老年农民等重点人群采取特别的戒烟干预措施,并引导公众有意识地远离吸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产前保健质量、保障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问卷中的6 285名流动人口孕产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χ2检验、Fisher精确性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建档率为95.1%,产前检查达标率为88.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本人文化程度为初中(OR = 0.358,95%CI:0.196~0.654;OR = 0.651,95%CI:0.454~0.933)、家庭月均收入3 000元以下(OR = 0.394,95%CI:0.236~0.660;OR = 0.419,95%CI:0.293~0.597)、未接受过妇幼和生殖健康教育(OR = 0.512,95%CI:0.397~0.659;OR = 0.756,95%CI:0.639~0.893)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和产前检查达标情况均较差,配偶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OR = 0.592,95% CI:0.424~0.827)的孕产妇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差;流入东部地区(OR = 1.436,95% CI:1.071~1.925;OR = 1.394,95%CI:1.138~1.708)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产前检查达标情况较好,流动范围为跨县流动(OR = 1.481,95%CI:1.106~1.982)的孕产妇产前档案建立情况较好。结论 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相对较好,但仍存在可改善空间,应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产前保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013—2018年安徽省淮河流域胃癌高危人群的内镜筛查参与率,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2018年,在安徽省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6个地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面向40~69岁常住居民,进行健康因素问卷调查和胃癌风险评估,对评估出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筛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对象内镜筛查参与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镜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胃癌高危人群70 927人,其中32 170人接受内镜筛查,总体参与率为45.36%。内镜筛查的参与率存在着显著的时间(χ2 = 651.193,P<0.001)和地区(χ2 = 4 799.975,P<0.001)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1.27,95%CI:1.22~1.32)、年龄偏大(50~59岁:OR = 1.29,95%CI:1.24~1.34;60~69岁:OR = 1.37,95%CI:1.32~1.43)、大专及以上学历(OR = 1.66,95%CI:1.46~1.90)、离异(OR = 1.43,95%CI:1.27~1.62)、丧偶(OR = 1.12,95%CI:1.03~1.23)、家庭年均收入高(>10 000~30 000元:OR = 1.46,95%CI:1.41~1.52;>30 000~50 000元:OR = 1.43,95%CI:1.36~1.50;>50 000元:OR = 1.24,95%CI:1.16~1.31)、饮用未处理水源(浅表水:OR = 1.33,95%CI:1.27~1.38;深井水/泉水:OR = 1.31,95%CI:1.24~1.37)、不吸烟(OR = 1.27,95%CI:1.21~1.33)、不饮酒(OR = 1.17,95%CI:1.11~1.22)、有消化系统疾病史(1种:OR = 1.32,95%CI:1.27~1.37;2种:OR = 1.93,95%CI:1.81~2.06;3种及以上:OR = 2.47,95%CI:2.17~2.81)和有胃癌家族史(OR = 1.27,95%CI:1.17~1.37)的人群接受内镜筛查参与率较高。结论 胃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参与率仍有待提高,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制定有效的基于人群的胃癌筛查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2 629名成年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标准方法测定身高体重。采用SPSS 22.0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武汉市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为31.2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和饮酒情况的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超重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体育锻炼强度的增加,超重肥胖率均呈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681,95%CI:1.423~1.986)、文化程度低(与大专或本科及以上人群相比,初中及以下人群OR=1.582,95%CI:1.299~1.927,高中或中专人群OR=1.313,95%CI:1.064~1.621)以及饮酒(OR=1.374,95%CI:1.136~1.661)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高风险相关,低年龄(与≥65岁相比,18~35岁人群OR=0.411,95%CI:0.312~0.543)和进行体育锻炼(与从不锻炼者相比,经常锻炼人群OR=0.769,95%CI:0.626~0.945,偶尔锻炼人群OR=0.812,95%CI:0.662~0.995)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武汉市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男性、文化程度低和饮酒人群的关注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1.
尹玉  李娜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69-3773
目的 了解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国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共纳入 169 989名流动人口进行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中,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5.6%;城镇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接受率为69.6%;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中等教育(OR = 1.236, P = 0.003, 95%CI:1.065~1.361)、年人均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在100 000元以上(OR = 0.833, P = 0.007, 95%CI:0.730~0.951)、患有高血压(OR = 0.702, P = 0.002, 95%CI:0.562~0.878)或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OR = 0.072, P = 0.043, 95%CI:0.530~0.989)、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4.238, P<0.001, 95%CI:3.509~5.119)、和完全认同自己为本地人(OR = 1.412,P = 0.046,95%CI:1.006~1.981)的农村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已婚(OR = 0.692,P = 0.000,95%CI:0.671~0.804)、老年人(OR = 0.500, P = 0.020, 95%CI:0.278~0.898)、年人均GRP在100 000元(OR = 0.911,P = 0.034,95%CI:0.837~0.992)以上、患有高血压(OR = 0.820, P = 0.021, 95%CI:0.693~0.970)、自评健康(OR = 1.363, P = 0.018, 95%CI:1.041~1.533)、本地建立健康档案(OR = 3.892, P<0.001, 95%CI:3.424~4.425)的城镇流动人口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结论 城乡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水平不均,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将城乡流动人口作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对于该群体健康教育服务的投入 ,针对城乡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比较以照顾家人为目的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的健康及锻炼行为。 方法 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获取研究对象3 175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及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照顾家人为目的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时长普遍较高,但城乡来源老年人存在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未患高血压/糖尿病、共同居住、本地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中个人经济独立(OR=1.62, 95%CI: 1.08~2.44)、农村老年人中家庭人均收入更高(OR=1.74, 95%CI : 1.38~2.18)与自评健康状况好相关。有序logistic回归表明,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锻炼时间长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经济独立(OR=1.63, 95%CI : 1.08~2.45)和独立居住(OR=1.56, 95%CI : 1.08~2.22)、农村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OR=1.35, 95%CI : 1.10~1.65)和健康自评好(OR=1.32, 95%CI : 1.11~1.56)与锻炼时间长相关。结论 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需要关注流动老年人群的异质性,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以促进流动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地区成年常住居民脑卒中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4月—2017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七里营2个乡镇17个农村村落的成年常住居民(≥18岁)10 691人进行脑卒中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共纳入资料完整对象10 455人进行分析,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地区脑卒中粗患病率为6.60%,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5.05%;其中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粗患病率为6.58%,标准化患病率为2.89%;男性、女性的性别粗患病率分别为8.39%和5.35%,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3.63%和2.39%。在脑卒中常见慢性共患病中,高血压共病率最高,为55.94%,糖尿病共病率最低,为14.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50~59岁:OR = 3.968, 95%CI: 2.654~5.933; 60~69岁:OR = 8.694, 95%CI: 5.906~12.798; ≥70岁:OR = 8.854, 95%CI: 5.855~13.390)、职业为农民(OR = 1.821, 95%CI:1.174~2.824)、高血压(OR = 2.151, 95%CI: 1.816~2.547)、血脂异常(OR = 2.434, 95%CI: 1.950~3.038)、糖尿病(OR = 1.393, 95%CI: 1.091~1.778)、冠心病(OR = 1.385, 95%CI: 1.117~1.718)可能是脑卒中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OR = 0.542, 95%CI: 0.455~0.646)、有适度(OR = 0.668, 95%CI: 0.544~0.819)/剧烈运动(OR = 0.696, 95%CI: 0.571~0.849)可能是脑卒中患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新乡县农村地区成年常住居民脑卒中患病率较高,男性、≥50岁、农民、无适度/剧烈运动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者仍是脑卒中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居民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无偿献血积极性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 根据知信行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重庆市主城9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年龄、学历、职业、献血史是居民无偿献血知识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19岁(OR = 3.804,95% CI:1.739~8.325)、20~29岁(OR = 2.725,95% CI:1.532~4.846)、本科/大专(OR = 2.356,95% CI:1.469~3.779)、硕士及以上学历(OR = 3.597,95% CI:1.771~7.305)、有献血史(OR = 4.272,95% CI:2.898~6.298)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程度更高,个体工商户(OR = 0.500,95% CI:0.305~0.820)、农民/农民工(OR = 0.300,95% CI:0.143~0.628)、离/退休(OR = 0.286,95% CI:0.087~0.934)居民认知程度较低;学历、献血史是居民无偿献血态度的影响因素,居民献血意愿随学历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有献血史居民(OR = 1.443,95% CI:1.028~2.025)献血意愿更强;职业是居民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农民/农民工(OR = 0.352,95% CI:0.147~0.847)献血率较低。结论 重庆市居民无偿献血知识认知较高,献血意愿较强,但献血行为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筛选出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农村中老年人样本7 427例,根据Berkman社会网络指数判断是否存在社会隔离,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中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为28.84%,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OR = 1.55,95%CI:1.38~1.73)、年龄(OR = 1.69,95%CI:1.58~1.80)、地域(OR = 1.21,95%CI:1.13~1.29)、教育水平(OR = 0.83,95%CI:0.74~0.94)、金融机构存款金额(OR = 0.86,95%CI:0.80~0.93)、出入阶梯数(OR = 1.06,95%CI:1.01~1.13)、听力(OR = 1.25, 95%CI:1.11~1.41)、认知情况(OR = 0.91,95%CI:0.89~0.93)、生活满意度(OR = 1.07, 95%CI:1.01~1.15)、抑郁(OR = 1.17,95%CI:1.04~1.31)。结论 我国农村中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率较高,应结合农村中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管理,增加其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以减少社会隔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现状,并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探索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9年7月在四川省Z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面对面访谈。运用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四川省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川省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为58.42%。倾向因素中,年龄≥75岁(OR = 3.732,95%CI:1.303~10.692)的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更高;促进资源中,家庭经济情况高水平(OR = 2.206,95%CI:1.211~4.018)会促进农村居民就医,到达最近医疗机构时间<20 min(OR = 0.540,95%CI:0.316~0.922)和≥30 min (OR = 0.418,95%CI:0.213~0.818)会阻碍其就医;需要因素中,自评疾病严重程度为严重(OR = 4.651,95%CI:2.568~8.422)的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比例更高。结论 四川省农村居民患病后就医行为发生率低。倾向因素、促进资源、需要因素都对四川省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有重要影响,且倾向因素和需要因素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郑州市成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6560名成年居民并对其人口学基本情况、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情况和睡眠时间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睡眠时间和睡眠不足情况,睡眠不足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郑州市成年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7.36 h,男性(7.41 h)高于女性(7.32 h),农村(7.41 h)高于城市(7.30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73和11.643,P值分别为0.005和0.001)。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F=72.337,P<0.001)。睡眠不足率为19.76%,标化率为17.85%,睡眠不足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c2趋势=15.7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151,95%CI:1.005~1.318)、城市(OR=1.615,95%CI:1.326~1.965)、高年龄组(OR=2.592,95%CI:2.052~3.274)、高文化程度(OR=0.742,95%CI:0.572~0.963)、自报慢性病(OR=1.261,95%CI:1.078~1.474)、自评健康状况差(OR=2.517,95%CI:1.862~3.402)是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市成年居民睡眠不足普遍存在,城区居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睡眠不足情况尤为严重,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和干预,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居民饮食误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居民对饮食误区的正确认知及针对性营养宣教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调查,抽取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7 945名居民,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8.31%居民了解补钙的最佳食物,仅有21.65%的居民了解补铁食物,有77.10%的居民不赞同“吃野生动物更有营养”,居民对“素食比荤素搭配更有益”、“红色食物补血”的态度持赞同的分别为45.28%、26.86%。有50.80%的居民赞同“食物相生相克”。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职业、教育程度、收入、BMI的居民对饮食误区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0.87,95%CI:0.83~0.90)、城市居民(OR = 0.90,95%CI:0.86~0.94)、学生(OR = 0.74,95%CI:0.68~0.82)及白领(OR = 0.80,95%CI:0.74~0.86)、高教育程度(OR = 0.75,95%CI:0.70~0.80)、高收入(OR = 0.90,95%CI:0.85~0.96)的居民是对饮食误区认知的保护因素,超重(OR = 1.05,95%CI:1.00~1.11)、肥胖(OR = 1.10,95%CI:1.01~1.20)的居民对饮食误区认知是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西南地区居民普遍存在饮食误区,对补铁、补钙食物来源的认知不够,大部分居民存在以下误区:“食物相生相克”、“红色食物补血”、“素食比荤素搭配更有益”。在进行营养健康宣教时应加强对男性、年龄偏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程度较低、工人、低收入、BMI 不正常的居民进行营养知识科普,着重宣传补铁、补钙的途径,提高营养知识知晓率,纠正饮食文化误区,促进慢性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咖啡饮用状况及影响咖啡饮用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上海、广东等 16个省(市) 各抽取 1 个城市和1 个县的18周岁及以上常住人群为调查对象,共调查34 113人。利用过去1个月食物频率法收集调查对象的咖啡消费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人群咖啡饮用的相关因素。结果 我国成年人的咖啡饮用率为3.50%,城市人群(5.97%)饮用率高于农村人群(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乡(OR = 2.851,95%CI:2.416~3.363)、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高收入vs低收入OR = 1.910,95%CI:1.596~2.286)、地域是我国成年人咖啡饮用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成年人的咖啡饮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